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氏的本源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是有块封地叫“裘邑”,裘邑里的人都姓裘。卫献公十六年(公元前561年),柳庄公担任卫国(古属渤海郡)太史,对国家有功,卫献公称之“社稷之臣”,因而分封“裘邑”。这个地方为柳庄公的食邑(郭沫若中国通史第三稿第一章第一节,立大功的可以享受数百家直到上万家以上的食邑,衣食其租税。)嗣子孙,就以“裘”为氏。
二是有人封了“裘国侯”,则他的子孙姓裘。
三是周朝时,一个执掌衣着的“裘官”,他的后裔姓裘。
四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仇牧的儿子仇仲,为避仇杀,将仇氏改为裘姓。
上述说法中,第四种说法历史依据比较充足,多数裘氏宗族接受的就这“仇”改“裘”一说。
义门裘氏宗谱(锦轴题志)的世系表就以裘仲为裘氏始祖,裘氏第一世。
据《左传》以及《春秋》的《公羊传》记载,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五年(前682年)秋,宋闵公几句戏言惹怒了猛将南宫长万。南宫长万一怒之下弑了宋闵公,接着又杀死大夫仇牧、太宰华督,另立君主。宋国各公子逃往萧邑。冬,萧邑大夫和宋各公子联合击败南宫长万,立宋桓公。宋桓公重用华督之子,世袭大夫。宋桓公还邀请仇牧的儿子仇仲出来做官。仇仲讨厌春秋时期频繁的战争和纷争的官场,执意弃官隐居,宋桓公只好依允作罢。
对此,浙江嵊州崇仁义门裘氏宗谱有记载:仇牧之子仇仲不愿为官,谢绝宋桓公的再三邀请,隐于卫国西鄙(现河南省西北边),为避仇杀,改氏“裘”。裘仲成为裘氏始祖。宗谱的记载与《春秋》、《左传》没有关于仇牧后人复出的记载是吻合的。
裘仲隐居后,不再是大夫,没有封地,也就没有“裘邑”。
庄子的《南华经》中“列御寇”有一句话: “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列子列御寇(前425—401)和庄子周子休(前369—286)都是战国时期的人物。这是在历史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裘氏”和裘氏的居住地点——“裘氏之地”(也没有叫“裘邑”)。历史记载最早的裘氏居住地在郑国,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北半省中部,距裘仲最初隐居地略向东南移了点儿。从春秋裘仲第一个裘姓人以来到战国时期,经两百多年的繁衍,约传了七、八代,形成了裘姓发源地。
至于北宋《广韵》说的“望出渤海(河北、山东)”、北齐《魏书》说的“望出南阳(河南)”,都是较晚的事。后来裘氏后裔频繁的迁居,织网似地交叉穿插,虽然人数不多,终于布遍了全国。
从各地裘氏宗谱了解,众多的迁居大多是一人一户单独成行,很少有集体搬迁。迁居原因有生计、婚姻、游玩、做官等。裘氏“根在江北,旺在江南”。有两人因外族入侵,国破南迁。一次是西晋黄门侍郎裘睿,随晋元帝南渡,他的后裔撑起了裘氏半壁江山。一次是南宋翰林院孔目裘贵(肇宗)随宋室南迁,定居山阴天乐老虎尾巴岗,至今已传29代,现有2100多人。
旌表义门裘氏
西晋建兴四年(公元316年),裘氏三十二世孙裘睿,官黄门侍郎,随晋元帝南渡,隐于浙江金华。
睿之子尚,亦官东晋黄门侍郎。义熙三年(公元407年),裘尚离任定居浙江会稽(绍兴)云门斗邱,为会稽云门裘氏始祖。
斗邱村庄长五里,阔一里许,群峰拱列,溪流环绕,景色优美。
之后的数百年里,裘尚的后裔都生息繁衍在斗邱。据《燕翼贻谋录》卷五所载,会稽县裘氏在南宋时已演变为家族,其族长取代家长行使管理职权,实行家长制式的严格管理。“族人虽异居,同在一村中,世推一人为长,有事取决,则坐于听事。有竹箅亦世相授矣,族长欲挞有罪者,则用之。岁时会拜,同族咸在”。
至宋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会稽云门裘氏越六百余年,历十三个皇朝,传十九世,长幼六百余口, “同居共爨,雍睦无间”。越州知州李遹奏旌“平水云门间之裘氏为义门”。宋真宗准奏,敕命旌表云门裘氏为义门,封家长裘承询为承直郎,免其徭役。
宋真宗敕命旌表义门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周官以三物六行教万民,欲民敦孝友尚姻睦也。叔世风漓浸不古,若求其比屋可封,难矣!唯尔裘承询恪遵礼度,在涧自娱。自尔祖东晋黄门侍郎裘尚而下,传家棬一十九世,历年六百有余,并无异爨,疆界不殊于彼此,显承无射于人,斯守杯之世泽,联肤发为同枝,孝义可风。朕心嘉怿,是用旌尔为‘义门’,封尔为承直郎(六品文散官——注),并免尔本身徭役。书曰:“表厥宅里,树之风声。”俾尔遐迩实瞻式焉。尔惟克守今模,无陨厥问,钦哉!
时
大中祥符四年十月二日
这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十月颁发的诏书。
宋史有记载“越州裘氏居云门山前,十九世无异爨。子弟习弦诵,乡里称其敦睦。州以闻,诏旌其门闾。”我国古代“同居共财”、“累世同居” 的家族,朝廷旌表的时候称作“义门” 。按二十四史的《列传》所记,南北朝共25家,唐朝38家,五代2家,宋代50家,元代5家,明代26家。
嘉泰《会稽志》卷一三“义门”条:“平水、云门之间,有裘氏,自齐、梁以来七百余年无异爨,子弟或为士,或为农,乡党称其行。大中祥符四年(1011),裘氏义居已十有九世,其族长曰承询。此后二百三十六年,其号义门如故。至嘉泰(1201-1204)初,又五六世矣,犹如故,聚族亦加于昔。”再传八、九世,咸淳年间(1265-1274),义门裘氏被县衙强行分户。
宋人王捄《燕翼贻谋录》卷五分析:“余尝思之,裘氏力农,无为士大夫者,所以能久居而不散,苟有骤贵超显之人,则有非族长所能令者。况贵贱殊途,炎凉异趣,父兄虽守之,子孙亦变之,义者将为不义矣。”公元1244年,王捄为义门裘氏淳祐五年家谱撰谱序。说:“裘氏虽无显著,子孙世守其业,犹为大族,胜于乍盛乍衰多矣。”
当时云门裘氏虽无显赫官宦、豪商巨贾,却以孝义惇睦名闻天下。为此,裘氏有许多名贤的文墨洵宝。
民族英雄岳飞为裘氏家谱题“至宝”二字。
嘉定元年(1208)陆游感乎义门裘氏“以孝义惇睦名天下,天下推为名族,与汉之姜肱,唐之公艺并称”。惊叹越州义门裘氏嘉定元年家谱,“以光昭世,美者,备矣”,“懿哉”!于是挥毫写下《越州裘氏谱序》一文。
咸淳九年(1273),文天祥为义门裘氏咸淳癸酉年家谱作跋。跋文指出,家谱有利名教,功于“使水源木本之义,千万世而不泯”。
还有朱熹、米芾、王十朋等名人题赞。斗邱裘氏将这些图文制成一卷锦轴题志集。锦轴幅面阔13.5厘米,长五楹(约20米)。
还有许多如范仲淹等名人志士慕名前去斗邱参观访问,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篇。
斗邱精神
斗邱裘氏大家族和谐平稳地维持了九百多年,后来发展到一、二千人。如果没有元末胡大海那场毁灭性的战火,毫无疑问,它还将延续下去。
裘氏义门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能维持如此长久,主要是有“三宝”维系:一宝,一个管理班子。管理大家族的是由民主举荐的好谋略善言辞、德才兼备的族长(又称家督),并有一群会计和长者担任的库司、司事辅佐,还有能说会道、生活经验丰富的贤惠女眷负责生活教导(族内称宗姆)。二宝,一套规章习俗。长年累月中,家族形成了财务收支、衣食住行、劳动、养老、教育的一整套良好的规章习俗。三宝,一个道德风尚。宗族内全体人员恪守礼度、孝义可风、雍睦无间的高尚道德风范。
斗邱裘氏的道德风尚、精神面貌在大家族内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这种道德精神是永恒的,将与世同存。
嘉泰会稽郡志的一十三卷 “义门”条叙述了裘氏义门许多动人故事。这里关于裘氏礼度、孝义、雍睦等道德风尚的事儿挑几樁说说。
“同居共爨”是说族内数百个小家庭的居所由宗族统一安排,并且数百成千人聚合在一处吃饭。每次用膳,鸣钟为号。男女分左右两边按顺序坐,如有一人不到,没有一人举筷先吃。另一方面,迟到的情况也是极少的。
夏天,家长召集十三岁以下的儿童百余人分瓜。家长叫儿童们自己领取。儿童们总是互相推让,没有一人冒冒失失地争先去领。最后还是按照行辈长幼的次序领去。恪遵礼度的行为习惯自幼养成,终生不变。状元王十朋任越州签判时,作诗感叹裘氏儿童的礼义:“鸡犬和同无彼我,儿童逊让识尊卑”。
族中有两妯娌同月生子。后来兄嫂夫妇相继去世。弟媳抚养遗孤胜过亲生。母乳不足,亲生儿子断乳,哺育侄儿。亡嫂的弟弟刘寄盘得悉后,作《抚孤吟》叙其事:“怀中儿,季妇遗。亲生儿,床上啼。谓儿且莫啼,儿弟方苦饥。儿有母,弟无母,先哺弟,后哺尔。”仁慈之心,感人肺腑。
媳妇归宁,如果幼儿留在家里,尽可放心,自有妯娌们母乳喂养。族内乳妇“视卧儿于筐,饥则哺,不问何人子”。所以有人说裘氏义门“儿无常母,衣无常主”。衣服洗好后叠放在衣架上,谁都可以拿来穿。家族内全体成员之间雍睦和谐,可以想见了。
斗邱裘氏笃行孝义。有个裘仲容,母病吃药,要活人的大腿肉做药引子。裘仲容毫不犹豫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母亲做药引子。结果母亲病愈。当时有祥云复盖在他家上空。人们纷传仲容以诚孝感动天地所致。米芾评价仲容的孝行,曰“移孝即荩臣”。此事传入朝廷,北宋的仁宗很感动。公元1049年十一月初一,宋仁宗敕命旌表裘仲容为孝子,说“裘仲容安分守己,操履端方。刲股救母,情更异于当世。特赐丝纶,永昭百世。”
忠孝仁义为本的裘氏家风,甚合宋高宗心意。绍兴十年(1140),宋高宗写下了《皇帝勅题裘氏孝泉、义台诗二绝》,赠给义门裘氏。
宋高宗写下的《皇帝勅题裘氏孝泉、义台诗二绝》,结果被当时任翰林院孔目的裘家坞始祖裘贵截留了,没有送达斗邱裘氏,也无人透风给斗邱裘氏。近千年来,《皇帝勅题裘氏孝泉、义台诗二绝》在民间一直被绝密珍藏,外界无人知晓。
绍兴十四年(1144),宋高宗又为斗邱邻近的云门寺题碑额“传忠广孝之寺”,碑中有小字::“赐传忠广孝寺”。碑高丈余,立于云门寺前。宋高宗是冲着裘氏给云门寺赐名“传忠广孝寺”。
一个平民家族的道德风尚受到历代皇帝如此盛赞,史上确属不多。斗邱的道德风尚、精神面貌仍是现代人的楷模。
斗邱裘氏盛衰记
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黄门侍郎裘尚游云门,见云门南的斗邱群峰拱列,溪流环绕,景色优美。于是,裘尚辞官在斗邱建宅定居。
裘尚的后裔一直在斗邱繁衍生息。至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 六百多年来,人口繁衍到六百余人。一直没有分过家。全族财产共有,“同居共爨,雍睦无间”。几百年来,大家族都由全族举荐的一位贤能之士为族长,管理事务。裘氏家族逐渐走向兴旺昌盛。
宋真宗敕命旌表云门裘氏为义门后,按唐宋礼制在斗邱村口建乌头大门,两旁立绰楔(表示孝义的木柱),门外筑左右两个义台,棱台体,四面白色,上方四角为红色。这些建筑物都高四米,显得雄伟庄严。门前百米大道两旁槐柳相间成行。
至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已传二十五世。八百年中,族内人口渐增,有房屋数千间依谷而建,全村长五里,宽一里。后来人口多了,居住和劳作的地方散远,成千人在一处吃饭不方便,改为“同廒异灶”制。同样的菜肴,分几处烧煮,各人可就近进餐。其余悉循旧章,仍由族长统一管理。
宋末咸淳年间(1265—1274年),会稽县薛姓主簿执掌簿籍,因国库匮乏,强制裘氏义门分为十九房,按房分支,自立门户,恢复裘氏的赋税、劳役,藉以增县衙收入。强行规定裘氏后裔不得复聚,除留宗祠祖坟祭祀等茔产外,凡族中公有的房屋、田地、产业及一应财物全部均分入户。斗邱裘氏的财产公有制就此隳于一旦。
裘氏义门被迫离析不到十年,宋灭元兴。裘氏族人深感痛失义门之殊荣,提议恢复义门旧观。族长召集族众商议。合族公决:集中田产,统一耕织。族人进餐,仍实行“同廒异灶”制,即全族同一仓廒,分灶数处,人们就近进餐。至于合族财物的收支,原先全部公有化的制度,改为三分之一收入归公库,由大家族管理支配,三分之二收入归各户自理,增加了个人私有成分。由此促进了家族的又一次繁荣。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铢积寸累,至皇庆年间(1312—1313年)公产已丰,人口亦增,义门规模日见有序”,家族声名重振,重现昔日义门之壮观。
元末顺帝时,社会动荡混乱,盗贼蜂起,祸害百姓。为捍卫一方平安,保一族安宁,斗邱裘氏在驻日岭设置营寨,操练族众,奋勇迎击来犯盗贼。后来,裘氏联合从驻日岭到日铸岭一带各乡邻里,招收乡兵,力量更强了。从此,这一带十分安定,寇盗不敢再犯。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明军参将胡大海攻下诸暨后,接着兵分三路进攻绍兴。为了铲除地方势力,并解除进攻绍兴城后顾之忧,胡大海两次偷袭斗邱,企图消灭在元、明两军之间保持中立的裘氏势力。
二月初四,由胡大海亲自率领的东路明军,从诸暨街亭出发,经过驻日岭到绍兴九里(禹陵附近),途经斗邱。夜晚,胡大海第一次偷袭斗邱,失败。
三月初五晚,胡大海组织第二次大规模袭击斗邱裘氏。胡大海兵分两路悄悄向斗邱进发,临近村庄同时纵火合击。面临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裘氏族人来不及组织自卫反击,只能各自慌乱抵挡一阵。裘氏壮士腹背受敌,前后不能相顾,且寡不敌众。裘氏族众惨遭屠杀,妇女、儿童无一幸免。在这里生活了将近九百五十年的裘氏后裔,上千无辜裘氏族人一夜间被杀戮殆尽,人亡村毁。
家长裘廷举眼看斗邱面临毁灭,密令管事保护裘氏家族珍宝撤离斗邱。在这场兵灾中,斗邱的圣旨、锦轴题志等裘氏瑰宝才得保存下来。
事后,劫后余生的数位裘氏族人,几次相邀返回斗邱,意图重建家园,终究阴影太重,都未能成功。
清康熙年间,裘孔武(任粤东东莞县县尹),宦成归里,念祖上世泽流长,义门之名不可忘。倾全部家财,购得义门故址,重建裘氏宗祠,营造房屋,招集数十户散亡裔孙,图复旧业,但最终仍未能重振,“义门”实难再造。
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 裘尚定居会稽云门斗邱起,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到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 上千无辜裘氏族人一夜间被胡大海杀戮殆尽,突然人亡村毁止,裘氏在斗邱经历了九百五十三年。以后,斗邱裘氏再没有崛起。
义门裘氏后裔
幸喜在胡大海灭绝斗邱裘氏前,会稽云门义门裘氏已有甚多分支。如北宋后期,就有数人外迁,形成分支。据宋绍兴槐里裘氏宗谱记载,早期大的分支有“仁、义、礼、智、信”五派:仁派——裘可暄居会稽云门(本宗)。义派——裘永昂婚迁嵊县崇仁。礼派——裘寿九分居山阴樗里。智派——裘柄任职鄞县令,落户慈溪鸣鹤场。信派——裘贻、裘畴祖分居台州。
稍后,仁派从云门迁出的还有十八世孙裘佐迁河南,二十三世孙裘诸野迁富阳,二十四世孙裘邦光迁江西新建,二十六世裘汝遇迁居兰溪。裘玉迁杭州武林,他的后人裘肇元于乾隆年间迁无锡。裘崇迁富春环山。宋绍熙年间,裘从仁迁慈溪横山。慈溪又有后裔迁舟山、富阳。
各支各派又衍生众多分支布遍全国各地。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了解全国裘姓人口约十万余。粗略估算,全国的裘氏人口有一半以上出自会稽云门(绍兴)斗邱“义门裘氏”,裘尚的后裔。而义门裘氏最大的支派——崇仁派的裘氏人口现有两万五千左右,主要分布在嵊州市12个乡镇(街道)108个村。早年迁往外地的有:
13世英才迁东阳西朱岭
22世学裕清道光时期迁甘肃平阳
22世良法清同治时期迁临安
23世方金清同治时期迁临安
24世仁标清同治时期迁临安
23世方森清光绪时期迁富阳
22世经瞻清同治时期迁富阳
23世文潮清道光时期迁余姚
21世世衡清乾隆时期迁平湖乍浦
23世信源清光绪时期迁嘉兴
23世美贤清光绪时期迁嘉兴
23世德兴民国时期迁杭州湖墅
14世俊讨时期迁诸暨
24世永孝清道光 时期迁诸暨
思裘元末时期迁无锡
22世道鉴清嘉庆时期迁北京
23世观宾清咸丰时期迁四川
目前,崇仁裘氏人已有不少分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
斗邱人亡村毁后,早在一两百年前,崇仁作为义门裘氏的联络中心、祭祖根基,已被斗坵裘氏各大宗派认同了。迁往无锡、慈溪、江西新建的义门裘氏三大派都有名望人物来过崇仁认宗祭祖。绍兴本宗也与崇仁宗派交往甚密。1643年,将裘氏传世珍宝——“锦轴题志”授予崇仁派韫椟敬藏。
崇仁古镇的裘氏民居建筑群、宗祠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国家已拨款一百多万元,计划在今年十一月动工俢缮崇仁义门裘氏宗祠。这里是古镇的一个旅游景点,也将是裘氏同胞聚会和祭祖的好场所。
裘忻后裔南下
东晋时,比裘尚定居绍兴斗邱略迟一些,裘忻的五世孙裘能迁入剡县。裘能的后裔与裘广的后裔相互融洽,共同居住在剡县(县城)和崇仁。直到公元740年左右,裘广的第二十四代孙裘仕直和裘能的第十五代孙裘简离开崇仁,并入剡县。这期间,都有裘氏人断断续续卒葬剡县或崇仁的记载。
裘能(到剡县)……简(葬崇仁)……蠲(葬剡县)……澄(到陕西肃州)……仕瑛、仕璠(到裘村岭)……裘全、裘甫(到奉化裘村)
裘简的儿子裘蠲,卒葬剡县。裘蠲在天台山头谱叫裘积。裘蠲(积)有四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儿子叫裘澄(714年-776年),裘澄在天台山头谱叫裘全,天台玉湖谱叫裘栋。唐中期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裘澄返回陕西肃州。
在陕西肃州,裘澄(全)有两个儿子:裘仕瑛(731年-786年)、裘仕璠(733年-798年)。他们在天台山头谱叫颖川、积川,天台玉湖谱叫裘文干。裘澄一家在北方那些个年代,发生安史之乱。为避战乱,大批北方人向南方迁移。李白说:“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唐建中元年(780年),陕西传言德宗皇帝要迁江南,陕西迁往越州的人口更是骤增。当时,裘澄已亡故两年。裘仕瑛两兄弟也随着从陕西肃州南迁人流,返回到剡县。
天台玉湖和山头裘氏宗谱记载了一件事:陕西肃州有一种珍贵漂亮的白绣球花,裘澄(全)知道江南没有这种花,生前要儿子仕瑛、仕璠把它带回剡县,让它在江南繁殖。翰林院大学士李宁(宪)章有序:“赠白绣球小序 裘氏之发祥也,有白绣球花一种,传自唐时其全翁,自陕西肃州携至吾台而植焉。”(摘录。天台谱的全翁即奉化谱的裘澄。)
裘仕瑛两兄弟听父亲说过,剡县崇仁有裘氏宗亲。他们初来乍到的,想找宗亲照顾。进了崇仁,才知崇仁的裘氏搬走已经有四十多个年头了。哥哥只好先把弟弟家安顿在崇仁,自己一家继续东进。最后在高耸的四明山主峰西侧下,属于剡县康乐乡的裘村岭的地方,披荆斩棘,结庐搭棚,在山顶安排了个居处,北面半山腰有小块土地稍加平整,可作农耕。后来裘仕璠一家也来到裘村岭。裘仕瑛有五个儿子,他把长子裘积和四子裘直(随)留在裘村岭,自己带领其他三个儿子继续搬迁,去天台藤山。
裘村岭虽是深山冷岙,却是交通要道。北面是古剡县北大门。东晋谢安退休后的居所就在山那边。那里有一条水道进入剡县腹地,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唐诗之路。东面翻过山就是宁波奉化,这里是剡县去宁波、奉化的咽喉,古道。这里山陡谷深一道天险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