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这些重要论述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参与并推动国际粮食供应链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向上滑动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方面不断加强国内粮食供应链建设,另一方面深度参与国际粮食供应链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既保障了国内粮食安全,也为全球应对粮食安全挑战注入了强劲动力。从国内层面看,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实现了十四亿多人吃得好,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从国际层面看,当前我国已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开展了农业合作,与近100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同近90个国家签署100余份农(渔)业合作文件。2021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将粮食安全列为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启动“促进粮食生产专项行动”,自2023年以来我国连续向亚非拉的30多个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民众。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并将维护国际粮食供应链安全列为重要内容,引导各方加强行动协调,维护国际农产品贸易平稳运行,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链畅通。这些务实举措既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地缘冲突、气候变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叠加共振,国际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联合国最新报告《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指出,全球饥饿水平连续三年居高不下,食物不足水平倒退15年。2023年有7.13亿人至7.57亿人食物不足,中位数高达7.33亿人,相当于全球每11个人中就有1个人遭受饥饿困扰。中国的粮食安全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粮食安全也需要中国。对此,作为国际粮食供应链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我国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国内粮食供应链韧性,另一方面积极助推粮食供应链国际合作,增强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改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综合效能。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筑牢稳产保供压舱石
一方面,对内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推动农业产业链条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开发生物育种、智能农机装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增产新技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农业,增强粮食生产的智慧化、集约化运行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率,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粮食生产加工产业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壮大新兴农业,构建完善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持续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完善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促进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增强国内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强化国家粮食储备实力,分品种施策、全方位推进,以储备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对外通过支持国际合作项目、援建境外农业示范中心、分享发展经验和技术等方式,不断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
实施全链条监测预警
增强粮食风险防范能力
推进全链条式国际粮食供应链风险监测和预警,进一步完善以信用评价为基础的国际粮食安全风险监管机制,设立以分级管理为基础的国际粮食安全风险响应体系;建立应对世界粮食危机的紧急预案,加大资金和粮食的援助力度,加强危机应急应变能力;破除粮食生产的技术和信息孤岛,搭建“互联网+粮食安全”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拓宽国际粮食市场监测范围;增强国际粮食供应链安全风险的识别、分析和研判,推动构建国际粮食供应链风险信息数据库,有效把握国际粮食市场的发展规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粮食市场异动预判和风险防范提供有效技术支撑,提升国际粮食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能力。
优化粮食供应链结构
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
优化粮食供应链结构是提升粮食安全水平的关键。对此,要加强与全球粮食主产国间的多元化合作,在维持进口依赖度充分合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加粮食进口来源,选择更具稳定性的进口来源地,降低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过度依赖,分散粮食进口集中化风险,促进国际粮食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效对接,大力推动实施收储、仓储、港口、海运等战略性粮食物流通道建设,搭建连接亚洲各次区域和欧亚非之间的公路、铁路、水路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互联互通,为推进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创造有利条件。
加快建设我国国际大粮商
全力冲破欧美市场垄断
当前,国际大粮商已经成为影响粮食供应链安全的重点因素。对此,应对标国际四大粮商,积极培育我国的优势出口企业,引导部分有条件的粮食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抱团出海;推动我国粮食企业搭建全产业链生产经营网络,鼓励我国粮食企业通过收购、投资、合作等方式,加快建立具有广泛知名度的粮油品牌,拓展国际市场份额;加大研发投资财政支持力度,提升粮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我国粮食企业制定科学的国际化战略,完善全球关键节点布局,补齐国内粮食仓储物流短板,加强国际海运和国内干线物流统筹管理,加快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粮食期货交易中心,推进粮食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粮食价格指数,增强我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议价能力。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增强国际粮食供应链稳定性
应加快我国农业“走出去”步伐,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粮食主产国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增加对国外粮食产业投资,不断优化公共投入机制,丰富融资渠道、提升农业投资效益;充分利用技术交流平台,加强技术合作研发,联合攻克供应链技术性难题;积极推动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机制,加快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等重大行动,完善粮食安全对外援助计划并细化援助内容;深化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我国在农业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中的引领作用,为国际粮食供应链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增强供应链稳定性。
助推贸易规则变革
构建更加公平的世界粮食贸易体系
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营造开放包容的国际粮食贸易体系,加快建立一体化、公平化的国际贸易规则;倡导各国共同反对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充分履行《贸易便利化协定》,摒弃单边制裁与贸易壁垒,避免全球经济分化;积极引领国际粮食贸易谈判进程,确保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公开、透明、公正,努力维护非歧视、开放等多边贸易体制核心价值、捍卫广大发展中国家应有权益;依托中国—东盟合作、澜湄合作、金砖国家、中非合作、中拉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多边机制,拓宽跨境农产品贸易渠道,增进农业贸易政策协同,优化区域间营商环境,推动建设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大宗商品市场,保障国际粮食供应链畅通。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储备安全和应急物资保障中心)
↓↓扫码订阅《中国粮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