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曼公司是美国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它的经营者比斯坦利·马库斯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位女顾客拿着一条破了的裙子进了商店,喊着要退款。很明显,那条裙子她已经穿过了。斯坦利正打算拒绝,父亲拦住了他,让他把钱退给了女顾客,不问任何理由。
女顾客走后,斯坦利有些不服气,但他父亲告诉他,女顾客是来与尼曼公司做生意的,他不想因为一条175美元的裙子而失去一位顾客。
十多年过去之后,公司财务算了一笔账,在退了裙子之后的这么多年里,那位女顾客在尼曼公司消费了五十多万美元。
亚当·斯密是《富国论》的作者,作为英国的经济学家,对十八世纪的英国经济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他的一个重要的主张就是自由贸易,与所有可能的人做生意。虽然每个人都只对自己的利益负责,但只要参与交易,大家最后都能受益。这种思想运用到对殖民地的态度上,就成了不要占有它,而是与它做交易。
1904年德国一本杂志上刊登的一幅漫画,很形象地表达了列强们对待殖民地的不同态度:德国人把鳄鱼、长颈鹿都弄来跟德国人学走正步;法国人则与当地土著打成一片;比利时则把所有土著放在烤架上烤;只有英国人把当地的土著培养成商人,然后与他们做生意。
早在1600年,英国女王就将对华贸易的专卖权颁发给了东印度公司,直到1680年,东印度公司才真正与中国开始贸易。英国当时从中国进口茶叶、瓷器、丝绸等,并且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特别是茶叶,从十七世纪晚期的每年200磅,到十八世纪就增长到每年40万磅,到了十九世纪初就成了2800万磅。为了维持贸易平衡,东印度公司用三种商品来对应,一是棉花,但中国的需求量并不高;二是美洲白银,但后来受阻于拉美的独立运动;三是印度鸦片,并因此引发战争。
事实上,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也曾对大清从外交上做出过许多努力。第一次是于1787年派驻孟加拉国军需司令查尔斯·加茨喀特携英王信,觐见乾隆,但他不幸因病死于海上,未能完成使命;第二次又派资深外交官乔治·马夏尔尼为特使,于1793年8月21日到达北京,并最终见到了乾隆,但其通商的请求终被乾隆婉拒,这也是被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马夏尔尼究竟在见大清皇上磕没磕头的那一次;第三次是在1816年,阿美士德爵士率团到北京,但嘉兴皇帝拒而不见。第四次是1834年律劳卑爵士,他只到了广州,求见两广总督,并在珠江上与清军冲突,只好退回澳门,当年在澳门病故。
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外交努力一再受挫之后,英国终于对大清失去耐心,于是在1840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之后发动鸦片战争。对于中国人而言,虎门销烟是一次爱国行动;而对于英国人而言,那是你们中国人把大英帝国逼到了绝路上,来一场战争势在必行。
从总体上看,在十八世纪欧洲列强里面,英国是最不太崇尚武力的国家,它对殖民地的立场往往是统冶不成情谊还在,情谊没了生意还在。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派出自己的军队去帮助英国人作战。这些国家与德国并无直接利害关系,他们出来帮助英国人,就因为他们曾经作为英国殖民地在独立时,英国并未与之闹翻,大家还有感情所在。就包括现在的美国,不也常常在许多大事上与英国眉来眼去的吗?
我们常说世界是一个地球村,更知道我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就是“世界大同”,所以在地球村里“为人处世”,还是要学一点儿英国的绅士风度,别今天不尿这个,明天打倒那个。事实上“苏修”不是我们打倒的,是“苏修”自己作死的。美帝国主义被我们骂了许多年,不仅没倒,还引得许多天天骂美帝的口炮党们把老婆、孩子、票子都弄到了美国。你要是真的爱国,就别把老婆、孩子、票子弄到了美国,就把你的财产除了生活必须之外全部捐给国家,或都去救济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别以为你骂几句别人“美狗”就有人会相信你爱国。和气生财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
平台推荐及热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