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两姐妹各出30万给父母买房养老,父母去世后房子卖了120万,两姐妹分钱时,一分钱没出的弟弟蹦了出来也要分钱,法院判了!

美食   2024-11-10 08:55   广西  

 

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浙江的周家三姐弟
起因是,周大姐觉得父母年纪大了,身体渐渐不如从前,
而他们住的老家瓦土房子年久失修,冬天寒冷潮湿,对父母的健康影响很大,自己忙着家庭和工作也没法做到面面俱到。

为了让父母安度晚年,周大姐就和妹妹商量,决定各自出资30万元,给父母购置一套更温馨的新房。弟弟当时虽有能力,但推托说经济紧张,没有出钱。
经过一番努力,姐妹俩终于为父母买了一套合适的房子,登记在父母名下,装修简单但温馨舒适。
二老搬进去后晚年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姐妹俩每次探望父母时也感到欣慰。
在父母去世后,姐妹俩决定将这套房子卖掉。当年买房时花了60万元,而这几年房价大幅上涨,房产现在的市场价值已接近120万元

两姐妹都觉得这笔房款应按照各自出资比例分配也就是均分。然而,就在她们准备办理手续时,弟弟突然联系她们,明确表示自己也要分得房子的一部分资产。
姐妹俩对此感到非常不解和愤怒,认为弟弟既未出一分钱,也很少探望父母,并未尽到子女该尽的义务,凭什么理直气壮地要求分钱
无奈之下,姐妹俩选择诉诸法律,希望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作为出资人的权益。
法院最终判定,姐妹俩的出资属于赠与,即这笔钱是对父母的心意,房产归父母使用。

父母过世后,姐妹有权售卖房产并平分所得款项,而其他遗产则由三人共同继承。弟弟对此判决不满选择上诉,但二审法院还是维持原判。
这件事算是尘埃落定了,但三人之间几十年的亲情也随之走向虚无。
从周姐的故事我们看到当亲情开始被量化、被分割,它便不再是情感的纽带,而成了一种交易
在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上,是否需要在继承法中加入贡献考量的条款?这也是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
毕竟在一个家庭中,情感的付出同样是财产的一部分
如果只在利益分配时提到亲情,而在真正需要照顾家庭时视而不见,那么这样的亲情到底还有多少价值?
付出与回报的落差
在中国式的家庭关系里,大家嘴上都说一家人不讲两家话,可一旦真涉及利益,心里都门清
用社会交换理论解释:人们习惯在关系中暗中“记账”,期望付出能换来对等的回报
尤其是家庭关系中,谁不是在默默攒积分?为的是关键时刻能兑换一份尊重与理解。
像周家姐妹为父母买房时,出资出力,心里难免希望弟弟能明白她们的付出,多少给点情感上的好评。
然而,弟弟在父母去世后却跳出来要求分房产,让她们觉得自己成了出钱无份的冤大头

姐妹俩的失望情绪堆积如山,因为亲情这笔账在她们心里已经入不敷出。
根据《2020青年理想家庭观调查报告》62%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经济责任,那么在财产分配时理应得到更多优待。

毕竟,付出了就期待有所回报,这是人之常情。若这种平衡被打破,心理防御机制就像一道防火墙自动启动,

减少投入,降低信任,甚至对对方表现出冷淡模式,一边保护自己,一边默默关掉情感充值按钮。
文化背景影响着家庭结构
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事件还触及到一个深层的社会问题,那就是重男轻女观念的延续。
在某些传统家庭里,儿子被视为家族的未来,理应享有更多的资源。
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即便是现代家庭,儿子也似乎被赋予了一种天然的继承权,而不需要为之付出太多
这样的心理压力不仅让人感到愤懑,也会对自己作为女性的家庭角色产生反思。
因为这不仅仅是利益的分配问题,更是一种家庭角色分配的失衡。

电视剧《都挺好》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在苏家,母亲将所有的关爱和资源都倾注在两个儿子身上,对小女儿明玉表现得冷淡甚至苛刻。
明玉在高中时成绩优异,是能考上清华的尖子生。
有一次,苏家人一起聚餐,母亲对两个儿子特别照顾,反复提醒他们多吃些营养好的食物,甚至时不时夹菜、添汤,言语中充满关爱。
相较之下,对明玉却冷冷淡淡,几乎没有任何关心和问候,甚至有意无意地忽视她的存在。
吃完饭,明玉鼓起勇气问苏母要1000元参加强化班提高自己学业时,直接被苏母一口回绝,在面对二哥苏明成要钱出去旅游,却二话不说给了2000。
更过分的是在明玉考上了国内顶尖大学时,把本该属于明玉的学费挪用给有机会出国的大哥苏明哲

甚至毫不愧疚地告诉明玉,“女孩子读那么多书也没用,早晚都是别人家的人。
擅自给明玉选了师范大学,就因为这个学校有补贴,包工作,可以为家里减轻负担。
而家里唯一向着明玉的苏父迫于苏母的打压,也不能给明玉任何实际上的支持。
这一系列事件让明玉深切感受到自己在母亲心中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自己再怎么努力都难以获得母亲的认可。

在母亲去世后,明玉表现得冷静而疏离,几乎没有任何悲伤之情。
相较于哥哥们的悲痛,明玉只是默默地完成母亲葬礼的所有程序,履行作为女儿的责任,却始终无法真正释怀家庭带来的伤害。
正如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的结论,父母的偏心与忽视,会使孩子形成一种“回避型依恋”模式,
即在亲密关系中倾向于保持冷淡和疏离,以避免情感上的再度受伤。

亲情本该是一个人心灵最柔软的支撑,但当偏心和冷漠取代了理解与关爱,亲情也会逐渐失去温度,甚至让人心生防备。

明玉的冷淡和坚强,实际上是她成长经历的防御产物,是她在遭受长期忽视后,对亲情关系的一种本能性反应。

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但也是最需要讲道理的地方
亲人之间的关爱,应该是不计得失的包容,而不是一次次被透支的牺牲。
正如作家珍妮特·温特森说过:“亲情是建立在理解和回应之上的桥梁。”

如果亲情成了单方面的投入,最终只会把桥推向坍塌。

-The End -
作者-哇哇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猫里奥心理

这两种性格爸爸,会让孩子自卑到骨子里,长大后也难以摆脱

到底是奶奶亲,还是姥姥亲?科学的排序现实又扎心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年轻人不结婚,而是70后父母开始认同

孩子常把这5句话挂在嘴边,是在向你“求助”,别不当回事

兄弟姐妹中,最“命苦”的通常是老几?90%家庭都一样

这5句话,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别对孩子说了

孩子经常说这四句话,长大后可能会很“命苦”,绝不是咒孩子

孩子最大的悲哀,不是没钱,而是家长随意把三个隐私往外说

宝子,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把我们“设为星标”哦!以免错过推送消息❤!
我是谷雨妈妈,期待你的关注~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历史浩瀚长河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分享公众平台。为您献上古今中外历史、民间野史等。如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