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宗濂教授传记

科学   2022-11-29 08:57   北京  



侯宗濂教授

闫剑群 唐敬师 刘健

弱视作为儿童常见眼病之一,严重影响儿童视觉发育,其患病率为2%~4%。我国约有3亿儿童,弱视患儿的数量相当可观。良好的视力不是先天获得的,婴儿出生时,视力不及成人的1%,随着年龄的增长,双眼视细胞不断发育和完善。5岁以内是视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视觉发育一直延续到6~8岁,如这个时期某种原因造成双眼视物障碍,视细胞得不到正常的刺激,视功能就停留在一个低级水平,双眼视力低下,且不能矫正,就形成了双眼弱视;若只能用一眼视物,这只眼睛的视觉就会在长期的反复刺激中得以发育,而不能注视的另一眼发育迟缓,形成了单眼弱视。

侯宗濂教授(1900年-1992年)是中国近现代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生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医学博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00年1月23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县文甲沟村,汉族,1992年3月17日因病逝于西安。

他毕生从事生理学研究工作,对神经肌肉生理学和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颇有建树。研究论证了Fick氏间隙的本质是阳极抑制,提出短时通电两极兴奋、两极抑制学说;研究了兴奋性及其指标问题,论证出能正确反映兴奋性的指标;研究过针感生理,论证了不同穴位的针感感受器和针感传入纤维。

侯宗濂教授多年从事医学行政管理工作,对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侯宗濂教授自1927年加入中国生理科学会,曾长期担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曾历任西北医学院(后续更名为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和名誉校长,福建医学院第一任院长。

20世纪50年代初侯宗濂教授创建了陕西省生理科学会,并长期担任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侯宗濂教授还担任过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等职。曾历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和陕西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陕西省教授学衔评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并于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留学多年 享誉海外
侯宗濂先生1920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后改名为“满洲”医科大学),后留校任生理学助教,在启蒙老师、世界知名的日本生理学家久野宁教授指导下工作。侯宗濂先生1921年进行“关于季节对发汗的影响”的研究,观察到夏季室温在32℃时开始发汗,而在冬季室温达到34℃才开始发汗,为久野宁教授提出“发汗性”概念打下了基础。
1922年9月至1924年8月侯宗濂先生到日本京都大学留学,在石川和正路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1926年4月侯宗濂先生在日本京都大学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日本文部省(教育部)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河西奖奖章,同时被“满洲”医科大学提升为副教授。
1930至1931年,侯宗濂先生被委派到奥、德留学一年半时间。1930年3月-1931年3月,侯宗濂先生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Brucke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时,由于他工作出色,Brucke教授破例批准他以教授的名义在Pflugers Archiv上发表《在麻醉、冷冻和黎素作用下强度-时间曲线之变化》的论文,对当时已被世界生理学界公认由法国科学院院士拉皮克(Lapicque)提出的“时值”理论提出了质疑,并首先提出要找到一个新的确实反映兴奋性的指标来取代拉氏“时值”。1931年正值奥、德生理学的兴盛时期,这无疑是个很大的光荣。1931年3月到9月,侯宗濂先生又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进行肌肉神经生理的学习和研究。
1931年回国后,为反对日本的侵华,侯宗濂先生愤然离开“满洲”医科大学去北平大学医学院生理系任主任、教授,并兼任协和医学院生理学名誉教员。侯宗濂先生到北平大学后,开展了生理学实验课,讲授理论大课,培养了多名助教和进修生。
此间侯宗濂先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首次阐明了Fick间隙的电生理学本质特征,肯定了该间隙是由短持续刺激的阳极阻滞所产生,间隙前的肌收缩是阴极兴奋的结果,而间隙后则是由阳极兴奋所产生,在短持续刺激中有非同时性的两极兴奋,后来的阳极阻滞可以影响先行的兴奋。这项工作结果在第九届热带医学会及第五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进行了报告。侯宗濂先生还制备出交感、迷走神经心脏标本,可单独刺激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使心肌紧张性增强,这一结果不久为Fleisch教授所证实
1937年5-6月间,侯宗濂先生应杨永年先生之邀,赴闽创建了福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医学院前身),后因“七七事变”和北平沦陷而滞留在福建医学院任院长、教授兼生理学主任,后任福建研究院院长。在抗战期间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侯宗濂先生与全院师生员工齐心协力,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开展科学研究。
教研并举 成绩卓著
从1944年起,侯宗濂先生改任西北医学院院长。该院人员是1937年由北平大学医学院迁来的部分师生。舍分布在陕西汉中的几座古庙内。面对日寇飞机轰炸、教员奇缺的困境,侯宗濂先生以宽广的胸怀招贤纳士,使这所大学立现生机,并利用简单的设备,还与他人合作,在该院破天荒地完成了“关于鹿寿草的生理作用”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仍任命侯宗濂先生为西北医学院院长,同时兼任生理研究室主任、名誉主任,直至逝世。
1954年,侯宗濂先生因成绩卓著,随中国科普代表团赴前苏联参观,访问了巴甫洛夫生理研究所,了解到苏联的科研情况。侯宗濂先生自1955年起,重新开展了有关兴奋性指标的研究工作,先后提出了“标准时值”和“标准电量”的概念,用来作为兴奋性的指标,并证明Weiss氏式中的a常数可在不同条件下能正确反映兴奋性。此外,他还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Weiss氏式中的a和b两个常数和兴奋发展过程各阶段与膜离子通道活动的关系,取得了重要进展。
1965年,国家科委批准在当时的西安医学院建立生理学研究室。从1972年开始,侯宗濂先生和其领导的研究室响应周总理号召,开始了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工作。当时已逾古稀之年的侯宗濂先生知难而进,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在自己身上反复扎针体会针感,进而采用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方法,对穴位和针感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证明:穴位针感感受器是深部感受器;穴位有相对特异性;各类纤维传入的针刺冲动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类纤维的传入均可产生镇痛作用。
辛勤的耕耘带来丰硕的成果。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侯宗濂先生和其领导下的科研工作者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关于兴奋性指标和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侯宗濂先生又受到国家卫生部委托,主编了《医学百科全书·生理学》分卷。
侯宗濂先生从教72年,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侯宗濂先生直接参与和领导了福建医学院和西北医学院的创建和管理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侯宗濂先生亲自培养和指导过的年轻教师如今早已是知名的专家、教授。
侯先生讲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他总是从发展过程上讲清问题,使学生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和怎样解决的,以及还需要解决什么向题。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他十分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要求年轻人要多读书,特别是要多读几本教科书,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同时要熟练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晚年,侯宗濂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研究生上,他是国家批准的第一批生理学博士生指导教师,共培养了8名硕士和5名博士。
侯宗濂先生的一生,是为祖国医学教育和生理学研究而奋力拼搏和无私奉献的一生。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灿烂业绩将永留青史,他那种敢于开风气之先、不惧权威的精神令人敬佩,他坚持真理、敢于斗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文章来源:
主编 王晓民,《根深叶茂 蔚然成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7~49页。


扫码关注我们


中国生理学会科普平台
中国生理学会官方科普公众号。中国生理学会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团结广大生理科学工作者,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开展继续教育和普及生理科技知识,促进出成果、出人才和国际交往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