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作家杨本芬,三部作品总销量70万册,她说: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文摘   2025-01-18 21:43   广东  
很多读者认识杨本芬,始于她在2020年推出的、后来成为现象级作品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秋园》。迄今,《秋园》已销售近34万册。

从乐府文化提供的销售数据来看,杨本芬前三本书,总计已经卖出近70万册,《秋园》《浮木》《我本芬芳》分别在豆瓣上获得9.0、8.4、8.3的评分,其中《秋园》在出版的第一年,就包揽十二项国内文学大奖,这是绝大多数的专职写作者,也望尘莫及的成功。

2023年10月11日,中国作协公布最新一轮入选的作家名单,80岁出版人生第一部小说《秋园》、时年已经83岁的素人作家杨本芬,出现于“江西组别”的名单中。



一个一生与“作家”这个身份几乎毫无瓜葛的人,却在其83岁时,意外获得了“作家”的身份。让人不禁好奇,她的一生,到底有怎样一个传奇经历,是怎样的机缘,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像大多数的素人作者一样,此前杨本芬,从未接受过任何一个正式严格的写作系统训练,不是一位专职的作家,甚至都没有读过几本书,就是闲时,爱看一些地摊杂志刊物,打发时间。


在出版《秋园》之前,杨本芬种过田、做过会计、切过药材、当过工人,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在拉扯大几个孩子之后,又继续帮忙带孩子的孩子,为生活所累,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村妇女。


但这只是她前半生的叙事,她的后半生,自从拿起笔,踏上写作的道路后,就再也没有放下过。杨本芬的写作,始于她母亲的离世。

彼时她,沉浸于巨大的痛苦中,感觉每天都被过去的回忆,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些话,不说出来,就要痛苦死了。可是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听她说话,于是她就一个人,拿起笔,开始写给自己看。


像是很多普普通通被各种家务缠身的农村妇女一样,她没有书房、没有一份宁谧的心绪、没有理想的客观条件,但她就是想写,于是她就在厨房,开始了写作。


如《秋园》的序言中所写:厨房大概四平米,水池、灶台和冰箱,占据了大部分空间,我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动笔写我们一家人的故事。


那年,我的母亲——也就是书中的秋园,她的真名是梁秋芳——去世了。我被巨大的悲伤冲击,身心几乎难以复原。我意识到:如果没人记下这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想到这件事情,我就无比痛心!

“自从写作的念头浮现,就再也没法按压下去。洗净的青菜,晾在篮子里,灶头炖着肉,在等汤滚沸的间隙,在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我随时坐下来,让手中的笔,在稿纸上快速移动。


在写完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有件事没完成,再不做,怕是来不及了。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从旧时的乡村生活,到家庭的苦难,再到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与成长,她用质朴的语言,诉说着那些埋藏在心底的情感与记忆。真实,并且有细节的真实,本身就有足够动人的力量。


杨本芬将一个个普通人,塑造为一个个不朽的文学形象,他们一生的命运,凝缩成短短的、洗练而残酷的字句。作为一个敏感多思的亲历者,她近乎用写生白描一般的方式,把荒蛮时代种种残酷,乃至诡谲的人生样态,和盘托出。


“把事情本身,叙述出来,就有惊心动魄的地方,”杨本芬在采访中说,“但并不是说非得经历苦难才能写出好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境遇,如果能真实地探讨这些境遇,往内心深处探索,就会写出很好的东西。”

2018年,杨本芬的女儿章红,无意间看到了这些手稿,深感震撼,她意识到这些文字,不仅是母亲一个人的倾诉,更是一代普通女性的生命见证。



于是,她着意花心思,帮母亲把这些手稿,整理成书,寄给出版社投稿。2020年,已经80岁的杨本芬,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她的自传体小说《秋园》正式出版。



余华在评价杨本芬的写作时说:“有些人的一生,从来没有使用过技巧,但他也过得挺好;还有一些人的一生,用了很多很多的技巧,过得却很糟糕。杨本芬就是用一种没有技巧的方式,过好了自己一生;没有技巧的方式,写了关于自己的书。”



这是素人写作最迷人的地方,没有太多的负累和寄托,没有科班化的套路训练,没有宏大叙事的技巧,仅仅是以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审视自己的生活,真诚地面对这仅有一次的人生,苦的、甜的,如豆子、芝麻一样细碎的,细嚼也喷香,荡气又回肠的人生。



83岁的杨本芬,仍在持续写作。


最后老生常谈,帮我自己打个广告,我现在教人写作赚钱,短短两个多月,已经带出几个人三五倍、十几倍赚回学费,五百块钱入群,我一对一辅导到赚钱,感兴趣的,认同我的,愿意付费的,可以加我,如否,就不要骚扰

杨文华
我看过的那些好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