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瑰宝,书写历史华章!
近日,由丽水市作家协会、中共遂昌县委宣传部主办,遂昌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遂昌县作家协会承办的首届“汤显祖杯”散文创作大赛取得丰硕的成果。
此次征文活动,面向全国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征稿,征集到大量参赛作品。经国内知名作家、评论家评委评审后,最终评选出金奖(1篇)、银奖(2篇)、铜奖(3篇)、入围奖(11篇),作者们纷纷用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呈现出一篇篇有关汤显祖文化至深的佳作。
明万历二十一年三月十八日,汤显祖甫踏入遂昌地界时,还不知道将来自己会多一个“汤遂昌”的名号。
此时的他四十四岁。在官场因刚正直言而屡遭挫折。后世有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汤显祖对此深以为然。
他就是不肯低头折腰的那类人,所以动荡迁徙也不足为奇。
好在他从容淡然,到哪里不是一种新的体验!此前,自中进士算起,他已经在外漂泊十数年,履经留都南京等地。
繁华富贵乡里,他见识了醉生梦死、人情世故,天高地远的皇帝不上朝,臣子们也乐得恣意。有少数关切国计民生的,也只好望洋兴叹。浩浩央央的大明王朝,开始显现出它的一点颓态。
贬谪到偏远海岛徐闻,他以被贬儋州的苏东坡为效仿,朋友们为他的处境担忧,他豪迈无畏:正好游历四方!
如今在他面前的遂昌县城,又名安昌、平昌,建县于东汉,地处浙江西南,“在浙中最称僻瘠”,离老家临川倒是不远。虽是小城,但自有古朴韵味。他一来就赞为“仙县”,笑称自己要做“仙令”。
汤显祖和遂昌的缘分,在他少年时便已悄然种下。他在开蒙恩师的指导下研读过宋代大哲学家龚原的《讲义》,自觉获益匪浅,而龚原恰是遂昌人;十四岁童试时,他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回答督学何镗出的破题,后者对其称赞有加,而何督学正是处州人。
兜兜转转,命运的伏笔到此悄悄画了一个圆。
从前在冷衙做京官,又贬谪为徐闻典吏,汤显祖未有施展抱负的机会。现在,独当一面治理一县,他终于有机会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施。在他看来,社会由理、势、情三者构成,程朱理学的肆意蔓延,宗教礼法的层层加码,让人人自危,社会毫无生气可言,原本人有的“情理”烟消云散。如有“情”,则如他所崇尚的唐代,“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
他理想的,就是“有情之天下”。他向朋友阐述自己的施政理念:“因百姓所欲去留”,以“百姓所欲”来做政务取舍,“百姓所欲”即人的本性、天性、基本权利和意志诉求。他是“民为本”的。
汤显祖不会仅仅满足于纸上谈兵,他上任伊始就开始“减科条,省期会”,精简法令条文,减轻百姓负担,免除不必要的约期会议,提升行政效率。
此后,他马不停蹄,有了几项大动作。
一是兴建书院。前任知县钟宇淳在十四年前建起的三间讲堂已经破旧不堪,此外全县再没有其他书院,兴学迫在眉睫。汤显祖走了许多地方,拜孔庙,访老秀才,最后亲自选定眠牛山麓为址,营建射堂和学舍,经费由汤显祖带头捐出了俸禄,以学租作基本资金。校舍建好后,汤显祖为其起名“相圃书院”,寓意为国哺育将相之才,希望书院能做“有鹄求臣子,为侯应帝王”的“苗圃”。汤显祖常来书院讲学,他校对、注释了解缙的《千家诗》作为教材,也为学子批改作文。学问之余,汤显祖常来督查青壮年在射堂练习骑射。又为了让大家勤于耕读,他在遂昌城东的寺庙,建起了“启明楼”,悬巨钟,以钟声报时。钟楼建成后,他还亲自宿在钟楼的最高层几晚,敲钟来提醒作息,率先垂范。
二是励精农事。遂昌山多田少,“九山九水半分田”,农业生产落后。春耕农忙时节,汤显祖不但停止征税,连日常的讼务也暂缓审理,率领衙役带着花酒和春鞭到田间地头,举行“班春劝农”活动。又在进京上计的时候,学到了北方较为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回传授给大家。后来他写《牡丹亭》,第八出《劝农》里杜丽娘的父亲,南安太守杜宝,在春三二月来到清乐乡,给挑粪的农夫、骑牛的牧童、采桑的农妇一一赏酒插花,写的就是自己所亲历的。
三是灭虎除害马。遂昌林深茂密,虎患常有,侵害人畜。汤显祖亲自拟文,征招乡勇打虎。遂昌的十月已进入初冬的寒凉,汤显祖亲自率领灭虎队来到山林,一个冬天,全县灭虎队共灭大小老虎十七只,从此老虎便销声匿迹,再不为祸。为纪念这一“保卫战”,汤显祖在寺庙的大树下建立了一个“灭虎祠”,写了《遂昌县灭虎祠记》,记下了这一事件。遂昌有豪绅,霸占土地,偷漏税赋,汤显祖也硬碰硬地惩治,百姓拍手称好,“一时循吏声为两浙冠”。
四是感化治狱。春节时,汤显祖没有回乡,在遂昌任上度过春节。他去监狱视察,看到犯人们虽然分到酒食,但因为无法回家过年、个个愁眉苦脸。汤显祖显然怜悯,于是在元宵夜下令,让狱官带着囚犯们到河桥上观赏花灯,也体验一点过节的愉悦。这又是他人道主义的一次尝试。后来他“遣囚度岁”,让囚犯们对着狱神悔过、回家度岁、三日后按期归监。个个如期。
他是很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敢想,也敢做,也敢一力承当,这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政治魄力。这种魄力体现在他的诗文中,被好友屠隆赞为“豪宕激人,气猛思沉”,他的夸赞,也是汤显祖最为得意之处。
他曾在好友屠隆来访时,与之凑在灯下一起研读董解元的《西厢记》:“古厅无诉,衙退,疏帘,捉笔了霍小玉公案。时取参观,更觉会心。辄泚笔淋漓,快叫欲绝。何物董郎,传神写照,道人意中事若是。适屠长卿访余署中,遂出相质。”汤显祖用词记录了下来。
他们一致认为,董解元这一出《西厢记》的精华是情,而不是色。情,就是那种让人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东西,也是让他们走过百里千里聚在一起的那种东西。汤显祖说以前写戏,总是一味想着冲破“理”的樊篱,给人欲以应有的位置,原来“慕色”这一关也要闯过去,这样好作品才会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数夜晤谈,就好像万历十二年以来的事都奔来眼前了,自己再次写作传奇的欲望也已被唤醒。他向好友透露,在遂昌的这几年,一直在构思一个新戏,那是阴阳两隔的一对男女以赤诚之情感动鬼神还魂人间结为夫妻的故事。
汤显祖此时已写有《紫钗记》。但他并不满意,在公务之余,不断删删改改,新的剧本终于在遂昌任上改定,他作《紫钗记题词》,就如同当下的“新版序”,记下自己的感悟。
屠隆因事返程,汤显祖惜别:“杯残忽不欢,空堂灯影寒。”十个字把好友离别后形单影只的景象描摹尽致,汤显祖实在是个性情中人。他热爱生活,爱交游,他的另一位好友达观和尚翻山越岭来访,口占歌谣调侃:“汤遂昌,汤遂昌,不住平川住山乡,赚我千岩万壑来,几回热汗沾衣裳。”汤显祖陪达观走在乡路上,二人目中所见的山间景象,是汤显祖日后笔下《牡丹亭》行文的现实写照:“山也青,水也青,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
这样的生活无疑是但愿长久的,然而官场重弄权,皇帝怠于临政却好于敛财,派太监到各地充当矿监税使,掠夺商民,情形愈烈:一旦被认为地下有矿苗,房屋就要被全部拆除,以便开矿;如挖掘不到,附近的商家就会被指“盗矿”,需要出缴赔款。汤显祖作诗讥讽:“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用典“千金市骨”和“黄金台”,剑指皇帝为敛财日夜操劳,太监把大明江山凿空怠尽。
汤显祖不愿为虎作伥,搜刮子民,“上有疾雷,下有崩湍,即不此去,能留几余?”
他回顾自己的大半生境况:“南宫几岁得为郎,曾伴飞凫入帝乡。薄莫纵歌燕市酒,青春如坐少年场。莱芜作令谁堪语,子建为文亦自伤。况是折腰过半百,乡心早已到柴桑。”青春年少也曾豪情万丈,出仕至今又同曹子建一样壮志难酬、黯然神伤,如今已年近半百,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应学陶渊明隐居回乡。去罢,去也!
一处官邸,是他的居所。
夜深了,他躺下,梦见的是农田万顷,民丰物阜,梦见的是锦绣山川,歌舞升平。
在这一年,日后与他齐名的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问世。
他们未曾相见,未闻其名,反而心意相通。
他知道这世上不论在何处,总有他的同类在,总会以笔为椽,刻出所在的世界,刻出所在世界外的世界。——如莎士比亚的超越了家族森严壁垒与世俗偏见的自由世界,如他的《牡丹亭》般阴阳相通、至情至性的世界。
万历二十八年即公元1600年,汤显祖在返乡后写下《牡丹亭》。
万历四十四年,汤显祖在病重期间想念平生师友,作了《负负吟》,为教后人,作《粒粒歌》,终于绝笔《忽忽吟》,了然一生。他那潇洒从容的一生,落拓不羁的一生,恣意快活的一生,忧伤生世的一生。他那入世的一生,出世的一生……
他的名号里,有先祖所取的“若士”“海若”,有自号的“茧翁”“清远道人”,有后人尊称的“汤临川”“临川先生”,有以居所谓之的“汤玉茗”“玉茗先生”……在1598年挂印归乡的那天,又多了一个“汤遂昌”。
他以此为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