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周村区科协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和人才培育工作,立足科协“四服务”职责定位,突出农业农村重点,全面深化科协系统改革,不断在科协组织建设、人才培育和作用发挥、平台搭建等方面持续发力,创新突破、大胆实践,取得了优异成绩,涌现出了一大批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科协主席带领群众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典型,探索形成了“3+1”基层科协组织力提升“周村样板”和科协系统改革与“党管人才”融合发展“周村模式”,多次被中科协和山东省科协确定为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品牌项目和典型案例,开创了新时代具有周村特色的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工作成效
(一)建组织夯基础,延伸基层科协组织工作手臂。2021年2月,周村区科协抢抓新一轮村(社区)“两委”换届机遇,在全国科协系统率先提出推进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进“两委”的新思路,争取到由区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区民政局印发了《关于在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中推进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进“两委”和做好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实现“两个100%”的工作目标(即100%的村(社区)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入选“两委”班子,100%的村(社区)科协主席由新当选的“两委”成员中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兼任),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中,多方协同推进。截止当年6月,全区175个村(社区)全部成立科协组织,圆满完成了“两个100%”的工作目标,实现了村(社区)层面科协组织建设全覆盖,有效延伸了基层科协组织的工作手臂。
(二)纳人才汇力量,培育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科技是核心。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能依靠科技兴农、富农的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周村区科协利用村(社区)“两委”换届之机,在全区175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了科协组织,并将农村和社区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农技推广人才和热心科普推广工作的村(居)负责人等吸纳到村(社区)“两委”和科协组织中任职。全区175个村(社区)新当选的823名村(社区)“两委”成员中,农业农村实用人才、科技人才540人,占总人数的65.62%;城市社区实用人才192人,占总人数的23.33%。全区175个村(社区)科协的527名干部中,有424名入选村(社区)两委班子,有120个村(社区)书记、主任担任了村科协主席,村(社区)科协力量得到有效增强。为确保新当选的村(社区)科协干部尽快熟悉业务、适应岗位,周村区开创性地将科协业务培训纳入全区村(社区)“两委”成员培训班内容,分2期对新当选的村(社区)“两委”成员和科协干部进行了培训,平时结合工作例会、外出参观学习、现场调研等形式,使全区各村(社区)科协干部的科技意识不断提高,科技服务群众能力不断增强。
(三)强工程建基地,服务村居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周村区科协高度重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通过积极对上争取,每年争取落实一批中央(省级)和市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截至目前,共帮助多个社区、学校、景区等单位完成“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31个,获得国家和省市奖补资金320余万元,建成各具特色的室内科普馆5个、室外科普馆2个、流动科普馆1个,科普广场2个、科普长廊6条,科普园地3个,为提升市民科学素质、服务百姓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自2021年以来,为加快科协组织服务乡村振兴步伐,区科协将“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由面向城市社区、学校逐步转向倾斜农村,以王村镇为试点,争取将优先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王村镇王洞村、彭东村、王村醋有限公司等农村和涉农企业列入“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通过对上争取,开创性地建设了王洞村农业科普馆1个、科普广场1处,彭东数字农业科普长廊1条,王村醋文化科普馆1个,为服务乡村振兴和周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导向性作用。各村利用上述科普阵地广泛组织开展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下乡活动,成为群众学科学提素质、用科学能致富的主阵地。
(四)搭平台树典型,探索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为积极培育科技人才典型、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彰显科协作为,周村区科协连续多年举办“科技助推乡村振兴农业科技专家周村行”活动,2020年10月,成功促成区政府、区委组织部、王洞村等5家委员单位与山东农学会及所属学会签署《科技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科技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合作协议——王洞村黑小麦产业》等,在科技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积极争取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学会支持,承办“山东科学大讲堂”举办4期“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专题培训班”,8次邀请省农科专家到村(社区)、农民合作社种植基地指导解决实际问题,3次专程带领镇村负责人到省农学会对接,成功助力我区黑小麦、树莓等生态产业、数字农业发展。其中,以王洞村王玉春、平楼村丁志强等为代表的村党支部书记、科协主席带头领办创办合作社,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我区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助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模范典型。截至目前,王洞村的彩麦产业发展规模已增至1000余亩,种植品种新增血麦、宁紫麦、蓝麦、黄小麦等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集彩麦种植、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村两委依托养殖专业合作社,配套建设了良种肉牛养殖基地1处,计划规模达1000头牛,实行智能数字化牧场管理,王洞村一跃成为周村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明星村,其探索形成的“村党支部书记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土地流转+科技助力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村集体增收”的“王洞经验”成为各村(社区)竞相学习的发展模式。2022年1月,平楼村丁志强也因带领群众积极发展优质果蔬、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表现突出,被组织重用为王村镇人大副主席,成为全区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有作为有地位的典型代表。
二、经验做法
一是坚持党对科协工作的全面领导,主动汇报、积极争取上级科协和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是推进工作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突出体现在组织部门对科协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全方位参与上。例如:在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试点工作、助力创新驱动发展、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进“两委”、历年“最美科技(科普)工作者(创新团队)”选树宣传活动等工作中,全面实现了党建引领与科协业务的无缝对接、融合提升。
二是坚持平台意识,借力借势、抢抓改革机遇是推进工作落地落实的关键抓手。突出表现在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进“两委”工作中。2021年,周村区抢准村(社区)“两委”换届机遇,创新性地提出了推进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进“两委”的新思路、新举措,得到了区委和组织部的大力支持,并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盘子,由组织部门审核把关,严格按程序选举、当选和培训,大大优化了村(社区)“两委”班子的科技结构,有效解决了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的培育问题,为全面打通科协组织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是坚持需求导向,结合全区发展大局,积极对接、主动作为是取得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突出表现在科协组织在服务村(社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所作的各种有效服务。如:积极争取省市科技资源下沉农村、积极搭建平台促进科研院所与村(社区)合作、根据村(社区)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带领基层专程对接学习、加强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培育培训、选树典型以点带面等等,均取得了良好成效,也得到了上级科协和基层群众的广泛好评。
三、下一步工作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是科协组织的光荣任务,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历史使命,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下一步,周村区科协将在上级科协的有力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紧紧围绕全区“126”发展思路和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紧扣科协“四服务”职责,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科协系统改革创新,不断创新思路、担当作为,力争在平台搭建、人才培育、作用发挥、技术推广和服务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持续求创新、求突破,着力实现科技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阵地化、常态化、精准化和实效化,团结引领全区广大农业农村科技(科普)人才为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强富美优、品质活力”幸福周村现代化建设贡献科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