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赣地历代名门家训管窥传世家风文化

文摘   2025-01-23 17:05   浙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家族精神和家族文化的延续,也是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赣地历代名门世家制定了各类家规家训,这些家训各具特色,承袭千百年,影响深远。后人得以从这些传世家训中管窥优良家风文化。

德安义门陈氏崇尚耕读传家

在雄奇险峻的庐山南麓、清波碧浪的鄱阳湖畔,有一个古老的义门村落。千百年来,这闭塞而宁静的一方水土因为世代栖居着以“忠孝节义为本,耕读奉公传家”的德安义门陈氏而口碑相传、名誉华夏。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对德安义门陈氏的家风家训颇有研究,据其介绍,义门陈氏订立的《家法三十三条》《家规十六则》《家范十二则》,是最早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的家训家规,其中《家法三十三条》在宋代被奉为“齐家”典范。从“重农桑以足衣食”“隆学校以端士气”等家规家训可以看出陈氏一脉崇尚劳动、耕读传家,也能理解族中缘何出现“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之盛况。

为解决子孙读书问题,义门陈氏还先后创办了“书屋”和“书院”两级学校。“东佳书院”是中国最早的私家书院(比白鹿洞书院早近半世纪),培养了3位宰相、58位进士和数十位尚书、刺史、节度使等,吸引了欧阳修、苏轼、陆游、黄庭坚、晏殊、朱熹、岳飞、文天祥等大批文人学士前来讲学、游园或求知,留下了300多件题词文章和诗篇,所藏书贴号称天下第一。

浔阳陶氏提倡贤廉文化

同样在九江繁衍生息的浔阳陶氏,在“中华四大贤母”之一的陶母湛氏、东晋名将陶侃、著名诗人陶渊明等陶氏先祖的影响下,坚守“贤”“廉”风范,从“封坛退鲊”“陶侃运甓”“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中汲取精神,编写家规家训,世代传承优良门风。

九江市柴桑区陶渊明纪念馆原馆长王义华告诉记者,陶氏家训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浔阳陶氏宗谱》列出的十一条家训和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浔阳陶氏宗谱》列出的祖训家规二十条,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重天伦、序长幼、诚祭祀、明教化、尚节俭、正伦纪等内容。

据王义华介绍,陶氏家训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如“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后又结合陶渊明所著《命子》《责子》和《与子俨等疏》等家训诗文,形成了既针对家庭又切合实际的意义深远的教育经典。

永修“样式雷”彰显工匠精神

永修八代“样式雷”,中国半部古建史。“样式雷”是对清代260余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从紫禁城、西苑、圆明园、颐和园等宫苑之擘画设计,到清东陵、清西陵的选址营建,都活跃着“样式雷”的身影。

据永修“样式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小庆介绍,“样式雷”家训出自清初修撰的《雷氏宗谱》,个中遗存了其元代祖先雷起龙“尚书世家”的书香门风,昭示了忠厚传家、以技报国的匠人追求,体现了“礼义仁信通天下,忠孝智勇旺门风”的雷氏家风。

记者了解到,“样式雷”家训共有十则,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诚信做人,勤勉治业”,还是“早晚谨慎,官差宜勤不宜怠”,抑或是“将利心退净,为公而当差”等家规家训,均体现了“样式雷”世代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匠心理念。

金溪陆氏奉行礼义为先

“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这首朗朗上口的歌谣时常回荡在金溪陆坊古村中,歌谣内容虽然简单,却包含了陆氏一族千百年来的治家之道。


据金溪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吴定安介绍,金溪陆氏始祖为晚唐宰相陆希声之孙陆德迁,五代末年为避战乱,他携家眷从江苏宜兴君阳山迁至抚州金溪青田里(今抚州市金溪县陆坊村),到南宋陆贺(陆九渊之父)这代,一直数世同堂,未分田亩,合灶吃饭,保持着“诗礼簪缨”的大家遗风,被称为“青田河畔樵农客,云林山下宰相家”。

吴定安告诉记者,陆氏家规家训中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奉行“正本修身、礼义为先”的理念。陆氏一门家训先有陆贺的“采先儒之礼”,以礼治家;次有陆贺长子陆九思的《家问》,朱熹为之题跋云“《家问》所以训饬其子孙者,不以不得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还有陆贺四子陆九韶以孝悌忠信、读书明理为要的《家制》;最后形成了“大纲四篇,小纪十八条”的陆氏家训体系。

婺源詹氏坚守勤恳敬业

在距金溪县200多公里的婺源县,有一个古老而优秀的家族——詹氏家族。从“父子尚书”詹同、詹徽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可谓人才辈出、累世不绝,这与其家风家训的传承有着重要关系。

据悉,自明代流传至今的詹氏《家训十六条》和《家约十六条》,涉及敬业勤勉、爱国情操等方面,为詹氏世代所遵循。詹天佑在编写家谱时,全文抄录了《婺源县志》上其先祖“正心术、勤职业”的事迹,成为其子孙最好的训诫。

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彻底击碎了“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妄言,践行了詹氏家族千百年来“正心术、勤职业”的古老训言。

庐陵欧阳氏推崇读书明理

谈及赣鄱名门世家,庐陵欧阳氏家族不得不提。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便是其家族的代表人物,他撰写的《诲学说》崇尚学习明理,不仅被本族奉为祖训,也被奉为中国古代经典家训。

据欧阳修的后人欧阳勇介绍,庐陵欧阳修4岁丧父,因家境贫困,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他认字,并时常用古人发奋苦读的故事来启发他。因此欧阳修十分热爱读书学习,认为“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后来,他在教导其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了著名家训《诲学说》,提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学习则会“舍君子而为小人”。

欧阳勇感慨道:“欧阳修以‘玉’喻人,劝勉子孙多读书学习,从而培养良好品行,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就像雕琢玉器一般磨砺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德行,不读书学习,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

优良家风家训承袭至今

古往今来,江西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一门多杰”“蟾宫折桂”者不胜枚举。他们通过总结先辈们和自己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的经验,不仅为子孙后代留下了重要的家庭教育读物,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临川汤氏家族代表人物汤显祖在家训《四香戒》中写道:“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规劝子孙为人良善、不慕荣利;修水黄氏家族出了48位进士,最著名的当属黄庭坚,其晚年所作《家戒》一文反复提及“家和则兴,不和则败”之理;南昌汪山程氏家训深蕴“忠、孝、廉、节”传统道德思想,传承至今;婺源朱熹把儒学精华和自身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家训中,对朱氏后裔影响深远……


义门裘氏
传家以孝义为本,处族以仁让为先。 传递裘氏家族最新信息,了解世界各地裘氏联宗情况。义门裘氏,同居共爨,孝义敦睦,宋真宗敕旌“义门”,历二十七、八世,为中国义门之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