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授命裘广为会稽太守。裘广有祖父裘瑱随同,从渤海郡南下赴任。过钱塘江时,恰逢孙策宣布自任会稽大守,更换会稽诸县吏,遂占有会稽郡。皇命的会稽太守裘广没法到任。裘广选择了剡县,隐居下来,后来定居崇仁。正如《剡录》所说的:剡县自汉以来,成为官吏隐居避灾的福地。说不定隐居官吏指的正是他,因为汉代没有第二位官吏隐居剡县的信息。会稽太守裘广是崇仁的裘氏始祖。
东晋末年(公元388年—公元428年),裘忻的五世孙裘能迁入剡县,裘能的部分后裔也居住崇仁。
安史之乱后,为避战乱,大批北方人向南方迁移。建中元年(780年),陕西传言德宗皇帝要迁江南,陕西迁往越州的人口更是骤增。裘颖川和积川两兄弟也从陕西肃州随着南迁人流,来到剡县。进了崇仁, 弟弟积川安顿在崇仁。哥哥颖川继续东进,落户四明裘村岭。
如此,唐末前崇仁已有相当数量的裘氏人口。有忻祖后裔,还有广祖一脉。据柏荫下裘氏家谱记载,两宗系图,昭穆伦序,清晰了然。
唐大中十三年十二月除夕前(860年1月),裘甫率裘氏盐帮在象山县玉泉盐场起义。860年5月10日,王式平剿裘甫起义军入剡,第一个动作就是以捕杀内奸为由,大批捕索斩杀平民军吏。起义军家属和没有参加起义的裘氏人家被杀戮殆尽。
860年7月裘甫起义失败后,剡县的裘氏有的英雄就义,有的逃离家乡,有的改姓“求”氏,从此裘氏在剡县销声匿迹。
远离家乡的,有去江西抚乐古溪的,全国唯有古溪的裘氏把裘甫骂了一通。还有去福建霞浦县的。去霞浦的裘氏可好了,南宋时候出了裘钰和裘暨兄弟两进士。改姓“求”氏的,主要是在附近奉化、天台隐伏下来。
唐义门派在剡县原有忻祖、广祖两裔,脉络清楚。裘甫起义失败后,唐义门派东奔西散,现在只能确切知道奉化裘村、天台山头、玉湖、东林等诸派是忻祖派。但没有资料指出哪里还有广祖的后裔。
唐末至北宋,剡县裘氏消失,古镇崇仁才有张、王、李、段、白五姓之说。此前,从东晋至唐末(公元196年至860年)六百多年的崇仁古镇的故事可能与裘氏有关,所以,我计划把崇仁的传奇故事,也搬上裘氏史话。
唐宋时的崇仁、永富两个毗连乡,村落星布,人口稠密。据北宋《剡录》记载:“崇仁乡分:感化、霞邱、静林、归善、爱敬五个里。永富乡分:克逊、西清、东阐、余风、禅房五个里。”后来,由于战争、灾疫、迁徙、械斗等原因,人口锐减,一些村庄毁灭成废墟。在近代的田野上还能多处发现村落的废墟,出土古代成批生活器具。说明那里曾经是先祖们居住的村落。
崇仁一村的村前(清泉)坟棚六十年前明显可见民居废墟,地面上有大批碎砖瓦砾。
崇仁七八村北施家山,发现汉-南朝鱼纹、钱纹等墓砖。采集有汉代陶罐、壶;晋代青瓷罐、壶、碗等。1981年清理宋代石室墓1座,出土瓷碗、罐等随葬品。
乌石弄村周围,发现汉-唐代墓葬多座。地面有许多汉、晋墓砖、陶瓷残片。采集器物有:汉代铜镜、陶壶、罐;晋代青瓷盘口壶、双系罐;唐代瓷碗、盆等。
亭山村东山坡上,曾多次采集到汉代陶罐、壶、铜镜、钱币;晋代青瓷盘口壶、罐、猪圈、鸡首壶。南朝青瓷盘口壶、罐、碗;唐代瓷壶、灯盏、碗等随葬品。
绕溪村西南雨钱山,暴露大量晋-南朝墓。曾出土晋代青瓷盘口壶、罐、鸡头壶、虎子、鸡舍、灶、碗等器物。墓砖有鱼纹、钱纹、书册纹等纹饰。
从汉代到唐代出土的文物,主要地点在崇仁乡,不是永富乡。说明奉化、天台裘氏宗谱关于裘氏从汉代到唐代居住在崇仁的记载是确切的。古时的崇仁与现代的崇仁地域略有不同。这些出土文物上是否有文字或其它内容可供分析研究,提供当时信息,且待文管部门的研究工作有所进展,进一步发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