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发展
人格是指儿童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
儿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
人格的发展与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养育者应注意培养婴幼儿积极的性格特征,了解婴儿的气质特点,对其需求给予敏感的、适宜的、正确的反应,创造一个民主、和睦的环境。
培养婴幼儿的爱心,学习分享和互助,发展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磨炼意志,为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婴儿气质特点
儿童生来就表现出倾向于某种心境和反映方式,而这种倾向我们称之为气质。
气质是儿童生来具有的、独特的心理活动的特征,它反映了儿童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
气质特点是由人的神经活动的类型所决定的,气质正是反映了一个人的动力性质,或者称之为禀性。
它虽然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先天的体制性的东西,但其特征是在儿童的外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1. 气质类型
"
1
困难抚育型
此类儿童在生物活动方面无规律,父母无法掌握他们在喂养、睡眠、排便和其他活动中的变化,因此感觉带养困难。
此类儿童消极情绪较多、总是不停地哭闹,哄也哄不住。他们常常大惊小怪,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情感反应强烈,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很差。
困难抚育型的儿童长大后,表现为热情、敏感但因激发阈低,遇到刺激反应强烈,很多儿童表现为冲动或过激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其中有严重情绪问题的人数比另外两型多,行为障碍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其他两型。
这种情况的产生往往与带养人有关。
这类儿童较难带养,其父母有时挫伤他们,用敌视的态度回答他们,更增加了他们原来就有的易激动的特征。如果父母能善待他们,他们会显得活泼、敏捷。
2
容易抚育型
此类儿童在生物活动方面很有规律,父母很容易就掌握了他们在吃奶、睡眠、排便和其他活动中的规律,带养容易。
此类儿童温顺、积极情绪多、情感反应中等,对新环境适应较快,反应积极,容易抚育型儿童长大后,出现行为问题的比例较少。
3
发动缓慢型
此类儿童在生物活动方面也很有规律,相对来说不够活泼,时而大惊小怪,对新奇的东西倾向于退缩,对外界刺激反应消极或迟钝,适应新环境的速度较慢,只有随着经验的增加,反应才逐渐积极。
发动缓慢型儿童长大后,有些表现为稳重,但很多仍表现为胆小、惧怕,进入陌生环境时退缩,个别孤僻,甚至发生精神病。
不同气质类型的养育要点
虽然遗传是决定气质的重要因素,但是环境对气质的品质和表达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气质虽然是天赋的,但可因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使之发生一定改变。
气质虽有不同类型之分,但无优劣之别,所有气质类型均属于正常范围。
问题的关键是儿童的气质如何与环境很好地相互适应。
如果适应良好,这种儿童就相对比较容易抚育;
如果适应不好,即使一个过去容易抚养的儿童也会变为抚养困难的儿童。
可见,行为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与人的交互作用,随着对环境的反应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
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认清孩子的气质特征,然后要注意使气质的优点得以发扬,气质中的弱点得以克服。
比如照管困难抚育型儿童,首先应不急不躁,给他安排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保证睡眠,在各项活动中养成规律性,对大一点的儿童则可让他们通过游戏或运动来疏泄旺盛的精力,使儿童逐渐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带养一个发动缓慢型的儿童,则要从小用色彩鲜艳的玩具、悦耳的音乐来引发他的兴趣,不厌其烦地对他微笑、说话、逗乐、与他共同游戏,使他活泼起来如果教养者在照顾儿童的过程中能根据他们的气质特点来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那么无论是易激惹还是胆小、适应不良的儿童都可以逐渐变得容易抚育了。
意志的发展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预期的任务和心理的过程,意志是人心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意志品质的特征
意志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②意志行动体现在克服困难之中;
③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作为基础的。
三个基本特征互相关联,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而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意志的发展
新生儿没有意志,1~2岁的儿童才出现意志的萌芽表现。
例如,按自己的目的抓够远处的玩具;摔倒时自己爬起来等。
2岁儿童在成人语言的指导下能调节自己的行动,学会控制自己。
3岁时,儿童的各种好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逐步明显起来,意志行动开始发展,什么事情都希望自己来,独立性增强。
以后儿童开始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别人和自己提出的目的,不仅能控制自己的外部行动,而且也逐步掌握自己内部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了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
然而这个年龄的儿童消极的意志品质,如顽固性、冲动性和依赖性也会出现,有时与成人对抗;“我不要!不要!”或事事依赖成人去做。
因此要注意培养儿童积极的意志品质,克服消极的意志品质,为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即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情况,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儿童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儿童的依赖性,要让他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作出自己的努力。幼儿已有了较好的体力,也具备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就使他有可能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幼儿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如把宝宝喜爱的玩具藏起来让他寻找,让他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要注意经常给宝宝鼓励,当幼儿不敢到黑暗的地方时,鼓励他说“别怕,你行!”当战胜困难后,养育者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幼儿心理上的“我真行”。
良好性格的形成
性格是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了人对现实的态度。
例如,有的儿童做事认真仔细,有的则马马虎虎;
有的儿童对人待物很热情,有的则显得很冷淡。
这些就是儿童表现出来的对事、对人和对自己的不同的态度,并且形成习惯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形成
性格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
在儿童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最为重要。
父母和老师通过自己的言行、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孩子的态度、教养方式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民主型(通情达理、关心爱护、支持行为)的教养者,培养出来的儿童大胆、独立、善于交往、协作、有思考能力,善于处理相互冲突的欲望驱力;
严厉型(喜欢惩罚、过分限制)的教养者,培养出来的儿童往往过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变得怯懦或顽固、冷酷无情、倔强、缺乏自尊与自信,并易产生心理行为障碍;
溺爱型(一味迁就,总给以特殊的地位)的教养者,培养出来的儿童表现出较多的消极性格特征,如任性、发脾气、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唯我独尊、怕困难等。
良好性格的培养
儿童的性格是在游戏、学习、劳动以及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养育者应创设良好环境,欣赏音乐、画画讲童话故事等,陶冶他的情感,利用各种游戏寓教于乐,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感到快乐。
同时,也逐渐培养起他友爱、互助、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坚持执行游戏规则等优良品质,以达到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目的。
有些婴幼儿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成人对孩子只求奉献不索回报。这种单向的爱往往使孩子只知享受,行为上的表现是自私、骄纵、不会合作、不懂分享。而同伴交往需要的是合作共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行为,有的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连连受挫,不断产生矛盾。
但是,就在一次次的矛盾过程中,他会慢慢意识到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一点一滴地学会了与人相处时所需的宽容、谦让、共享与合作,并逐步地懂得了同情和抚慰同伴,关心帮助同伴,设身处地为同伴着想对于胆小、懦弱的孩子,父母应多给予爱抚、表扬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对争强好胜、霸道的孩子,则应通过故事、游戏多引导、教育,使他懂得谦和和礼让是做人的美德,而霸道、自私则会失去同伴与朋友;
对懒惰的孩子,应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自理的好习惯。
幼儿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他是通过成人对他的评价而评价的。比如,妈妈说“你是一个好孩子”,他就会认定自己是个好孩子。
如果妈妈说“你是一个坏孩子”,他就会认为自己确实是一个坏孩子。
如果幼儿受到养育者平等相待,感受到肯定、尊重和温暖时,他往往会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因此对于幼儿的微小进步,养育者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在成人赞许的目光中获得自信。同时,还要让幼儿参加劳动,使他体会劳动的快乐,从小养成勤劳善良的优秀品德。
总之,教养者应注意从小对婴幼儿的需求给以敏感的、适宜的、正确的反应,使他生活在一个和睦相互给予爱的环境之中,为其良好性格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随手点赞分享
让更多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更多儿保育儿知识,请关注儿保测查公众号
来都来了,点个关注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