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保障法视域下高校粮食类专业法治课程建设路径初探

文摘   2024-12-12 09:06   北京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二条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立法的形式明确。2023年12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该法将经实践检验成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成果等转化为法律规范,为推进粮食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如何在新法实施背景下强化粮食类专业学生的法治意识,如何将法治教育融入到粮食类专业的课程建设当中,如何探索出适合粮食类专业学生乃至粮食院校的法治教育路径,这些给粮食院校的法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粮食类专业法治课程建设现状


向上滑动阅读

(一)法治课程培养目标不具体

根据教育部的专业目录,粮食类专业在专科层次下有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粮食储运与质量安全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接续的本科专业主要为粮食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笔者选取了11所相关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涵盖粮食类专科专业及部分接续的本科专业,针对所涉及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对学生法治素养的要求,使用jieba库(一款中文分词工具)进行了数据分析,使用TF-IDF(一种用于信息检索和文本挖掘的常用加权技术)算法抽取这些方案中的关键词,结果显示,“法律”一词的权重同专业中其他的能力要求权重相当,而“粮食安全”“知识产权”等词未有权重。换言之,这些高校的培养目标虽能体现出对学生基本法律素养的要求,但主要还是聚焦在要求学生使用专业知识分析评价专业行为涉及的法律责任上,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掌握要求也不够明确,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人才的法律素养需求。

(二)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

课程体系应当结合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来进行建设,从而使每一门课程都能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从样本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大多数粮食院校法治相关课程的选择与排布并不能满足培养目标中法治素养目标的要求。一是通识类法治课程缺乏独立性,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趋近混同,从而无法突出素质目标中对于法治意识培养的要求。二是专业方向课中的法治课程阙如。由于粮食安全和储运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少,专门的法治课程在专业方向课中鲜有开设。

(三)法治教育师资良莠不齐

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应当在培养方案、课程设计、课堂讲授三个环节都有所涉及,要引入专业的法学教师的意见,以便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有效融入法治教育元素,但因为培养方案的编写和审核大都由本专业教师负责,课程体系的设计未涉及培养法治素养方面。法学专业师资力量的不足,正是当前粮食类专业内法治课程建设的瓶颈。一是法学专业教师较少,思政理论课由教师承担了过多的法治教育任务。二是法治课程资源不足,无法吸纳法学专业教师进入团队。三是部分教师教法陈旧,难以深入浅出地对生涩难懂的法学知识进行讲授。

(四)课程面向客体积极性不高

学生是课程面向的实际客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成果的关键要素。长期以来,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层面,忽视了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法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偏低。一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存在局限性。二是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不甚相关,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三是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缺失。因为高校法治课程建设的缺位,法治教育往往以不成体系的普法宣传的形式出现,无法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将法治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二、粮食类专业法治课程建设的路径


向上滑动阅读

(一)明确粮食人才培养目标的法治素养要求

粮食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所涉及的法治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宪法及常用法律、粮食安全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食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承担五大方面。因此,在培养目标或毕业要求当中,应当体现这些方面的内容,即要求粮食类专业的学生在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的前提下,还应当对粮食安全保障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具备基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了解相关的法律责任,理解自身在维护粮食安全当中的角色。

(二)构建以维护粮食安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难以支撑粮食类专业学生培养法治素养目标实现的情况下,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的理念,结合前述培养目标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的素质能力的要求,构建起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维护粮食安全为主线的“1个核心+1条主线+1向拓展”的法治课程体系。

第一,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构建法律基础课程体系,在已有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外,增设《宪法学》《实用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问题解读》3门课程,在第一学年作为先导课程开设,以培养学生基本的法治素养和权利义务观,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带领学生理解破坏粮食安全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二,以粮食安全法律法规为主线,在学生具备了基本法治观念、接受过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基础上,第三学期开设粮食安全保障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课程。以深化责任承担意识为目标,引导学生对粮食安全法律法规进行专门学习,建立学习框架,厘清学习重点,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粮食安全政策,以便更好地为自己进行角色定位,担当起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

第三,以厚植知识产权文化理念为目标,在第四学期为学生开设《知识产权法概论》课程。粮食类专业人才培养格外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步入粮食行业后发明创造的潜能,在粮食类专业教育中实现“教育—实践—产业化”的应用,要将知识产权教育深入到课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保护知识产权对于维护粮食安全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发明创新实践,创造出更多有益于粮食行业的智力成果。

(三)补足法治课程师资缺口

法治课程团队的组建与专业课程团队不同,尽管法治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相关,但法治教育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普及,更是法治素养、法治思维的培养。因此,要补足法治课程的师资缺口,解决当前法治教育师资良莠不齐的问题。

一方面是在组建法治课程开发团队时,由法学专业教师搭建课程框架,本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实践情况给予反馈,从而明确粮食类专业法治课程教学侧重点。例如,对于粮食储运与质量安全的学生,需要侧重粮食仓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教学,这就需要本专业教师结合实践中的具体情况来对法学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提高法治教育校内外资源利用的整合度。学校要结合专业特点,与法律实务部门建立联系,畅通校内外行业法治教育师资交互的渠道,与地方司法系统、粮食系统建立健全普法合作机制,有效整合法治教育资源,建立粮食安全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补齐师资队伍中实践型人才的缺失。

(四)多环节相结合激发客体积极性

粮食类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活动—校园”三个环节,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来深化法治教育,激发客体积极性。

第一,设置独立的法律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法律课程,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实际案例,保证法治教育的实用性。

第二,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粮食安全法律知识竞赛、粮食安全情景剧等,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法治思维,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守法意识。

第三,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充分挖掘法治教育新形式,以达到全面普法的效果。就粮食类院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紧扣国家宪法日、世界粮食日等关键时间节点,以提高学生对法治精神和粮食安全的感知度。



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出台,为维护粮食安全夯实了法治根基,对粮食类专业的法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粮食类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要全面了解粮食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粮食类专业人才的法治教育,应当结合专业特点设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组建专门的师资队伍,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实现教育的预期。



(作者:姚山春 黄健华 阙勇平;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2024年第11期《中国粮食经济》


↓↓扫码订阅《中国粮食经济》↓↓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宣教中心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宣传教育中心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