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位衣衫褴褛、年过六旬的老人向党中央要求帮助,并附上了一封致毛主席的信函。这是他向毛主席写的第二封信,然而,去年寄出的第一封因毛主席事务繁忙未能得到及时回应。这一次,终于等来了毛主席的回信。当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找到他时,得知这位瘦弱的老人竟是岳飞的孙子岳珂支系后裔岳昌烈时,大家感到十分震惊。
大家肃然起敬,不由得回想起岳飞将军的忠诚与无畏,后人也延承着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决不与奸臣同流合污。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略显孤高的性格,岳昌烈从不善于谄媚取宠,且与世疏离,因此常常被人辞退,生活至今落魄,终不得已向毛主席求助,以期改变自身命运。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地方政府对岳昌烈进行了妥善安排。同年11月,毛主席在河南黄河流域视察完毕后,路过汤阴时忽然要求中途下车。这里正是岳飞的故乡,毛主席此次专程前来,便是想要参观岳飞的祠庙。当他抵达目的地后,被那块刻满碑文的石碑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肃立默读。碑文中不仅详述了岳飞将军的传奇生平,还有他卓尔不群的节操和坚韧的性格。这一番研读令毛主席久久难以释怀,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对岳飞的深切敬意,更是对他高尚品格的认同。
特别是碑文中对岳家军军规的叙述,“行军途中,即便冻死也不能破坏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与百姓争抢吃食”的文字,深深触动了毛主席的心弦。这样的军规,与共产党军队严明的纪律精神不谋而合,正如张国华带领军队赴藏时所经历的那样。为解放西藏,军队在严寒的环境中忍受着暴风雪的考验,经过藏民的居所时,绝不曾有意打扰他们,战士们心中时刻记挂着藏民的生计,纵使自己饥肠辘辘,也从不向他们索要食物。
毛主席凝视着岳飞的画像,心中充满了对岳家军的崇敬和对解放军的自豪。随即,他恭敬地向石碑弯下腰,表达了对岳飞将军的深切敬意与怀念之情。除了汤阴的岳庙,杭州的岳庙同样留下了毛主席的足迹。1954年春天,阴雨绵绵的西湖畔,漫布着一片片墓碑。当毛主席打听之后,得知岳王墓仅有几位英烈的坟茔,其他全是钱塘时期的达官显贵之墓,占地遥广,—这让他倍感愤慨。
那些达官显贵在世时过着“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而逝后却依旧占据着劳动人民的休憩与观光之地,大面积的墓地不禁败坏了西湖的秀丽风光。毛主席想到,若是岳飞将军活着,一定希望看到的是平民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在风景宜人的环境中。于是,他立即下令将这“煞风景”的达官贵人墓地迁移至他处。不久后的清明节,毛主席想到岳王墓显得有些冷清,便派人送去一个庄重的花圈,以表达对这位伟大人民英雄的哀悼。
除了对岳飞将军气概的敬仰,毛主席同样喜爱阅读岳飞所作的诗文,尤其是《满江红·写怀》。这首词气势恢宏,读后令人心潮澎湃,词中勉励男子应为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光阴的劝诫,充分引发了毛主席的共鸣。在他生命的晚年,毛主席不仅常常将这首词抄写,甚至将其视作精神食粮,时不时欣赏自己所摹临的墨宝,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境。
1975年7月21日,因长期操劳国事,毛主席的视力逐渐减退,需接受一次白内障手术。在手术即将开始时,他仍坚持要听岳飞的《满江红》,期望从中汲取能量,以抵挡病魔的侵袭。医护人员惊讶于毛主席的执意,知道许多音乐家喜爱将诗词谱成曲子,便特意安排人将岳飞的词录制成唱片。如此一来,再也无需读字,也能聆听到那激励人心的古韵情怀。
毛主席对岳飞将军的精神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崇敬,因此当岳飞的后人岳昌烈向他请求援助时,毛主席立即指示相关人员对岳昌烈的身份进行核实。经过调查确认岳昌烈的确是岳飞的后裔后,毛主席亲笔写信给岳昌烈所辖地区的政府,要求他们给予必要的救济,并确保这个后人能得到妥善安置。当地政府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后,及时划拨了一笔救济金,作为岳昌烈的生活费,迅速将这笔钱送到了他的住所。
说是住所,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破旧的小屋,屋内空荡得几乎没有家具,只有一张木板床和一块简单的门板,堪称简陋。如此条件下,能够遮风避雨已属不易,前来看望的工作人员不禁心生疑问,岳昌烈作为岳飞的后人,究竟是如何落到如此贫困的境地。经过一番打听,工作人员才了解到,岳昌烈的祖宅早已人去楼空,战乱时期的艰难让家中的物品几乎被变卖殆尽,用以维持基本生活。
初见岳昌烈,衣衫褴褛的他难以让人相信自己其实来自书香豪门,身世显赫。如今的岳昌烈骨瘦如柴,满面皱纹,然而他身上却透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风骨,一辈子未曾娶妻生子,似乎与世无争。或许正是因其性格所致,岳昌烈曾经拥有一份教师工作,教授中学,但因其倔强脾气,常与人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失业。
了解到他是因性格孤傲而得罪他人时,许多学校对他避而却步,久而久之,岳昌烈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无从谈起。尽管如此,他的怀中依然夹带着厚厚的书籍,走到哪里都会沉浸在阅读中,偶尔兴起,也会席地而坐,大声朗读,在他眼中似乎世间一切皆无所谓。行人对此多半不以为意,纷纷摇头称他为只知读书的傻子,纷纷保持距离避免接触。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仍有人心存善意,苦口婆心劝说岳昌烈整理自己,甚至为他寻找工作,但一旦岳昌烈得知所聘的单位竟然看不起读书人,坚决谢绝了他们的帮助。他的生活问题始终待解,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的风骨,所以最终,他决定向党中央申请援助。岳昌烈写给毛主席的信,不禁让人感叹,字迹流畅的同时,他特意摹写了毛主席的七言律诗《长征》,意表心意与敬意。
毛主席在看到他的来信时,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信中不仅提到岳飞所作的《满江红》,更暗含了岳昌烈对先祖的愧疚,和他身无分文却无可奈何的现实。“果许江红河润及,斗金先惠与酡颜” 再读此文,不由让人感叹时光荏苒。多年来,虽然经历战乱,岳昌烈依然坚守了岳氏家族传承的底线,坚决不利用学识之长从事不光明的生计。这位后人的生平被毛主席所了解后,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称其不愧为岳飞将军的后代。
岳昌烈作为这一抗金英雄的后裔,承载着岳飞身上所继承的精神气节。毛主席自己也同样传承了岳飞的精神,并借此多次鼓舞后代前行。年轻的毛泽东在第一次阅读《说岳全传》时,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对岳飞的冤屈感到十分愤懑。身处南宋的岳飞,奋勇抗击金国,挽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独自以一己之力扭转颓势,指挥英勇的岳家军不断抵抗。明明胜利在望,却被小人陷害丧命。
这种情境深深触动了同样身处乱世的毛泽东,他目睹民众苦苦挣扎,心有所动,明白救国之路唯有以身相许。进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祖国处于动荡之中,毛主席引领中国共产党勇往直前,披荆斩棘。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止一次以岳飞的生平鼓舞激励军民,号召大家铭记优秀榜样,传承崇高精神。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传达了一次充满激情的演讲。他提到:“水浒传中的李逵虽是个粗犷的汉子,文才平平,但打起仗来却格外英勇;而岳飞也并非出自什么名校,却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击退了强敌金国。” 毛泽东以李逵与岳飞为例,激励广大中华儿女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奋发图强,强调只有那些心中怀揣着爱国精神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英雄。
在演讲中,毛主席大力强调共产党人应当具备不可屈服的气概,他提到岳飞等英雄即使在被俘之后,仍然能够昂首挺胸,誓不投降,这种坚持不懈、坚定信念的精神深深鼓舞了在场的军人。此外,他还将岳飞的精神推广至国际层面。1950年春天,毛主席带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在与斯大林的交流中,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坚韧不拔,提到了一句简洁而有力的八字箴言:“不畏艰险,视死如归”。
然而,中华文化的深邃内涵一开始让负责翻译的工作人员感到难以理解。在毛主席的详细阐述之后,斯大林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意义,不禁拍手称赞。他说道:“这句话的深意在于,无畏一切艰难险阻,像回归本来的状态般看待死亡。‘归’的意思,就是返回到本源。” 接着,毛主席继续补充说明,“这句话是源于十二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爱国英雄岳飞,形容军队在逆境中的英勇表现。”
毛主席与岳飞之间深厚的情感,既是同为英雄的相互欣赏,也反映了毛主席崇高品格的根基。纵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涌现出无数如岳飞般的英雄豪杰,他们不仅展现了非凡的才智,还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着后世。毛主席充分继承了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独立与自强的道路。历史上,能够有这样伟大的人物诞生,无疑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而这些英雄所具备的优秀品德,必将得以延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对此,各位读者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