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崇贤,是一个从普通打工者逆袭成为知名作家的人。他的成长故事,宛如一首激昂的奋斗之歌,充满了对写作的无比热爱和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的坚韧。
1970年,周崇贤出生于四川泸州合江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童年,被贫困的阴影所笼罩,家庭的艰辛,让他过早地领略到了生活的残酷。从七八岁起,他就开始在田间地头劳作,小小的年纪,就承受了生活沉甸甸的压力。
然而,命运的磨砺,并没有消磨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对写作的热爱,在他心中悄悄生根发芽。小学时,他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被老师朗诵。当时没钱买书,他就自己到池塘里抓黄鳝去卖,几分几毛的那样攒钱,攒好久,买一本小人书看。
1985年,15岁的周崇贤初中毕业后,便离开家乡前往贵阳打工。初入社会的他,只能从各种底层工作开始干起。在面条厂,干过擀面工;在钢材仓库,做过搬运工;还下到煤矿区的深井里拉过煤,因为年纪小,跟不上队伍,误入废弃的坑道,差点死在里面;在建筑工地,做过泥水小工;后来还学过木工。
尽管身体经常疲惫不堪,但他的内心,却有着一团炽热的火焰——写作。经常抓住空闲时间,找个碎纸片子,就写上几笔。
他热爱写作,这种热爱,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他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不会写,就寻找各种机会学习。背诵名家名篇,坚持默写。后来他打工久了,有点钱,就去报名读了个夜校。
听夜校的同学说,贵阳市文联有举办短期的文学创作培训班,他立马又去报名学习。
为了赶上课,他那段时间,不顾路途遥远,每天奔走于租住地和学校之间。哪怕身体已经非常疲惫,但只要一想到能够在写作上有所进步,他就又充满了力量,克服困难。这期间他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困惑》,在凉山文艺上。
后来他去到了广东的工厂里打工,在休息的间隙,他总是出本子,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悟。集体宿舍的床铺上,常常摊开着他的稿纸,他经常半躺在床上,一想到什么,就记录下来。有时候宿舍里太乱了,他就一个人跑到宿舍外面的草丛里写作,蚊虫叮咬也不怕。
1991年,他创作的中篇小说《打工妹咏叹调》在《佛山文艺》上发表。这部作品发表时,他还是一个磁铁厂的操作工,没人知道他在写小说。杂志社寄样稿和稿费过来,门卫哪里会想到是他啊,按惯例地就送往公司办公室。
办公室领导以为是新来的大学生的作品,就往各科室问,可没人应,就以为寄信人搞错了,差点批上“查无此人”退还,转念一想,往各工厂车间打电话问问,车间主任一听名字,说好像有这么一个人,在湿压车间。
办公室领导当天就到车间找到他,发掘文物一样,把他发掘出来。
之后,周崇贤陆续推出了《我流浪,因为我悲伤》《盲流部落》《南国迷情》等长篇小说。随着他影响力的扩大,主流文学刊物如《作品与争鸣》《小说选刊》《人民文学》也纷纷发表他的文章。
1994年,中央电视台“大路朝天”摄制组,就周崇贤的打工文学之路,进行了采访,后来片子在中央二台“与你同行”栏目中播出。同年,他获得广东省第九届新人新作奖。
同时,他的职业,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他从一名工厂普工,转变为媒体工作者,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知不觉间多年的写作坚持,已经为他的命运转变,做足了准备。
1996年2月,周崇贤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创办了一份面向打工一族的报纸--《打工报》,并发起成立广东打工文学协会。
周崇贤把报纸的性质定位在正义和良知上,因此报纸刚一出炉,就受到读者,特别是打工者热烈的欢迎。周崇贤和年轻的同事们,为一些原本与他们毫无关系的工伤、劳资纠纷,四处奔走呼吁,他们的报纸,在打工一族心中成了正义的化身。
1998年,《周崇贤文集》8卷本出版,其中包括三部长篇小说:《午夜狂奔》、《纯情时代》、《南国迷情》和三本中篇小说集《那雪·那窗·那女孩》、《红尘有爱》、《打工妹咏叹调》,以及两本短篇小说集《望穿秋水》、《阳光之吻》。所有这些,都是周崇贤,在打工流浪途中,记下的点点滴滴。
2011年10月30日,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面向当代产业工人的作家协会,周崇贤当选首届主席,在广东省委大院红棉厅,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为他颁发了主席证书。一个初中毕业生,获此殊荣,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
不历经风雨,怎么见彩虹?回忆只有在岁月的痕迹里,才会沉淀出好看的样子。也许,正是人生中诸多的苦难,造就了周崇贤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