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今年以来,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成课题组,赴有关粮食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深入了解山东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政策建议。
一、山东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向上滑动阅读
01.
资源禀赋良好
山东盛产小麦、玉米、花生等粮食和油料作物,拥有“中国面粉大县”——夏津、“中国玉米油之乡”——邹平、“中国花生油之乡”——莱阳。2023年全省粮食产量突破1131亿斤,连续3年超过1100亿斤,小麦、玉米单产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小麦单产444.6公斤/亩,同比增加4.8公斤,实打最高单产880.89公斤/亩;玉米单产465.5公斤/亩,同比增加13.6公斤,实打最高单产1218.81公斤/亩,创黄淮海区域最高纪录。粮食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具有胶莱、沂沭、鲁西北、鲁西南粮食主产区和粮油加工优势区域。区位优势显著,交通四通八达、通江达海,是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是北粮南运重要节点,临港粮油产业园区成为连接国内外粮食流通重要桥头堡。
02.
产业基础扎实
粮食产业涵盖米、面、油、食品及精深加工产品等门类,部分已形成全产业链模式。2023年,全省小麦粉年加工能力5334.6万吨,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3189.8万吨,饲料年生产能力6267.7万吨,食用油年油料处理能力2918.6万吨,均居全国前列;粮食深加工产品产量2079.5万吨,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全省粮食产业营收过百亿的企业集团8家、过30亿的45家、过10亿的111家。2023年,全省粮食产业经济工业总产值超5600亿元,持续稳居全国首位。
03.
科技支撑有力
目前,山东拥有小麦、玉米、大豆、高油酸花生油、副产物食用资源开发等五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以上科创平台85个,其中,国家级平台33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是粮油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副产物高值化利用、营养功能型专用食品创制、粮油技术标准制定的重要平台。在优势品种研发应用方面,小麦已形成从生物育种、良种繁育、推广种植、收储、初加工、精深加工、废弃物饲料转化、生猪养殖到沼气残留物、猪粪返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完整循环产业链;玉米深加工产品达300多个品种;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蛋白、组织蛋白、大豆低聚糖、膳食纤维已成为主打产品;芝麻可精深加工达上百种产品,药用香油、功能性芝麻粉等高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主要影响因素
向上滑动阅读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协同”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除一些龙头企业外,省内大部分企业主要从事面粉、油料、饲料等产品初加工,产品处于产业链中前端,企业受上游原料市场和下游食品市场影响较大。粮食综合利用率仍然偏低,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不够,造成一定程度浪费。此外,粮食产品供给与需求结构存在不匹配、不适应等问题,中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供给不足。如面食食品、速冻食品等在口感保持、营养均衡等方面的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突破。
(二)从科技投入角度看,研发资金不足,创新力亟待提高
省内各级政府对粮食行业科技项目的财政投入还需加大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列入国家财政科技项目投资总预算2622万元,当年国家财政拨款1595万元,地方财政拨款1061万元。2023年共获得专利87项,应用类成果125个,但高水平科研成果比较少。对五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力度不够大,在运营管理、课题研究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导。企业有效集聚政策、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的能力较弱,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利润多用于扩大生产和购置设备,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意愿不强,研发投入资金仅占销售收入的0.5%左右。
(三)从人才支撑角度看,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引才育才力度不够大
大多粮油加工企业为家族式企业,管理层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受限,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近些年,许多企业管理层实现新老更替,比如天祥、发达、玉皇等企业,管理层普遍年富力强、思想观念新、开拓创新力强,但在运营企业、洞察市场、处理复杂问题等能力方面仍存在短板。从事粮油加工技术研发的高端人才多集中在科研院校,由于家族式粮油加工企业的晋升渠道比较窄,工资福利待遇差距大,高端人才投身企业科研平台顾虑多。产业工人整体素质不高,应用新理念、新技术主动性不足,掌握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能力有欠缺。
三、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政策措施
向上滑动阅读
01
坚持育人选才
统筹自主培育与招才引智,培养造就大批粮食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重点培养管理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技能型人才。重点用好三种资源:一是利用政府、行业学会、协会等加强政策和前沿趋势培训;二是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创平台等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三是利用行业职业院校、大型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等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02
完善政策体系
依托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机制优化、治理提升等,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尽快推进科技创新从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向“源头创新”转型。完善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相关政策,适时选树一批粮食行业科技型企业,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针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科研人才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待遇保障机制,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在激励创新、分散风险、创新容错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
03
建好创新平台
依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有较好基础的院所,建设区域性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集中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解决单个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大的难题,实现行业内利益共享。进一步激发科创平台积极性,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支持龙头企业独自承担或参与有关科技攻关任务,激励小麦、玉米、大豆、高油酸花生油、副产物食用资源开发等技术创新中心加大研发力度。发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作用,开展职业技能实训,培养粮油储藏、检测等专业人才。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面向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布技术需求,建立人才飞地,共同开展技术攻关课题研究。
04
提升应用水平
注重粮食产业供给侧创新,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好科技成果、科研团队、科研机构与企业需求“三对接”,实现“政府建平台、企业提需求、团队搞研发、成果共享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粮食产业与医疗健康、生态环保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聚焦特色粮食产品、特殊功能产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王伟为党组成员、副局长)
↓↓扫码订阅《中国粮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