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本地人习惯称之为崇仁古镇,它的古老是因为那镌刻着“赤乌二年”的古石碑,是那“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老台门,也是那伟镇庙戏台上隐约传来的袅袅越音。
崇仁,又何止是一个镇,它的容量远远超过了镇的本身。无论是庞大而连绵的古建筑群,还是厚实无比的人文积淀,都让那里充满了韵味。走进崇仁,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一不小心,就走进了历史的烟云里。
千年古镇最江南
嵊州西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崇仁,堪称拥有一个“江南民居博物馆”,这里有150余座老台门,从明、清一直绵延至民国。其中的30座,还位居“国宝”之列。
裘氏一族,便是这些古台门的主要建造者。裘氏族人中,不得不说的,要属玉山公。永昂公在1000多年前,从绍兴云门迁到了崇仁,成为崇仁第一世祖,他是崇仁裘氏绵延发展的一个决定性人物。
而玉山公则是将崇仁裘氏发扬光大的举足轻重的人物。裘氏子孙为纪念他而修建的玉山公祠,位于古镇的核心,这里是游客参观古镇开始的地方。这座建于清乾隆56年(1791)的祠堂,坐北朝南,面阔进深,古朴大气,其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件数之多,为嵊州宗祠之最,堪称一绝。
不远处的五联台门,就是玉山公的杰作。这5座相连的老台门,是他建给5个儿子住的。今天的我们身处其间,仿佛还能听见那破空而来的刀斧之声。这是一项盛况空前的大工程,数以百计的工匠参与了建设,他们或在屋顶之上钉椽,或在空旷之地拉锯,或让手上的砖刀上下翻飞,数百人的匠心凝聚,裘氏一门的智慧绸缪,终是换来了这青砖黑瓦、五屋相连的传奇。这五联台门,既是裘氏“分户合族,聚只一家”的治家准则、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在建筑形态上的完美体现,也是我国明清时期江南民居建筑的典范。
五联台门的四周,是鹅卵石铺成的蛋子路。以敬承书房为中心,大夫第台门、老屋台门、樵溪台门、翰平台门、静轩台门、云和台门环列四方,组成庞大的古民居建筑群。这种房屋之间用跨街楼钩连的建筑结构,形成了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的独特景观,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
古井,则是古镇的另一种传奇。这是一个井的世界,承载着历史烟云的51口古井留存至今,不仅将这个区域内的地脉打通,让每一个居民与地气相连,井水冬暖夏凉,长久地滋润着这古建筑群里的居民,仿佛远远呼应了这里曾经被唤作“杏花村”的古名,沉静而妖娆。当我们行走在小巷里,不经意间,便能在路的中央邂逅一口口有“根”的古井。这是与别处不同之处,也是崇仁之所以为古镇的历史积淀。上方井前石碑上刻着的“赤乌二年”(赤乌为三国吴王孙权年号)格外醒目,公元239年的氤氲气息似乎还在升腾,长达1700多年的历史也是这方水土隐而不宣的传奇。
走进古镇,民国乃至抗战时期的实物仍然历历在目。法院、镇公所、警署、消防局和邮政代办处等建筑历经风霜,仍然保持完整外貌,它们见证了那段特殊时期基层社会管理从封建宗族管理体制向现代法政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发展,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崇仁村建筑群一道特殊的风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崇仁因为地处偏远,更因为乡绅的智旋,免遭日寇铁蹄的践踏,成了一处避难的宝地。杭州、绍兴等地的商贾蜂拥而来,他们怀揣着自己的钱财与货物,以及一颗颗惴惴不安的心,携家带口,在这里营生,竟也成就了枪弹下的繁华,使这个千年古镇获得了“浙东小上海”的美誉。这是一段战时的传奇,却也与历史有着惊人的契合,早在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开放的崇仁人已经实行免税区措施。如今的裘氏家庙里,一块乾隆时期的古老石碑,就记录着这段“永革长短摊税”的历史。
越音不绝绕古镇
岁月流响,越音不绝。嵊州是越剧的故乡,而崇仁作为越剧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这一全国第二大剧种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作为越剧创始人之一的马潮水,就是崇仁镇马仁村人。这位越剧男班的著名老生,是越剧发展史上一位从艺时间最长、经历越剧发展阶段最多的老艺人,他15岁拜“落地唱书”先祖相来炳为师,经历了越剧前身“落地唱书、小歌班、绍兴文戏、女子越剧”等各个时期,创办了越剧史上的第一个男科班,同时也是“越剧之家”的缔造者,为研究越剧发展史、培养越剧接班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0年的春天,一位名叫裘光贤的裘氏族人,站在位于崇仁镇西南的戒德寺前。就在这座寺院里,他创建了名为“高升舞台”的女子科班,开创了女子越剧的先河,也培养了如“越剧皇后”筱丹桂、“滑稽大王”贾灵凤、“活老祖宗”周宝奎,以及张茵、邢桂芬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越剧名伶。这些豆蔻年华的少女,用水袖和折扇把一个个装扮得并不考究的舞台,舞动得生机盎然。这个曾经务农的戏班班主,也许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与艺术结缘,成为力扶女子越剧前行的先驱者,并成为载入越剧发展史册的人。
没有当年的“高升舞台”,也许就不会有那一批批享誉全国的越剧明星,也不可能成就全国第二大剧种的传奇。位于崇仁镇七八村、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伟镇庙里,有着一座被称为“浙江第一戏台”的古戏台。这里,也是中国越剧的摇篮。这座亭楼式的古戏台,显现了中国早期戏台的特色,没有后台,没有后场音乐台,也没有演员化妆间,台上没有屏风,台下没有围墙,观众可以四面围观。崇仁古镇传统文化研究会的裘正森告诉我们,早期越剧科班的演员们必须到这里“串红台”,演“出台戏”(即毕业考试),“越剧十姐妹”之一的袁雪芬当年就是在这里获准出师,开始走向城市的;其余的“十姐妹”,如范瑞娟、傅全香、姚水娟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也都曾在此登台表演过。她们的到来,为崇仁这座古镇增添了婀娜靓丽的气息,也让这里成为了“精英越剧”传承的重要驿站,如今活跃在越剧舞台上的台柱子们,依然有大半出自崇仁。这里的老老少少,“老到白胡须,少到开裆裤”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越剧。
好棋之风代相传
黑白间风云际会,神形中只闻笑谈。崇仁,还是一个属于围棋的古镇。街头巷尾和戏台隔壁,棋坪常置,人们走过路过,便相邀入局。以黑白作为生活形式的崇仁人,在俗世的生活中弈出了一份出世的情怀。
唐温庭筠有诗云:“茶炉天姥客,棋席剡溪僧”,“窗前半偈闻钟后,松下残棋送客归”。翻开唐诗之路上留下的诗人佳作,不仅晚唐诗人温庭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都在游历剡溪盛景时,留下有关围棋的诗篇。
远的不说,至少在清光绪年间,崇仁的围棋已然是全民娱乐的状态。从五虎传奇到九段高手,崇仁围棋从来就是华山论剑般精彩绝伦。以沈守庚为首,裘谱南、裘东侯、裘默臧、裘愫皞共同组成的五虎将,唯有沈守庚不姓裘,他是越城区孙端镇的外来户,系沈树棠的第四代子孙。沈氏家族靠酒发家,到了他这一代,酒气之中多了一份儒雅之气。
话说清末时,上海有名的“双枪将”(围棋、象棋名家)是潘朗东。有一次,他在杭州摆擂台,打遍杭城无敌手,就想着要在杭州之外去找对手来攻打一番。于是,就找到了沈守庚。代表崇仁的沈守庚,气定神闲地战胜了潘朗东,一战成名,崇仁围棋也从此称誉杭城。
“新五虎”裘忱法、裘钜章、沈伯寅、裘发诚、裘忱松,则崛起于抗战时期。他们的出名也同样是因为一场杭城的擂台赛。当时,上海有围棋名家欲效潘朗东之举,在杭州大摆擂台,也是打遍杭城无敌手,心想着上一次,潘朗东是被嵊州崇仁人打败的,这一次一定要挽回面子,于是就向崇仁的“新五虎”叫阵。新五虎派了裘忱法应战,又一次大获全胜。
此后,崇仁围棋的名声越来越大,“浙江围棋之乡”也盛名远扬。上世纪50年代,又有“小五虎”在一次次比赛中脱颖而出。1974年,10岁的马晓春也是从崇仁出发,一步步成为了九段国手,成为中国第一位围棋世界冠军。这位如今的围棋国手,依然能忆起当年崇仁昌盛的棋风。这样的棋风把他的成长岁月深深地浸透了,让他对围棋的痴迷深入骨髓。
来源:越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