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5年初,唐太宗从洛阳率兵东征高句丽,由于是冬天,蔬菜奇缺,唐太宗曾对随行的大臣说:“朕从洛阳出发以来,只吃肉食,即使早春,蔬菜也不吃,这是担心烦忧百姓的缘故。”
在行军途中,唐太宗看到生病的士兵,亲自抚恤慰问,并及时治疗,将士们十分感动,许多没能入伍东征的人,纷纷自筹装备从军,都说不求封爵赏赐,只求为国尽忠。但唐太宗一概不允许,他希望更多的人安居乐业。
在辽东,唐太宗看到将士们背土填沟,就让自己所带的几百名骑兵用马驮土,以减轻将士们的负担。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在进军白岩城时中箭,唐太宗亲自给他吮血。大将契宓何力在围攻辽东城时受了重伤,唐太宗亲自给他敷药。
唐太宗率兵东征十个多月,穿了一件褐色战袍,历经春夏秋冬,从未换过,已十分破烂,随从们请求他换下来,唐太宗说:“战士们的衣服大多都破烂了,唯独我穿上新衣服,可以吗?”坚持不换。
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十一月十六日,唐太宗东征返回,途经易州(今天的河北易县),易州司马陈元寿向唐太宗奉献了一批新鲜蔬菜。在一千多年前的寒冷冬天,在北方怎能有如此新鲜的蔬菜?原来陈元寿“使民于地室蓄火种蔬”,就是用烧火坑的办法,在遮风避寒的屋棚里种植蔬菜。想这种蔬菜一定像后来的“特供”一样,绝非一般百姓所能享受得了的。
但唐太宗好像有些不近情理,他不但不奖赏陈元寿,反而认为他是烦劳民众,违犯了做官不能累民、扰民的宗旨,大冬天百姓都没菜吃,你专给皇上搞特供,让领导脱离群众,违反了大唐的为政之道。于是他当即免掉了陈元寿的官职。
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的结果是部分胜利。唐太宗在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战果,但未能完全消灭高句丽。
具体战果和失败原因
唐太宗在东征高句丽的过程中,连续攻克了包括辽东城在内的十座城邑,大量歼灭了高句丽军队的有生力量,几乎摧毁了高句丽政权赖以生存和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基础。然而,唐军未能一战灭掉高句丽,主要原因包括:
高句丽的顽强抵抗:高句丽在辽河以东构建了坚城堡垒带,防御工事比隋朝时期更为强大。
气候和地形的不利影响:辽东和朝鲜的气候和地形对唐军的行军和作战造成了巨大困难。
兵力分散:唐军在东征过程中,兵力分散,无法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决战。
历史背景和影响
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的动机复杂,既有雄心壮志,也有现实隐忧。他希望通过征伐高句丽来巩固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防止高句丽对中国构成威胁。尽管未能完全消灭高句丽,但这次东征对高句丽的削弱是显著的,为后来的唐朝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奠定了基础。
参阅文献:
《送点蔬菜也丢官》摘自《寂聊集》,作者:吉炳轩。
平台推荐及热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