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粮的前世今生
——记浙江省粮食仓储发展历程
我是一粒粮,生长在浙江的田头,从破土而出萌芽生长,到收获入仓徜徉其中,再到褪去旧衣走上餐桌,一轮又一轮。我历经时光变迁、沧海桑田,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村小洋房拔地而起,见证了咸菜白饭换成了四菜一汤,也见证了我的家从木房泥墙的“公租房”换成了高大宽敞的“大平层”。我忘不了烈日下农民弯了的腰,忘不了光盘后孩童砸吧的嘴,更忘不了照顾我时保管员们真挚的眼。
向上滑动阅读
解放初期,粮食仓房极为简陋,许多都是由庙宇、祠堂、学堂改建而来的。我那时住的余杭县城关粮库也不例外。其前身是义庄的学堂,共有4栋单体建筑,2栋是建于南宋时期的老式木房,另外2栋是苏式建筑平房。学堂改建粮库时,虽设置了地笼、修葺了屋顶,但仍难以抵挡潮气和虫霉从墙缝中潜进,老鼠和麻雀总会咬破、啄开木板,从老旧发霉处趁虚而入。每每看见我和仓里的其他同伴残缺破损、发热长霉,照顾我的保管员们总是一脸的愁容,恨不得受伤的是他们自己。为了守护好我们,保管员们爬高钻低、抓鼠赶雀、补缝清虫,用“创业、创新、节俭、奉献”的精神为大家创造一个舒适的家园。他们用竹片、袋针剔刮木板间的缝隙,再以纸筋石灰嵌缝,将夏天的潮气和冬天的冷风隔绝于仓外。天气好时,仓内的通风竹笼、箩筐、麻袋被剔刮、敲打、洗刷干净后,一排排摊在院子里,这些仓具曝晒后有我和同伴们最喜欢的阳光的味道。最难的是扫地垄,许多人在仅有一尺高的地垄里趴着清扫,一扫就是几个小时,汗水浸湿了后背,臭味熏红了双眼,地面磨破了皮肤,辛苦万分;有时高大的保管员会卡在地垄里,被其他人合力拉出后,总要趴在地上喘半天粗气才能缓过劲儿,着实让我们心疼。
日复一日,春去秋来,保管员们就这么没有一句怨言的忙着、干着。有一天,我们听到他们在欢呼、在沸腾,说这里有了新名字,叫“四无粮仓”!后来日子常常热闹非凡,一波又一波的人来了又走,他们好奇、惊喜、感叹,用尽世间所有赞美的语言。等到夜深人静、访客散去时,即使已经不用再赶老鼠了,值班的保管员也会习惯性地坐在仓房外自言自语,诉说着内心的喜悦、过往的辛劳,絮絮叨叨地说他们还要把现在的“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的“四无”变成“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新四无”,那道闪烁光芒、充满爱意的目光隔着墙壁也依旧让我们感觉耀眼和炽热。
从“四无粮仓”到“四化粮库”,再到“未来粮仓”,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粮食仓储管理七十多年的发展之路,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保管员们感人的奋斗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全国第一”,奏响了一次又一次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时代强音,书写了一句又一句“强国复兴有我”的生动注脚。
(作者单位: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来源:2024年第10期《中国粮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