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补差”的一些思考

文摘   2024-09-04 19:48   西藏  

点击标题下蓝字“无二之言”,关注我们

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


学困生教育问题是当下学校面临的难题,甚至谈“学困生”色变。


学困生转化难不难?确实难!


可难在哪里呢?

先来了解现状吧!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班情去定位:

在我们班,何为“差”?


只看成绩的话,成绩60分以下是“差”,还是40分以下是“差”,抑或20分、10分以下是“差”呢?


我想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段的老师的答案肯定也是不同的。


其次,我们需要去思考:

“差”表现在哪里呢?


学习习惯差?

学习方法差?

学习兴趣差?

学习毅力差?

学习的持久性差?

还是,学习适应不良?

或者,兼顾以上所有呢?


不同的“差”,“补”的方法也不同,

有些“差”,需要“小火慢炖”地去“补”,

有些“差”,需要“大刀阔斧”地去“补”,

也有些“差”,暂时“补”不了,

还有些“差”,根本“补”不了。


再者,我们需要根据“生情”去聚焦:

我们能给他“补”什么?


“补”知识?

“补”习惯?

“补”思想?

“补”方法?

……


最后,我们的攻坚阶段:

怎么“补”?


可不可以不补?

肯定不行,

“差”会产生恶性循环,

“学困”也是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未能得以及时有效的干预而产生的恶性循环的结果。

“差”还会产生负面的“连锁效应”:

一个“差”,是个例,

两个“差”,也那样,

三个、四个、五个

很多个,

……

“差”反而成了常态,

“优”则成了个例。


这种负面的“连锁效应”,不仅仅在学生中间蔓延,也在教师群体中蔓延:更多的负面情绪,更不愿走进的学校及教室,更多的职业倦怠,更不理想的成绩,更没有成就感和获得感的教师生涯……



那么,怎么办呢?

找理由的话,太多了,数不胜数,

教学任务的繁重,杂事的累积……


如果我们始终秉持“方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是不是会让我们有更多积极的体验呢?


有没有可能是我们缺乏针对学习落后学生教育的专业能力?

有没有可能我们没有办法为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困生提供科学的教育“支架”?

……


缺什么,补什么,我们可以在书本中寻找,可以向有经验的老师寻找,可以向网络寻找,只要用心,都会有收获


分享一些亲测有用的方法(关于“补”的技巧):


分层“补”:

先“补”那些能“补”起来的,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我可以变得更好”。反向使用连锁效应,让这种“我可以变得更好、我可以学会”的“可变”的思想渗透到每个孩子心中。同时,能“补”起来的带动相对较为顽固的、不好“补”的孩子产生变化。有了变化,就会有发展


分步“补”: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目标设定低一些。

比如数学学科,如果班级成绩普遍偏低,可以先给“种子”组孩子设定目标为20分,不管是当堂测、周考还是月考,只要连续三次达到了20分,就实现了第一步(记得每次公布成绩的时候,都告诉全班学生:这一次,我们班“种子组”学生中有多少人达到了第一步目标,达成目标的比上次多了多少人,我们离第一步目标越来越近了),第二步、第三步……再逐渐提高分数。

超低分、低分的孩子越来越少了,那么,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也就变了。


强化正向积极的行为:

各种夸,各种鼓励(关注过程的鼓励),让孩子们在学校和课堂上得到更多的认同和肯定,学习方面也好,情感方面也好。

比如:

今天你学会这个方法的时候,我从你的眼里看到了光!

今天你订正的特别及时!

今天你的作业书写很干净,让老师赏心悦目!

今天你看到老师生病了,贴心的给我留了牛奶,我心里暖暖的,这几天的疲惫都没有了……

(你希望孩子们有什么样的变化,你希望他们怎么做,就不断去强化这些积极、正向的行为,而非反复去强化负面、消极的行为。)


繁琐的工作中给自己减减压,

沉重的学习中给孩子加加乐趣,

正确的方法是助力,

用心和思考是捷径。


推荐两本书:

《给教师的建议》(建议人手一本)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相关阅读:

学困生怎么办(基于现实的成就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请在文末点个“在看”,

感谢您温暖且有力量的陪伴!


看更多教育实践……



让我们的教育有情怀、有温度、有思想、有力量!


“在看”我吗?

无二之言
教育与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