大炮开兮轰他娘,打出来的改革开放——对越自卫反击战与改革开放(上)

旅行   2024-09-17 19:03   中国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续前:

《国运的抉择——从大国博弈的角度解读朝鲜战争》

之壹“当年我们为何选择向苏联一边倒”

之贰“斯大林的超级阳谋——朝鲜战争的爆发”

之叁“抗美援朝的伟大历史意义——扭转国运的战争”

之肆欧洲怎么就变成了我们的反面教材

之伍“收台还是打印,确实是个问题”

之陆“惊心动魄的中苏博弈(上)赫鲁晓夫如何搞砸了中苏关系”

之柒“拆解恐怖大伊万:惊心动魄的中苏博弈(下)”

外篇《为什么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上“中国不是印度,不能左右逢源”

外篇《为什么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下“中国不是日韩,不能充当傀儡”

作者简介:业余非著名战略分析人员,用逻辑打磨毒舌的中年大叔,没打过仗却喜欢纸上谈兵的退役大校。

友情提示:

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军事、外交层面,已经写过《俄乌冲突与对越自卫反击战比较:重新感受小平同志的指挥艺术》,相比之下,本文的侧重点在于更加宏观的国际形势分析和战略决策分析。

正文:

说起改革开放,在很多人的脑海中,似乎就是歌里唱的那样,“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从创造奇迹的角度讲,歌里唱得一点都不过分,但奇迹的出现,却远非中国说一声我要改革开放了,然后国际资本、产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就纷至沓来,助推中国走向富强。

通过改革对外开放的国家多了去了,一直保持开放状态的国家也不少,但通过改革开放崛起的大国,至少在目前的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中国比拟,包括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

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取得超出几乎每一个中国人想象的巨大成功,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转变——由中苏合作对付美国向中美联合应对苏联的转变。

这里说超过几乎每一个中国人想象,是因为那个划圈的睿智老人,就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隐隐看到了中国辉煌的未来。

而促成这个转变的,正是对越自卫反击战。

攻打谅山时的我军炮兵阵地

《国运的抉择——从大国博弈的角度解读朝鲜战争之捌“大炮开兮轰他娘,打出来的改革开放——对越自卫反击战与改革开放事业”

战争与改革开放,本是一对矛盾的命题。

因为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除了卖军火的战争贩子,谁会跑到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开工厂、做生意?

但这样的矛盾,却在中国得到了完美解决。

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就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炮声中起步,又在两山轮战的硝烟中提速,等中越边境重归平静时,中国这艘巨轮,已经稳稳地驶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航道。

福建号:改革开放四十年,巨轮已经升级为航母

如果说朝鲜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对印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的立威之战,那么,对越自卫反击战,就是新中国转向改革开放的立信之战,也是化茧成蝶的蜕变之战。

而在东北亚、在台海,我们很可能还有一战,如果有,那就是新中国的复兴之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规模不算很大,但时间很长,前后绵延十年之久。

刚从中苏紧张对峙和内部动乱中走出来的中国,为什么要打这一仗,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历史命题。

这场动乱,以“四人帮”接受审判结束

上篇: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要想真正读懂历史,首先要了解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因为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基于外部环境做出的反应,国家行为无非是人类行为的集大成者,同样要受外部环境——地缘政治的影响。

一、唯一的主线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虽然复杂,但主线就一条:中美苏大三角关系。

不单改革开放之前是如此,而是从新中国诞生一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无非就是苏联换成了俄罗斯。

不单中国如此,全世界也都是如此,包括那些无人关注的非洲内陆国家和南太平洋岛国。

在历史的蝴蝶效应下,他们的命运进程,同样与中美苏/中美俄大三角关系的每一次调整息息相关。

美丽而平静的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就因为跟中国走得近一些,被美国无端刁难

而在当时,作为弱势方,中国的命运,更是被中美苏大三角关系高度绑定。

幸运的是,美苏束缚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在影响他们。而我们睿智的父辈,就在美苏两霸留下的夹缝中,为中华民族找到了最艰难但也最光明的一条道路。

先“一边倒”,稳住蛮横霸道的北方强邻,利用美国的战略犹豫期,牢牢把握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在不到两年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统一了中国的法定领土,奠定了新中国陆权、海权融合型大国的根基;(参见国运系列之壹《当年我们为何选择向苏联一边倒》,前面统一有链接)

再抗美援朝,从绝境中杀出一条生路,破解了斯大林的无解阳谋、重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摆脱了充当美苏争霸缓冲区的宿命,从此以后,中国不再是美苏争霸的棋子,而是可以上桌的棋手;(参见国运系列之贰《斯大林的超级阳谋——朝鲜战争的爆发》)

再“一条线”(注),利用美苏矛盾,构建环苏联南部的反霸权联合阵线,顶住苏联的军事压力,成长为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的独立第三方,好比一棵小树,终于挣脱大树的阴影,打开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注:1973年2月,毛泽东会见基辛格时,明确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来对付苏联霸权)。”

老人家会见基辛格

再改革开放,通过中美建交、通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既赢得国际主流社会的接纳、为将来的参天大树找到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也为摧毁苏联霸权做出贡献、为大树的生长清理出更大的空间;

进入新千年后,在中美关系磕磕绊绊、中俄关系欲拒还迎的各种波折中,在俄乌冲突正式拉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帷幕的时候,曾经主导世界发展七十年的大三角关系,将再次迎来重大的战略转折点:

伴随着中俄关系不断深化和美俄关系剧烈调整的中美关系彻底重构!

我们将要面对怎样的中美关系,是国运系列之后的内容,暂且搁下不提。

今天,我们聚焦改革开放与对越自卫反击战,重点讨论改革开放之前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起点就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算起,大致贯穿整个七十年代。

尼克松访华,周总理陪同检阅三军仪仗队:话说总理走路的姿势真的超级帅

二、七零年代大三角

在七零年代,中苏虽然还是名义上的盟友,但没有任何官方往来,除了联手在越南给美国放血,双方找不到第二个共识。

当时的中美关系,虽然在应对苏联威胁上,双方拥有相当高的战略默契,但并未正式建交,好比一对熟悉的陌生人,双方并无法定义务。

相反,作为美苏争霸的主角,七零年代的美苏关系,交往最为频繁、看起来也最为融洽。

原因也不复杂,当时的美国,深陷越南战场,财政赤字飙升、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

当时的苏联,在油价一路上涨的推动下,正处于烈火烹油的鼎盛期,急于扳回先天不足的地缘政治局面,到处撒钱、到处输出革命。

没错,作为陆权国家,在美苏争霸的地缘态势中,苏联一直处于下风。

这是陆权国家的先天缺陷,也是海权国家的先天优势,很难通过后天努力改变。

纵览美苏争霸的全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七十年代苏联的强势,只是整体被动下的局部反击、阶段反击,甚至可以说是耗尽生机换来的回光返照。

这也是校尉为何如此推崇抗美援朝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抗美援朝如果失败,在美国的干扰下,海南、南海有可能被国民党占据,新中国也就失去了成长为海权大国的基础。

从这张美苏争霸热点区域分布图就能看出来,美攻苏守的局面,一直贯穿了整个冷战时期

赫鲁晓夫会见卡斯特罗:苏联唯一一次搞到美国家门口,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最终苏联还是妥协了

虽然苏攻美守,但苏联的攻势集中在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并未冲击到西方发达国家体系,因而不会改变美国占优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美国可以忍受。

同时,尽管苏联在核领域暂时取得领先,但苏联并不想与美国爆发核战争,也不想把资源投入到没有尽头的核竞赛,美国也有类似的想法,因此两国在核裁军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

上篇《惊心动魄的中苏博弈:拆解恐怖大伊万》提到,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之后马上访苏,就是在借中国的势,以实现从越南撤军与核裁军的目的。

美苏签署《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这次访问最大的成果,就是双方签订《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简称《反导条约》。这个简称非常容易引发歧义,多解释几句。

所谓反导,不是反对开发导弹,而是禁止美苏开发反导系统。它的存在,就是为了确保美苏进攻性核力量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形成互相毁灭的恐怖平衡,也是确保冷战期间没有爆发核战争的基石。

但随着俄罗斯的衰落,2001年,美国强行退出该条约,妄图通过开发反导系统实现单向核安全,就此诞生了大名鼎鼎的TMD、NMD。

这充分说明,美国人的承诺,从来就是人类的气体排泄物。

真正守护世界和平的,绝对不是美国签署的条约,而是逼得美国人签约的强大实力!

鉴于世界刚刚从古巴导弹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美苏的合作显得尤为可贵,这也影响了世人对七十年代美苏关系的感观,掩盖了美苏矛盾不可调和的真相。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由于中苏关系实质性破裂,中国替美国分担了的压力,否则当初尼克松访华不会如此主动、访苏也不会如此顺利。

尼克松的谦逊,一方面是因为老人家强大的气场,另一方面也是有求于人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后,苏联怂恿越南在中南半岛挑事,主要就是为了钳制中国。对于越南的扩张,美国视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内斗,其实并不在意。

直到后来中美建交,中国通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完成了与苏联的割袍断义,美国才重新审视越南的扩张行为,将其定性为苏联霸权扩张的组成部分,开始全力支持中国对越南的惩戒。

而美国人转变立场的逻辑,就是中国由游离在美苏之外的独立第三方,变成了美国利益的一部分。中国教训越南,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斗,而是代替美国阵营抵抗苏联势力的扩张。

而促成美国人接受这个逻辑的直接原因,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

除了越南,在其他方向,苏联也没有收手。比如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1975年爆发的安哥拉内战,背后都有苏联的影子,美国则都选择了退让(注)。

注:第四次中东战争,虽然以阿拉伯联军惨败告终,但在苏联的强力支持下,开战之初,以色列差点被灭亡;后面战局扭转,如果不是苏联发出威胁逼迫以色列停战,就是以色列反推埃及、叙利亚等国了。

前往安哥拉的古巴军队:在苏联的支持下,古巴曾派遣数万人参加安哥拉内战,领导者就是格瓦拉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虽然主要目标是为了打通印度洋,但也有从西面围堵中国的企图。

对于阿富汗战争,中国远不如面对越南扩张时紧张,因为要跨越瓦罕走廊威胁中国并不容易。更何况,瓦罕走廊尽头,还有我们当年排除万难拿下的青藏高原!

只要有青藏高原,我们的大西北,就是厚实无比的大后方!

正是依托青藏高原形成的背陆向海地理格局,才有世间唯一兼具海权、陆权基因的地理大中国,才有一带一路、才有上合组织、才有南海种岛、才有沙伊复交、才有中东反美大团结、才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势均力敌的中美博弈!

扯远了,回到正题。

对于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只当成癣疥之疾,美国却勃然大怒,甚至就此终结了七零年代美苏的缓和状态。

因为通过阿富汗,苏联不单可以向东钳制中国,更可以向南打穿巴基斯坦、威胁波斯湾石油命脉,打通巴基斯坦后,又能够沟通印度,进而威胁马六甲海峡。

这一步如果实现,苏联将严重削弱美国的海权优势,威胁到美国的霸权根基。

补充一句,虽然1979年2月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但伊美关系当时并未完全破裂,因为霍梅尼本来就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只是在极端宗教势力的裹挟下,双方关系才越闹越僵。

进入七十年代末期,美国的经济逐渐复苏,民间情绪也发生了变化,不再纠缠于反战,而是对美国在苏联的步步紧逼下不断退让感到不满。

对于苏联在阿富汗的行动,即便是美国总统中最有名的老好人,卡特也不再忍受,开始筹备反击。

与此同时,中国也从极左政治路线引发的内乱和第一代领导人密集去世引发的权力不稳定期走了出来。

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经过七年的观望与磨合,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中美都具备了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条件。

而在中美苏大三角中,中美加强合作,无疑就是苏联的噩耗。

三国演义看似简单,实际却比三体运动还复杂,能够玩出无数花样

三、七年之痒

中美建交的曲折程度,一点不比影响中美博弈大局的沙伊北京复交逊色。

之所以曲折,是因为中美都有自己的盘算。

先说中国这边。

中苏毕竟是名义上的同盟,大伊万的暴脾气天下闻名,中美忽然靠得太紧,中国担心大伊万情绪失控。

而自朝鲜战争至尼克松访华,中美已经严重对立二十多年,双方积怨颇深,都担心被对方算计,缺乏正式建交所需的战略互信。

比如尼克松访华之后马上访苏,就引发了我们极大的担心,生怕美国人把我们卖了。

再后来美苏关系逐渐缓和,中国的“一条线”策略基本失效,导致中国对中美建交的热情大幅下降,更愿意让中美关系保持模糊状态。

再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台湾。如何给台湾定位,中美一直没谈拢,自然也就不可能建交。

斯大林策动朝鲜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台湾问题,也给中美关系留下永远无法消弭的裂痕

再看美国这边。

一是同样的战略互信问题。

二是美国人想左右逢源。在苏联打算对中国动用核武的情况下,中苏关系短期内不可能缓和。既然如此,在中美建交一事上,美国人并不积极,想继续保持战略模糊空间。

插一句话,战略模糊谁都玩,但没有像美国人这么不要脸的。

看看当年中美建交公报关于一个中国的表述,再看看今天美国对台湾问题的狡辩,就应该知道,美国人嘴里的战略模糊,就是信口雌黄,就是准备随时反悔。

还是那句话,美国人的承诺,从来都是人类的气体排泄物。

三是美国人自己遇到了大麻烦,水门事件导致尼克松下台,捡漏的福特竞选连任失败,也耽误了中美之间的沟通。

要说近几十年最没有存在感的美国总统,大概非福特莫属了

总之,中美虽然没有正式成亲,但同样面临七年之痒。

不过在两国尤其是中国的内部关系理顺后,随着美苏关系重新趋向紧张,中美建交,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七年之痒,终于要结束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要不要跟美国建交,而是在建交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改革开放,要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进而源源不断从西方得到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推动我们的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反之亦然,得人之鱼不如得人之渔!

那种短期的援助行为,即便如同敲宗时代的大规模援华,也随时可能被外力打断,因为中苏之间并无水乳交融的经贸联系。

补充一句,敲宗也即赫鲁晓夫。校尉觉得,敲宗比穗宗更为传神。

敲宗之霸气,非常人所能及

苏联的援助说断就断,中国损失惨重,苏联却毫发无伤。

我们需要融入国际主流社会,与全世界建立紧密的贸易联系、建立互利的共生关系。

就像现在,美国想跟中国脱钩不是不可以,但同样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个代价,甚至不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而是杀敌八百自损三千。

校尉不知道,小平同志设计改革开放事业的时候,是否看到了这一层,但他说了,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了发展,我们需要改革开放,为了更好地改革开放,我们需要充分赢得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的信任,为了立信,我们需要一场表明与苏联彻底决裂的战争。

非常幸运——对中国——或者说非常不幸——对越南——的是,越南蹿了出来。

这一蹿,蹿好了叫碰瓷,蹿不好叫鬼探头

结语:

就跟大多数军迷一样,第一次深入思考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校尉诞生了一个巨大的疑问:

为什么撤退的时候,要一直撤到边境之后15公里,将老山、法卡山等边境制高点拱手让给越军?

正如校尉在国运系列首篇结尾所言:

开国领导人的智慧,尤其是那种可以穿透历史迷雾的战略洞察力和举重若轻的战略执行力,不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复杂斗争的人能够妄自揣测的。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在几十年后,用相当于作弊的宏观纵览,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开国先贤在惊涛骇浪中的挥洒自如,仰望他们创造的一座座战略决策高峰。

这段历史,读得越久、读得越深,越是只剩下高山仰止的由衷钦佩!

而校尉当年理解不了的主动多撤15公里,以及由此诞生的“两山轮战”,才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真正的精华所在,才是最能代表小平同志战略决策水平的巅峰之作。

请看下篇:

《国运的抉择——从大国博弈的角度解读朝鲜战争》之玖“大炮开兮轰他娘,打出来的改革开放——对越自卫反击战与改革开放事业”下篇“妙不可言的两山轮战”

校尉讲武堂
非著名战略分析人员,自干五宏大叙事者,用逻辑打磨毒舌的中年大叔,喜欢纸上谈兵的退役大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