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由山东省创新战略研究院与大众日报·大众新媒体大平台联合主办的“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海右论道智库沙龙在大众传媒大厦成功举行。本次智库沙龙围绕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议题,邀请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研究员王兆华;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书记、院长,研究员李宗新;青岛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合作社学院)副院长,教授孙兆明;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系主任,教授丁存振等知名专家进行论道,为山东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王兆华表示,近年来,山东粮食生产保持稳中向好、好中有进的良好态势,“齐鲁粮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131.1亿斤,占全国8.1%,连续10年超过千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粮食大省的应有贡献。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应体现在支撑能力强、生产条件好、产量水平高、产品品质优、发展底色绿、比较效益高和供给能力强等方面。
李宗新表示,山东在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方面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643.7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55%。然而,也面临资源约束、化肥减量与粮食增产矛盾、土壤健康问题、气象灾害频发和土地经营规模小等挑战。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山东具备了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的潜力。
孙兆明表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山东的粮食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含量逐渐增加。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显著提升。这些变化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也对从事粮食生产的经营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丁存振表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必须延伸粮食产业链,推动粮食产业向纵深发展。在育种研发方面,要依托省内外优势育种单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选育适宜山东种植的粮食新品种。在加工销售方面,要推进粮食精深加工技术和工艺创新,加大对粮食副产物的利用和产品研发,提升粮食品牌的影响力。通过全产业链衔接,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专家们围绕“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主题,从理论研究、科技创新、生产组织模式、产业链延伸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方向,为山东省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本期智库沙龙视频节目将近期上线,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