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财务自由,往往是许多人梦想的终点。然而,当这一状态,真实地落在当年明月身上时,他却做出了封笔从政的选择。当年明月凭借《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巨著,豪赚一个小目标,轻松实现财务自由,红遍大江南北。
这本该是一个尽情享受生活、远离世俗纷扰的时刻,但他却转身踏入官场从政的道路。让人不禁好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以我对他的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家庭影响:他的父亲曾对他说,无论出多大名,多大风头,都得有一份正经的工作。这种观念对当年明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认为公务员工作,是一种正经的工作,能给他带来安稳和踏实。
当年他上大学专业的选择,也是听取了家人的意见,选的是法律专业,为了好就业,而不是自己喜欢的历史。这就说明,当年明月,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家庭观念很重,家人的意见,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
第二,历史感悟:从他对历史深刻的理解与使命感,这一角度来看,也可能是他入仕的重要缘由。
他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明朝的政治生态、社会百态,以及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历史发展规律、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有了更为透彻的感悟。
他深知国家与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尤其是那些有能力、有见识的人。他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个历史的讲述者,而是渴望成为一个,在现实中推动社会发展的一员,将自己从历史研究中获取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的政治事务当中。
第三,工作与写作的平衡:长期以来,当年明月都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大学的时候,别人都在谈恋爱玩乐的时候,他一头埋到图书馆里读书,读喜欢的历史书,在班级里都是一个人透明人的存在。
工作后,他严格区分工作时间和写作时间,在“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内,不进行任何与写作相关的活动;下班后,埋头创作,也不再想工作的事情。过的是两种人的生活状态。
在同事领导眼中,他又是一个透明人的存在,就跟大学时候,班级同学对他的印象一样。领导发现他的写作才能,也是他上电视节目后的事情,那个时候,他已经写作成功很久了。
所以这个人,该是低调、沉寂、自律到什么程度啊!所以,他需要一份工作来平衡自己的写作,不下班后偷偷写,他不习惯。
有点类似写《三体》的大刘,和80后作家马伯庸,他们两个人也是下班后偷偷写作,写发财了之后,才不情不愿地辞去了月薪三千五的工作。
第四,个人兴趣与职业的结合:尽管是一名公务员,但当年明月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将自己对历史的热爱,转化为一部部精彩的作品。写出《明朝那些事儿》之后,也算是写到一定程度了,他的写作也需要告别一个段落,另辟蹊径。所以,从平台与视野拓展的层面来讲,从政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官场中,他能接触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阶层的民众,有着不同的诉求和众生相。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或大或小的事件,涉及到民生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诸多方面。
这些丰富的素材,是在单纯的写作生活中难以获取的。他能够更直接地目睹政策如何制定、执行以及产生效果,这会让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去审视社会,并且有可能为他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深度,从而创作出更具现实意义的作品。
第五,清醒的自我认知:他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知道写作只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公务员工作,才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财务自由只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而人类在精神上的追求是无穷的。
对于当年明月来说,他可能意识到通过在官场发挥自己的才能,可以创造更为直接和巨大的社会效益。比如,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推动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项目,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或者借助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前瞻性眼光,改善当地的治理结构,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
这些积极的改变所带来的成就感,相较于写作的成功,是一种不同维度、更为宏大的满足。尽管已经在文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希望能够以另一种身份,为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幸福添砖加瓦。他或许认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能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可以在官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当年明月就是一个极超脱又极务实的人,是真正的大隐隐于市。出世的最高境界就是他这种,在这个俗世里,做好一个普通人,扮演好好儿子、好员工、好市民的角色。所以,他选择当官,是出于对家庭观念的尊重、对稳定生活的向往、对工作与写作平衡的追求,以及对个人兴趣与职业结合的考虑。
最后老生常谈,帮我自己打个广告,我现在教人写作赚钱,短短两个月,已经带出几个人三五倍赚回学费,五百块钱入群,我一对一辅导到赚钱,感兴趣的,认同我的,愿意付费的,可以加我,如否,就不要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