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何穷困至死?

文摘   2025-01-12 21:02   广东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是中国东晋末到刘宋初的杰出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的诗作《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流传千古,为后人所传颂。


但凡有点文学修养的人,都能背得出几句他的名诗词,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什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对他的印象都停留在“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几个字上。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其人生结局却是穷困至死,晚景凄惨。

陶渊明出生于江州浔阳县一个显赫之家,家族世代官宦。他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勤奋学习,二十九岁时步入仕途。然而,他的仕途却充满了荆棘与挑战。


陶渊明一生共五次担任官职,每次入朝都是因生活困扰,家里揭不开锅了,就去做官混饭吃,但他每次都干得不长,最终的选择,仍然是隐居。


他先后担任过州祭酒、桓玄的幕宾、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等职位,但每次都因不习惯官场的种种束缚而辞职。最后一次,他在刘敬宣的麾下任职,仅八十多天,便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职,从此彻底选择了隐居生活。《归去来兮辞》就是他这次辞职时的名篇。


然而,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如诗中所描绘的那般美好。刚开始,他还有些积蓄,生活尚能维持。但好景不长,回家的第三年就遭遇了火灾,房子和家当全都化为灰烬。从40岁正式归隐开始,他的生活就越来越拮据。到了50岁,他的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又穷又病,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陶渊明回乡种地,但不太会打理,地里杂草丛生。在诗中,他是这么说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听起来,是不是很浪漫?但是种庄稼是要吃饭的,跟浪漫有什么关系?都草盛豆苗稀了,难道让人吃草不成?


他的最突出爱好就是喝酒,几乎天天都要喝上几杯,下地干活的时候还带个酒壶。这种懒散、爱喝酒的生活方式,不仅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也直接导致了他晚年的贫困。


他一生娶了三任妻子,共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由于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放任自流,没有给孩子们定什么明确的目标,没有压力,导致他的五个儿子都不爱读书,也没什么特别的才能。


到了晚年,陶渊明写了一首《责子》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埋怨儿子们不成器的同时,还表现出自己达观的心情,“天运如此,不用多想,还是喝酒吧!”他倒是达观了,可是生活会对他残忍。晚年的陶渊明,生活陷入了绝境。


61岁那年,因为闹饥荒,他不得不出去讨饭度日。一个曾经的县令、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竟然沦落到要靠乞讨维生,这是何等的凄凉!


他有次讨饭,走到了一个老朋友的门前,碍面子,不好意思去敲门,可是不敲门,又饿肚子。那一天,他羞愧得当场要自杀。老朋友看到是他,很快给他送饭出来,他吃饱肚子,感激写一大堆诗赞扬别人,别人只是笑笑。


63岁那年,陶渊明的身体已经极度衰弱,连外出乞讨的力气也失去了。想要喊儿子照顾他,可是五个儿子早已经是资深酒鬼了,还需要他照顾呢!他最终被活活饿死,临终前写了一封《与子俨等书》: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这封遗书,是陶渊明对自己一生选择的总结和反思,表达了对自己选择隐居生活的后悔之情。主要意思就是:不听老婆的话,让自己的孩子饿肚子,特别后悔。


他能坦率说出后悔,说明他还有点良心,可是已经晚了。所以,在我看来,陶渊明的诗很美,但不抵他老婆的大白话有用。诗人大多不靠谱,从古至今,大多如此。


陶渊明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的人生选择,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不是一个完美的隐士,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软弱的普通人。他的选择,带来了诗意,也带来了艰辛;他的生活,有高尚的追求,也有难以摆脱的世俗烦恼。


陶渊明的穷困至死并非偶然,仕途不顺、隐居生活的艰辛、懒散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子女教育的放任自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他的晚年的悲惨。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他用自己一生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从来就不是诗歌中的模样,即便是被称为“隐居始祖”的陶渊明,也不例外。

最后老生常谈,帮我自己打个广告,我现在教人写作赚钱,短短两个月,已经带出几个人三五倍赚回学费,五百块钱入群,我一对一辅导到赚钱,感兴趣的,认同我的,愿意付费的,可以加我,如否,就不要骚扰

杨文华
我看过的那些好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