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正森老师说裘氏(12)

文摘   2025-01-05 19:25   浙江  

饮水思源军民情   山越移民屯崇仁

       崇仁镇西北有一口上方井,是三国时期赤乌二年(239年)的古井。井长3.3米,宽1.6米,四周设栏杆,水位较低,向下设踏步15步,井边石坎上嵌一石碑,上刻“吴赤乌二年凿”六个字。


       东汉末年,孙氏初定江东,境内山越众多,分布极广。他们往往与各地的“宗部”(一种以宗族乡里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集团)联合起来,与之对抗,成为孙吴政权的心腹之患。经孙吴数十年的残酷征讨,江南许多山越人被迫出山,迁移到平地。


       吴嘉禾三年(234年),孙权拜诸葛恪为抚越将军,任丹阳太守。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儿。诸葛恪写书给相邻四郡,令各保疆界,然后分兵扼守险要之地,将山越分割包围,坚壁清野,以饥饿迫使山越出山求活。嘉禾五年(237年), 大量山越出山。诸葛恪将其中精壮四万人选为兵士,其余迁至平地充作编入户口的平民。


      诸葛恪担心出山的山越人返回大山老家。因此,山越人出山后,立即由军人送往外地。诸葛恪对山民采取抚慰政策,不准官兵虐待山民。臼阳县长(小县的县官称长,大县的称令)胡伉捆绑了一个出山的山越恶霸,送到郡府惩办。诸葛恪认为胡伉违抗抚慰命令,于是将胡伉斩首。此后,军人不敢怠慢,相当优待出山的山民。


       各地剿抚山越颇有成效,都有成批山越人下山。军人护送数十名山越人到达崇仁后,军民一起盖茅舍,安顿下来。接着,军人教山越人耕种农事。赤乌二年(239年),古崇仁的孙吴军人与刚人选的精壮山越兵士调离崇仁前,为留下的老弱山民生活方便,挖了一口井。这就是后来的上方井。吴军中有工匠,在井壁安放了一块石碑,镌刻“吴赤乌二年凿”六个字。






       “吴赤乌二年凿”六个字,表明了上方井并非裘广或他儿辈们开凿。因为裘广被孙策废太守,仅三十多年的事。终止东汉纪年,启用孙权赤乌年号也不过十八年。记忆犹新,他们不会使用仇人东吴的年号刻石记事。

       崇仁井多,多数井没有安放石碑的。饮水人私家挖井,没有必要慎重其事地刻上石碑。崇仁镇上现存四十六口古井,只有两口井有石碑。一口是街市边的蟹眼井。蟹眼井是街上的商店主集资挖掘的。井壁上有“咸丰六年七月 店井近邻捐建”的字样。另一口是这上方井, “吴赤乌二年凿”的石碑是为山越人掘井的工匠所为,它把山越移民落户崇仁的时间记录下来了。

       清嘉庆年间修浚上方井时,发现井中一块石碑,镌刻“吴赤乌二年凿”六个字。这一发现,引起当时社会轰动一时,人们争相观看,先睹为快。山阴(绍兴)金石家杜煦耳闻此事,与兄弟两人来崇仁考证,认定石碑是真品。于是杜煦录入《越中金石志》。杜煦(1780——1850年),官至内阁中书。善文章诗画,有《苏甘郎诗集》、《越中金石志》等著作。

       崇仁镇东部的饮水井枯水期与盈水期水位差较大,有好几米。这些井都是井圈园形的吊水井。崇仁镇西部的井,如上方井离崇仁江近,常年地下水位浅。井水清澈,从不枯竭。水清如镜,可鉴须眉。煮茗品茶当为第一井泉。方形的挑水井,供村民生活用水,特方便。位于镇西部的桂花井、蟹眼井也是这样的方井。



显应庙两沐皇恩 裘日新庙遇霹雳

      崇仁中街西,蟹眼井边,原来有座显应庙,历史上属永富乡,后来在建造供销社大楼时拆毁。


      据《剡录》记载,显应庙与上方井是同时的建筑物。赤乌二年(239年),刚落户在崇仁的山民,为祈祷神灵保佑入伍山民的平安,并为留下的村民自己祈福,建造了显应庙。


       显应庙扩建后,又称西镇庙,是崇仁的乡主庙。乡主庙菩萨可以像城隍菩萨那样作不定期更替。北宋末期,重修显应庙后,供奉的神灵改为北宋初剡令陈求古。另一种说法,原先供的就是陈求古,不过与北宋剡令同名同姓不同人。可是在北宋之前,没有人能对上号的。


       北宋幑宗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在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起义。起义军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各地纷纷起兵响应。十一月,剡(嵊)县的裘日新(号仇道人)率剡(嵊)县农民和摩尼教徒响应起义。次年二月,裘日新攻克剡县县城,杀死知县。       起义军节节胜利,势力几乎遍及剡县、上虞、新昌等三县。


       因为廿八都人姚舜明时任婺州通判,残酷镇压方腊起义军,使起义军蒙受重大损失。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初,裘日新率起义军到崇仁永富乡(廿八都),实施报复,焚烧了姚舜明的家。傍晚,返回崇仁,准备夜宿显应庙。突然一个晴天霹雳,庙里的起义军毕竟是农民和教徒,迷信,面对神灵前的电光响雷吓得毛骨悚然。另外,起义军已得悉方腊本部失败,七万兵马壮烈牺牲,方腊及妻儿被俘,解往汴京,心理倍受压抑。第一个霹雳余音未绝,紧接着又一个惊心霹雳,胆怯的人吓得连声惊呼“天兵天将来了”,纷纷夺门而逃。


      庙内起义军经不住这一闹,顿时乱成一团。面对突然出现的状况,裘日新没来得及处置,众人已挤在门口,踩踏死伤多人。起义军人心惶惶,只好连夜撒回县城。


      姚舜明家被裘日新起义军焚烧后,姚舜明心有余悸。姚舜明官至户部侍郎(从二品)告老还乡不敢回廿八都老家,最后终老墓葬在诸暨。

随后,宋军姚平仲的队伍攻陷县城,裘日新被杀于桃源。


      不久,镇上流传一个故事。那日,裘日新的队伍进入崇仁,驻兵显应庙,纷扰乡民。显应庙的乡主菩萨上天庭请来天兵神将。当晚,显应庙上方云端旌旗招展,一队天兵神将浩浩荡荡直向庙内起义军杀去。煞时闪电雷呜, 庙宇焚烧,火光冲天,好生恐怖。一阵撕杀,顷刻之间起义军死伤无数。起义军无力抵挡,狼狈逃离崇仁。时隔一天,烧毁的庙宇突然重新出现,恢复旧时模样。传说乡主菩萨保住了崇仁、永富两乡平安,免遭战争之灾。为此,人们对乡主菩萨感恩戴德。于是重修庙宇,圮毁的殿堂焕然一新。


      第二年,参与镇压裘日新的越州统帅刘韦合(另一种说法是越州知府刘述古),心有余悸。认为“剡字两火一刀,有兵火象”,不利统治,裘日新造反也是地名不祥招致的祸。于是,奏请朝廷改剡县为嵊县。宋徽宗同意了。此后,嵊县之名一直沿用到1995年撤县设市,改名嵊州市。


      后来,天兵天将降临显应庙,击退起义兵的故事上达朝廷。公元1141年,南宋高宗赵构诏赐亲笔题字扁额 “显应”。公元1743年,根据耆老的提议,乾隆帝昭封显应庙菩萨为“灵佑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显应庙竟两次承受皇恩授匾赐名,已是崇仁的殊荣了。



义门裘氏
传家以孝义为本,处族以仁让为先。 传递裘氏家族最新信息,了解世界各地裘氏联宗情况。义门裘氏,同居共爨,孝义敦睦,宋真宗敕旌“义门”,历二十七、八世,为中国义门之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