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生理学家王复周教授

历史   2021-11-12 16:05   北京  

王复周

(1920年-2001年)

王复周,1920年8月出生,河南舞阳县人,194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47年赴瑞士留学,入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学习。1949年回国。历任大连医学院生理系讲师,西北人民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副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训练部生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教授,长期从事内分泌生理、神经生理和心血管生理研究、教学工作。曾任职中国生理学会第16-17届常务理事(1981年-1989年)。



“做人以诚为本,真诚对人,真诚对己,真诚对工作”,是王复周教授一以贯之的对人、对己和对工作的态度,把“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作为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心理准备的必要条件,把“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作为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必备素质。他作为原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的奠基人之一和管理者,就是用这样一种态度和精神,带领为数不多的几人走出了生理学科一穷二白的困局,就是用这样一种标准壮大了生理学师资队伍,同样也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王复周教授为人正直,平易近人,作风民主,淡泊名利,他低调做人、高标准做事,先后在Nature 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科学论文,但从不喧嚷,就这样在生理学教学和科研这片土壤中勤劳耕耘了五十载。“在工作中只有亲自动手,动脑,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难,才最有收获;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也必有收获” 这是他对教学和科研工作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虽然他已离我们而去,但给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王复周教授自述与生理学的结缘
王复周教授,1920年8月出生,河南舞阳县人,194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在读期间,就对生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被老师精彩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所吸引,深深地感到生理学有“理”。因此,在谋职时被同济医学院梁之彦院长看中,得知他志愿作基础医学工作,当即推荐给史图博教授并被聘为生理学助教。1947年考取了公费留学赴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学习。1949年9月,他获悉新中国即将诞生便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先受聘为大连医学院生理学讲师,1951年应邀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工作,历任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和生理学副教授、教授、一级教授及校专家组成员、硕士和博士生导师。王教授回顾往事,坦然的说:“一个人搞什么专业,常常是偶然的。我和生理学结缘,一是兴趣,二是机遇。”
二、王复周教授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951年,王复周教授应聘到第四军医大学任教,当时生理学教研室人员少,仪器设备非常简陋,教学任务繁重,又缺乏理论课和实验课教材。在这重重困难下,他们并没有坐等靠要,凭着出国期间的经历和感受,参阅大量国内外生理学教科书,组织人员并结合当时实际需求,自编了生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材,亲自动手制作了实验课所需的实验器材,初步解决了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的急需问题。但他并没有满足此时状况,他认为一个大学的教研室必须进行科研工作。教学并教好学生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但科研也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根据当时科研设备非常简陋的实际情况,安排了几名教员做条件反射方面的研究和电针对机体影响的动物实验。经过几年的研究工作,后来应邀写了实验总结,被收入中央卫生部编辑的《庆祝建国十周年医学科学成就论文集》中。在王教授的带领下,开辟了教研室教学和科研齐奋进的新局面,为后期教研室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教研室全面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师资队伍。1961年教研室补充了几位助教,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王复周教授的组织下,制定了师资培养规划。一是抓教学基本功的培训,从教师的仪表、教案规范化的写作、备课、预讲、板术效果等环节抓起,全面提升教师理论课授课的技巧和水平。二是以实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重点抓标本的制备、仪器的使用、常见问题和仪器故障的排除、实验课授课技巧、示教效果等环节,提升实验课教学效果和机能实验的操作水平,全方位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考核验收。考核验收分两个环节即理论课授课和实验课技能操作。科室组织高年资的教员成立考核组,受训教员临时抽取理论课授课内容进行现场授课,按照理论课授课的培训要求,采取综合评估和现场提问等方式,对参训的每一位新教员进行综合评价,对考核优秀的新教员适当安排次年的理论课授课任务,对不达标的新教员给予批评外,次年继续参加培训直到达标后方可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实验技能考核是在学生实验室中开展,考核分为标本制备、故障排除和现场提问三个环节。在标本制备中新教员显得十分紧张,常常是满头大汗,手也发抖,出错率不断,在这种情景下,王教授总是面带笑容的宽慰道:不要太紧张,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就当我们是你的学生,深呼吸后重新开始。几句话就缓解了紧张气氛,新教员严格按照标本制备的程序和手法,较好地完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标本制备环节。新教员最惧怕的是故障排除和提问环节。考核结束后,王教授针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讲评,逐一讲解故障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下一步解决的办法,给每一位参加培训的新教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加培训的新教员若干年后还记忆犹新,决心不断继承和发扬生理学教学的优良传统,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质的生理学师资队伍。
随着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充,为了提高学科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仅在教学上要独领风骚,在科研上也要有一定的专长。在王教授心中总在考虑教研室的布局和怎样对每一位成员安排合适的工作,经过曲折和反复,在教室建立了较稳定的三个研究小组,它们分别覆盖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神经和感官;循环和呼吸;消化和内分泌,每个组都有1-2名骨干成员,初步形成了教研室三个研究方向并建起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室。他认为,作为医学院校的一个生理学教研室,这样的布局有利于教学工作和师资队伍的培养,也有利于内部各组间以及与外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为教研室全面崛起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教研室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王复周教授在人才培养中的凸显立德树人
“做人以诚为本,真诚对人,真诚对己,真诚对工作”,把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基调,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王教授196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后又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第一批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学科和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生活上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工作中深入一线,在实验室手把手的教,帮助他们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在思想上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他给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讲他的出国经历,讲中国生理学发展史,介绍老科学家在困难条件下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业绩及创业精神,他要求年轻人注重实践,善于观察,勤于动脑,避免先入为主,力求有所创新。先后培养了13名硕士研究生和15名博士研究生和若干青年教师,他们先后成为多个单位的学术骨干力量,有的成为学科带头人,有的在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NO、ONOO- 的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并与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之一的 Louis lgnarro合作发表论文,有的被学校聘为客座教授、讲座教授,每年定期回校工作。他常常勉励年轻人:在工作中只有亲自动手、动脑,自己克服遇到的困难,才会有收获;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也必有收获。他说:“如果我能从头干起,我愿长期做一个基层的生理工作者”,他还强调说:“对自己的科学理想要有一般执着精神,不顾闲言碎语,以免陷入寓言所说,爷爷和孙子谁也不敢骑驴,而抬着驴走的局面”。他正是用自己的言行感召、感化、感动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他正是用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催化着年轻人探索科学、勇于创新的坚定意志;他正是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着年轻人成为军队和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四、王复周教授主要学术成就
 1947年王复周教授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赴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生理学系学习,正是这短短两年的出国学习,成为他科研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对于出国经历他风趣地说:我感到最有收获的是第二年,因为在第一年的工作中,文献、思路、方法和设备基本上是现成的,而第二年的工作对巴塞尔生理所和我均是新的,需要我独立进行,如寻找方法、思考原理、拼凑装置、设计和操作,均需我独立解决,锻炼和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并在科研上能够自立。正是靠着这种自立的能力,在科研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艰苦创业,于1950年先后在Nature 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在他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努力下,先后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项,三等奖14项;获省、部级二等奖6项;教研室获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参与1项重点项目和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51年他积极与侯宗濂教授发起成立陕西省生理科学会,历任陕西省生理科学会秘书长、理事长,任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六届、十七届常务理事;曾任卫生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主编或参与编写的专著或教材21本。为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生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复周教授为人正直,平易近人,作风民主,淡泊名利。他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鼓励每个人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他实事求是,敢说真话,又能顾全大局,团结同仁。他敢于坚持真理的可贵品德始终值得我们学习,在他年逾古稀时,仍然奋斗在工作一线,始终追踪生理科学的前沿与进展,始终关心教研室的科学发展,始终积极指导研究生和培养青年教师,默默地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勤奋地工作一辈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虽然他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正正派派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教诲,永远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座右铭,给我们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Wang Fu-Zhou. Glycogen production from glucose with desoxycorticosterone and 11-dehydrox-17-hydroxycorticosterone. Nature,1950;165:277. 
2. Verar F&Wang Fu-Zhou. Reversal of glycogenetic to glycolytic action of desoxycorticosterone in rats. Nature,1950;165:114. 
3.《治学之道——老一辈生理学家自述》王志均  韩济生主编 1992,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联合出版社。
4.《中国生理学史》王志均  陈孟勤主编 1993,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联合出版社。
5. 庆贺王复周教授从教五十五周年暨八十寿辰专辑  2000,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 



斗转星移,时空变幻,科技的发展可以将历史人物带到今天,时光机器的福利让所有人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清朝有个著名的宰相刘罗锅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经常被人喊做“刘驼子”。他平生的梦想就是“这个锅我不背”。刘宰相通过时光机器来到了21世纪的中国,寻求可以治疗驼背的办法。刘罗锅在网上查到了某著名脊柱侧弯医生的信息,并罗列了一些自己关心的问题。

刘罗锅见到了医生,问道:脊柱侧弯有什么特点?如何能够早期发现呢?

医生回答到:脊柱侧弯的特点为后背左右侧不对称,腰部有皱褶,双肩不等高。早期发现脊柱侧弯的简单方法是做Adam前屈实验,观察是否有双侧背部不等高,如果存在双侧背部不等高,就需要进行脊柱X光片的检查,以排除是否有脊柱侧弯。

1.弱视形成病因多

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标准即为弱视,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的视力较低眼为弱视。通俗地说,就是孩子的双眼外观并无明显异常,眼科检查常有屈光不正,经散瞳验光,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这样的眼睛称为弱视。

弱视根据矫正视力分为轻中度弱视与重度弱视。一般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正常值下限且大于等于0.2属轻中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1或以下属重度弱视。在弱视标准中没有规定近视力,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弱视患者,远近视力都不好。但也有少数弱视患者近视力可到1.0,而远视力却不能矫正到0.8,或通过治疗近视力可达到1.0,而远视力仍旧不好。弱视程度越重,治疗越困难,疗效越差。



扫码关注我们



弱常见眼病之一,严重影响儿童视觉发育,其患病率为2%4%。我国约有3亿儿童,弱视患儿的数量相当可观。良好的视力不是先天获得的,婴儿出生时,视力不及成人的1%,随着年龄的增长,双眼视细胞不断发育和完善。5岁以内是视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视觉发育一直延续到68岁,如这个时期某种原因造成双眼视物障碍,视细胞得不到正常的刺激,视功能就停留在一个低级水平,双眼视力低下,且不能矫正,就形成了双眼弱视;若只能用一眼视物,这只眼睛的视觉就会在长期的反复刺激中得以发育,而不能注视的另一眼发育迟缓,形成了

中国生理学会科普平台
中国生理学会官方科普公众号。中国生理学会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团结广大生理科学工作者,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开展继续教育和普及生理科技知识,促进出成果、出人才和国际交往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