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为母亲选了一块烂墓地,却让后世兴旺一千年

文摘   2024-12-31 12:39   广东  

范仲淹母亲去世之时,风水先生指着他选的墓地说:“此墓地是绝地,家族会有断子绝孙的灾祸,必须尽快迁坟。”范仲淹说:“既然是绝地,与其让别人承受灾祸,不如我自己承受灾祸。如果我命该绝后,迁坟又能有什么用?”

跟刘备选的卢马的故事,一模一样。当初也是很多人都说的卢马对主人不吉利,而刘备固执了自己的选择。我估计范仲淹就是想起了刘备选马的故事,才坚持了这个选择。结果,范仲淹硬是没迁。


听闻范仲淹此言,周围人皆面露惊愕之色,窃窃私语。风水先生更是摇头叹息,只觉范仲淹此举太过执拗,恐为家族招来灭顶之灾。可范仲淹心中坦荡,他坚信福祸并非由一块墓地全然决定,而是靠人一生的作为。

此后,范仲淹一心扑在仕途与为民谋福之上。他官至参知政事,却从未有一刻忘却民间疾苦。每遇灾荒,他总是亲力亲为,开仓放粮、组织赈灾,无数灾民因他得以存活。在朝堂,他数次直言进谏,不惧权贵,为推行新政呕心沥血,哪怕得罪诸多同僚,也未曾退缩半步。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朝廷下诏调任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邓州。


岁月悠悠而过,范仲淹的善举传遍四方,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尊称他为“范公”。家中子女受他熏陶,也各个勤勉好学、心怀大义。长子范纯佑随他治水患,在泥沼中奔波数月,毫无怨言;次子范纯仁继承父亲的政治抱负,秉持公平正义,为朝廷效力。


关于范仲淹和墓地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范仲淹晚年时,曾有人劝他在南园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筑高宅、修园林,以保后世子孙出大官、出人才。然而,他却将这块宝地买下来办了苏州书院,将这里打造成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学府。这一举动,造福了无数百姓,为苏州乃至整个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他说:既然这里是风水宝地,就让学子们,多多荫受风水天地的恩泽吧!不仅如此。


公元1049年,范仲淹调任杭州知州。他的家人想为他购买房地田产,作为他隐退后的居住之地,遭到了范仲淹的拒绝。范仲淹将那些钱拿出来,亲自购买良田千亩,找家族中有才能的人经营打理,成立范氏义庄,义庄经营所赚来的钱财,用来资助家族子弟读书,婚丧嫁娶的等用度。


相当于私人慈善机构“范氏义庄”,一直是那些遇到困难乡亲邻里,后代子孙的庇护所。范仲淹说:只有圣贤的事业,才是真正的千秋大业。 在范仲淹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继承他的意愿,一直成功地把“义庄”延续下去,


多年后,范仲淹家族非但未曾如风水先生所言断子绝孙,反而愈发昌盛。子孙们在朝为官者众多,皆以清正廉洁、造福百姓为己任;在野从商、治学之人,也都诚信为本、钻研精进。


范仲淹以自身行动打破了所谓“绝地”的诅咒,向世人证明了德厚流光的真理。在此后的800多年的封建王朝更迭里,这个家族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历史历代,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族。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范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为数不多的、没有断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大家族之一。多少皇家贵族,都绝后了,范氏家族,还一直绵延至今,子孙昌隆。


有历史记载,当初曾经质疑他的风水先生,听闻范家二四个儿子都做了大官,也不禁疑惑不解,感慨万千。他重新踏上那片被视作“绝地”的墓地,只见四周山水相依,仿若凝聚着范家的浩然正气。此地因范仲淹的坚守,竟成了世人传颂的“仁孝福地”。

范家后世子孙,每逢清明祭扫祖坟,都会在墓前重温范仲淹的故事,铭记祖训。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如同火种,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范仲淹逝世后,朝廷追封谥号,万民哀悼。各地自发建起祠堂供奉,人们缅怀他的功绩,更敬慕他高尚的品格。千百年过去,他的事迹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无数后来人在人生道路上抉择时,选择大义,摒弃私利。


我是今天读到这个故事的,读完感觉很受震撼,所以就把这个故事分享出来了,我觉得这个故事特别有意义,尤其是范仲淹关于风水理论这一流传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看法,极其深刻,极其具有前瞻性。


我之前都在风水公司上班过,做过易学顾问,我见过特别多的人,对风水理论,特别痴迷,天天研究这里面的东西,花了很多钱,因此而做了很多重大人生调整。我希望这些人,都能读到这个故事,让范仲淹的故事,好好给这些人醒醒脑。人心才是最大的风水,舍此无他。

最后老生常谈,帮我自己打个广告,我现在教人写作赚钱,短短两个多月,已经带出几个人三五倍赚回学费,五百块钱入群,我一对一辅导,感兴趣的,认同我的,愿意付费的,可以加我,如否,就不要骚扰

杨文华
我看过的那些好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