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的裘村,是裘甫居住过的地方。今日裘村的裘氏将裘甫认作始祖,只是在族谱中,谱名叫做“裘全”。
由裘甫领导的发生在唐末浙东的这场农民斗争,持续的时间不长,涉及的地域不广,但在历史上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裘甫起事,并非是有计划的。但偶然发生的事件,却总是有着必然发生的原由。唐代安史之乱后,一方面,国家军事战略部署的重心放在西北防御上,江南一带的控制较为薄弱,地方军队应对突变的能力很差;另一方面,由于北方社会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浙东成为了政府财赋所出的主要地区之一,人民所受的盘剥也日益加重,社会矛盾一触即发。裘甫的揭竿而起正是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裘甫(793?-860)原本是剡县裘村岭(今绍兴嵊州)人,家族里主要从事贩私盐的生计。他的父亲过世后,坟地做在奉化鄞阳乡大明堂。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裘甫带领裘家盐帮四百多户,从剡县搬迁到了奉化建立村寨,取名也叫裘村。由于官府禁止,私盐贩卖的营生十分危险,他们昼伏夜行,辗转于象山港两岸各盐场之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十二月末(860年1月),临近除夕,象山县衙缉拿了裘家盐帮的部分盐贩,为了营救被捕的弟兄,裘甫率众百人攻克了象山县邑。这场农民起义由此开启,当时唐宣宗驾崩不久,唐懿宗刚刚继位。
这一猝不及防的起义令浙东的唐政府狼狈不堪,却为后续的农民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一,有主张。既然反了,目标上就要做大。攻下象山后,他们又占领剡县,继而分兵四出,攻陷浙东的各州县。裘甫废弃了唐朝年号,改用“罗平”纪年,还铸了一枚刻有“天平”二字的大印,建立了农民自己的政权;他本人虽未称帝而自命“天下都知兵马使”,但改天换地的意识是十分明确的。其二,有战术。面对浙东观察使郑祗德的三路围剿,裘甫利用己方熟知剡西三溪江地形的优势,设计了一个“决壅水淹”的作战方案。他们先在溪的上游截水做成了一个堰塞湖,使下游成为浅滩,设伏兵于峡谷中,又遣小股部队佯退诱敌。当唐官军涉水追赶时,上游决壅放水,敌方被淹死大半,侥幸上岸者又遭遇伏兵。此一战,“三将皆死,官军几尽”,史称“三溪大捷”。其三,有影响。攻城拔寨,使起义军威名大振,附近的穷苦人纷纷加入队伍,由最初的百来人,上升到数千人,直至三万人众。裘甫将起义军整顿为三十二队,以一千人为一队,不断扩大根据地。当地官方的一些军将文吏,为了给自己安排退路,私底下也与起义军暗通声气。而在裘甫的队伍里,不仅有向慕而来的文士,甚至还有娘子军。
浙东本来就是唐朝军事力量弱小的地方,“人不习战,甲兵朽钝”。在裘甫军的威慑下,郑祗德只好向朝廷求救。大约在起义发生的三个月之后,朝廷选派了安南都护王式调集忠武(许州)、义成(滑州)、淮南(扬州)三道方镇的重兵前来镇压。在唐军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起义军与之进行了上百次战斗,最终失败。唐懿宗咸通元年六月(860),裘甫被捕;七月,农民军余部在余姚大兰山被剿灭;八月,裘甫在长安被处死。历时8个月的裘甫起义告终。
一支没有太多斗争经验的队伍,短时间里骤起骤落,似乎也并不太奇怪。但对于裘甫的失败,人们则乐意去剖析其中的原因。也许是它恰好处在朝代更叠的边缘,它的走向原本曾有过不同的机会和可能性。就王式来说,他在镇压的谋略与处置上是极富智慧的。他到达浙东之后,先是整顿军令,严明法纪,捕杀了一批与起义军暗中往来的文武将吏,使对方失去内应;继而开仓放粮,赈济饥民,稳定百姓,以断绝裘甫的兵源。他把浙东本地的军人分散安排进带过来的外地军团,使部队快速熟悉环境,“服水土”;他征集留居在浙东的吐蕃、回纥人组建骁悍的骑兵,还动用水军巡海,以阻断起义军的遁海之路。种种举措,增加了战斗力。
而裘甫一方,失误却是明显的。王式南下,对裘甫的心理影响十分大,较长时间里他拿不定主意,究竟该如何应对?副指挥刘暀建言“攻”,认为应抢先夺取越州,分兵守西陵,沿钱塘江筑堡垒以拒王式,然后直入浙西,渡长江,取扬州货财,返取南京而据守,得宣歙、江西之人响应;另遣万人渡海,进据福建。这样的话,可以扼尽天下财富之地,隔江与唐朝廷南北对峙。而文士王辂则建言“守”,认为不如据险自守,陆耕海渔,急则逃入海岛。在内部意见分歧的关键时刻,裘甫犹豫不决,担搁了较多时间后,还是实践了王辂的退守方案。待起义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时,刘暀指责裘甫,斩杀王辂,内部消耗,更挫伤了士气。
裘甫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揭开了唐末农民斗争的序幕,之后,有庞勋起义、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裘甫,亦作仇甫。奉化裘村的族谱里之称“裘全”,缘于后人有所避忌。他被杀时大约67岁,他的叔伯兄弟一百多人为此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