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正森老师说裘氏(9)

文摘   2024-12-30 16:26   浙江  


唐末浙东农民起义领袖裘甫的姓是个历史谜团。姓裘还是姓仇,莫衷一是。


说裘甫姓“仇”的有:《东观奏记》、《旧唐书卷》、《新唐书》等。说裘甫姓“裘”的有《平剡录》等。《资治通鉴》则无可奈何称“裘甫”(姓裘)。《资治通鉴考异》曰:“《实录》作‘仇甫’,按《平剡录》作‘裘甫’,今从之。”在《新唐书纠谬》中说得更白了:“王式传亦作仇甫,唯艺文志作裘甫,未知孰是。”


江西抚乐古溪裘氏家谱有“仇甫起,亦改姓裘”之言 。此语揭开了裘甫姓氏的谜团。


 “仇甫起”,是说裘甫起事时,姓“仇”。 


唐大中十三年十二月除夕前(860年1月),裘家盐帮在象山县玉泉盐场与象山县官衙遭遇。象山县衙捉拿了裘氏盐贩严刑毒打,并处死了几个盐贩。为死难的盐帮兄弟报仇,裘甫率四百多裘家盐帮,高举复仇大旗。一杆杆旗帜,写着“仇”字,黑底白字十分醒目。裘家盐帮一举攻陷县城,救出被缉捕的盐帮兄弟。官兵逃窜,浙东震动。慌了邻近的明州。明州府衙曾为缉私盐,跟裘家盐帮有过摩擦。如今盐帮反了,明州府自知无能对抗,害怕裘家盐帮找上门来,只好白天黑夜城门紧闭。裘甫攻占象山县,率众进攻台州府。浙东观察使郑祗德派遣讨击副使刘勍、副将范居植领浙东军三百,会合台州军共同镇压。裘家盐帮却是一路屡战屡胜,队伍不断扩大。


裘甫起事打着“仇”字旗号,并自称“仇甫”,立誓复仇。于是浙东观察使郑祗德以“浙东人仇甫反”上报朝廷。这就是“仇甫起”一说。



咸通元年二月 (860年3月16日),裘甫巧摆三溪伏击战,大败官军。唐军领兵三将皆死,官兵几尽。


于是,起义军声名大震。《资治通鉴》曰:“山海诸盗及它道无赖亡命之徒,四面云集,众至三万,分为三十二队。其小帅有谋略者推刘暀,勇力推刘庆、刘从简。群盗皆遥通书币,求属麾下。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曰罗平,铸印曰天平。大聚资粮,购良工,治器械,声震中原。”


这时,裘甫正名。封官、改元、铸印,都使用原来的真实姓名。这就是江西抚乐古溪裘氏家谱有了“亦改姓裘”一说。


5月10日,“式入越州”。王式与裘甫正式交锋时,裘甫早巳宣告“天下都知兵马使裘甫”。王式面对的是裘甫,已不再是仇甫了。


《平剡录》作者郑言,状元、翰林学士、户部侍郎。浙西观察使王式平剿裘甫时,郑言任王式的从事(下属官名,参军),直接参与平剿裘甫行动。郑言是跟随王式进入剡县的。那时裘甫已正名 “裘甫”。《平剡录》是郑言平剿裘甫起义实录,第一手资料,所以,郑言在他的的记载里,说 “裘甫”姓裘 ,这是理所当然的了。


江西抚乐古溪裘氏家谱是我国各地裘氏宗派唯一直言裘甫的谱书,它揭开了关于裘甫姓氏之谜,体现了宗谱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和作用。    


     

《柏荫下裘氏宗谱》关于裘甫的记载是隐了真情的。奉化裘氏是十分尊重裘甫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奉化裘氏不可能把真实的裘甫作为始祖公布于世。只得采取了改姓换名,隐瞒真实身份的办法,把裘甫作求全记入宗谱。

《柏荫下裘氏宗谱》有关裘(求)全记载如下:


四十三世裘积:生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十一日,卒大中五年(861年)十一月二十日。寿九十三。葬芦村申明亭西大通桥东平洋。以季子贵显武宗朝诰封殿中待御史京兆。裘积晚年精堪舆之术,道经奉化芦村,喜得沃土,遂有择处之意,且于处卜佳城焉。生子:播、周、全。


裘全是积公三子,裘村之始祖。字德完,兵部尚书。生贞元九年癸酉(公元793年)九月廿五日子时。配端国镏夫人、越国谢夫人、剡国茅夫人。生四子:约忠、德忠、致忠、诚忠。卒大中十三年己卯(公元859年)十月初一午时,寿六十有七,葬爵岙口离相寺后,有石柱排门者是。


公生而颖异,幼即励志,为学作诗文,必根据实理。年二十三以尚书登元和乙未(公元815年)进士第,授殿中侍御史。勤慎清介,知无不言,甚为朝廷所敬。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受诰封,累官至荣禄大夫、中丞兼崇政院使兵部尚书。


大中三年,以积公老疾,辞职归养,左右无违颜。大中五年辛未(851年)十一月二十日,积公卒。哀毁踰礼,卜宅于四明奉化鄞阳乡之原。是年十二月初三日,与兄播、周二公奉柩来窆遂挈家卢墓居焉。迨至服阕,再征不赴,旦夕常哀泣不异袒括之时,竟于己卯(859年)冬感疾而卒。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受诰命谥端国公。


裘甫是中国历史人物,是裘氏响当当的英雄。裘甫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功,在生活中,还是一个品德高尚之人。期待宗亲们共同揭开裘甫生平之谜,谱写英雄一生业绩。



通过宗谱中裘全后裔的记载与墓志
比较,也能发现一些问题。



名  讳


宗谱记载:

第1世 全  第2世 诚忠  第3世 行  第4世 谦  第5世塐  第6世 文   第7世 世清  第8世 景  第9世智忻  第10世 旦日  第11世 丝   第12世  纪公  行万一,字济道。第13世  怀德  行太一,字思仁。第14世  志宁  行乙五,字知止。第15世  逢原  行季七,字子造。第16世  庚元  行祐五,字长卿,


铭记载:

第12世 维明,第13世 矿,第14世与之,第15世 友直、字原举,第16世 季文、季雅。


宗谱与墓铭两者12至16世中没有一个名字对得上的。


任  职


据宗谱记载:

第二世   诚忠,职掌学政,诸生咸礼重之。

第三世   行,仕居中书省迁宜使,有能数世传颂。

第四世   谦,字肃恭,承务郎。


据墓志说:

除14世与之在元朝时任象山副使外,公裔出唐御史端公,讳全者。自会稽徒于四明,至公十五世矣,曾祖讳维明,祖讳矿,皆隐不仕。公家自侍御公以来,代虽不大振起,皆能引德,不伍于编氓。


裘全以下15世,仅14世与之在元朝时任象山副使,其他都隐而不仕,没有当官的。15世友直有功也不受朝廷封官。


世  系


宗谱说,“16世广原,积储千金,周穷恤困。尝因年荒发仓禀以活饥饿乡里”。


铭说,“15世友直,字原举。乡有困贫者,告退□□藏即发所有以予之其资秉笃厚。”


宗谱的16世广原与墓铭的15世友直两人虽世序为叔侄,却都慷慨解囊相助,只有这一点两份资料倒还相似。 


两份资料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宗谱说裘全数代后裔是当官的,墓铭说裘全的后裔是皆隐不仕。


这里附带说一个南宋以后的奉化县志等,也会出现裘全是端国公等信息。原因是地方志抄袭了裘氏宗谱资料。




关于《柏荫下裘氏宗谱》裘全的资料,与历史资料比较,可以发现许多破绽。


宗谱:裘全,“年二十三以尚书登元和乙未(公元815年)进士第”。


历史资料:元和乙未(公元815年),裘全为剡县人。根据《登科记考》、《〈登科记考〉补记》的唐代进士人员名单,唐代有户籍可查的进士共846人。其中越州进士只有10人,没有裘全。据《剡录》记载,在唐代剡县没有进士。


宗谱: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裘全受诰封,累官至荣禄大夫。


历史资料:荣禄大夫,文散官名,从二品下,金朝才设置(北宋后)。唐朝时没有这个官。


宗谱:登元和乙未(公元815年),裘全授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下),勤慎清介,知无不言,甚为朝廷所敬。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受诰封,累官至荣禄大夫(从二品下)、中丞兼崇政院使兵部尚书(唐朝时正三品)。

(1)历史资料: 一个从 “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下小官吏仅仅因为“勤慎清介,知无不言”,没有什么建树,没有什么背景,只六年时间,就提升到从二品、正三品高官,如此飞黄腾达不大可能。

(2)历史资料:崇政院这个机构,于五代时才有。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五月,废枢密院为崇政院,设崇政院使。唐代还没有崇政院使这个官。


宗谱:咸通元年(公元860年),裘全受诰命谥端国公


历史资料:查唐代诰封国公名单,没有姓裘的国公。

大中年间唐宣宗及唐懿宗时,有凉国公令狐绹、开国公魏谟、晋国公裴谈、翼国公裴居道、密国公高承简等。没有裘全的端国公。所谓“裘全受诰命谥端国公” 69年后,唐僖宗时才有人封为端国公,那人名叫陈端(公元838年—929年)。


宗谱:裘全,字德完,兵部尚书。


历史资料:唐代兵部尚书有: 李靖、李世绩、侯君集、姚元崇、郭子仪、柳公绰、卢杞 、崔汉衡、屈突通、杜如晦、李辅国等等。唐宣宗朝的吴肇基、李固言、周宣、罗庭坚,等。没有裘全。


宗谱: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裘全迁往奉化裘村,为奉化裘村裘氏始祖,应该是一人。


历史资料:上田信著《地域的履历——浙江省奉化县忠义乡》:裘村中“裘姓大中十一年迁自会稽剡县463户。”


裘村原有大中十一年迁自会稽剡县463户的裘姓人家,结果唐末只有裘全一线血脉,许多裘姓人何处去了?


宗谱的裘全金身毕竟是塑造的,没有一项能经受住认真查验。从塑造的官职分析,估计形成裘全记入《柏荫下裘氏宗谱》或其他裘氏宗谱的不会早于南宋。



义门裘氏
传家以孝义为本,处族以仁让为先。 传递裘氏家族最新信息,了解世界各地裘氏联宗情况。义门裘氏,同居共爨,孝义敦睦,宋真宗敕旌“义门”,历二十七、八世,为中国义门之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