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云讯:一个传统习俗的湮灭

美食   2024-11-14 00:00   广西  

一个传统习俗的湮灭

人类早期的生产力低下、生存条件恶劣,所以人类的自我生产变得极为重要,这导致两性关系混乱,甚至办事时男性的快感要小于女性,因为男性还要分心警戒周围的野兽危害和敌人偷袭。

至少在春秋时期中国人的两性关系还是很开放的,《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其中的《周礼·地官·媒氏》谈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句话更简的表述是“仲春三月、奔者不禁”或“暮春三月、奔者不禁”,意思是官府在这个时节鼓励男女青年自由交往、为所欲为,“奔”字活灵活现地描述了这些小情侣急火火地找没人地方的仓促和快速,去的地方主要是桑林,因为棉花传入中国是南北朝时期,春秋时养蚕缫丝很重要、桑林非常普遍。这导致桑林成了父母之邦的代称,后来人们常把报效家乡称为尽瘁桑梓,因为这是祖先传承生命的地方。

这些场景可以配上赵忠祥老师浑厚嗓音的旁白是 “春天到了,动物那啥啥的时节到了”,动物如此、人也一样。相传孔子就是这种野合的结果。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还有这样的故事:著名的宣太后芈八子(就是楚人芈月的原型),为了帮助秦国扩张、灭掉义渠,居然引诱义渠王并生了两个儿子;而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也和情人假宦官嫪毐生了两个儿子。那么民间的男男女女,玩着玩着,就开始滚草地了,当然也再正常不过。

宣太后还有一则故事也颇为惊人——韩国被楚国猛攻,实在顶不住了,便派使者前往秦国求援,理由是唇亡齿寒。当时秦国刚刚经过了王位更迭、需要稳定,对这事不积极,而且韩国一点好处也不给,那就更没意思了。

所以垂帘听政的的宣太后忍不住了,出来讲话:当年,我伺候先夫惠文王的时候,每次他把大腿压在我身上,我就感觉非常的重,非常的不舒服;可是当他将整个身子都压在我身上(双人运动)时,我却没有重物压身之感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先王把身子压在我身上时,对我有好处!现在,你们韩国上下口口声声只说想要我们秦国出兵相救,却丝毫不谈费用问题,这不是白扯吗?!

后世评价“此等淫秽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    

其实当时战国七雄中,秦楚算是文化落后的、比不上东方发达国家,但这个故事还是能说明战国时期两性关系还是比较随意的,因为韩国使者能听得进去宣太后的言辞。

汉代仍旧如此。这是南昌发掘海昏侯墓找到的,有人助力、有人旁观,宛如当代日本小电影——

这说明日本的文明还停留在海昏侯时代——海昏侯是一个爵位的名称,南昌海昏侯墓属于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2~公元前59年),他是汉武帝的孙子。

两性关系的比较随意至少唐时期还有,武则天和杨玉环的这种头面人物都嫁了两代人,明清时期对妇女的禁锢变得严格了,于是出现了脏唐臭汉的说法。

中原如此,周边少数民族就更是如此了,云南摩梭人的走婚现在仍旧被游客津津乐道,大开玩笑,有的旅行团还安排类似的表演——    

当年苏武牧羊期间匈奴人就给了他一个女子,两人生了一个儿子,苏武晚年请皇帝将之赎回了中原,也显示了社会整体上不在意这些细节。

类似现象在北方游牧民族更为典型,甚至形成了“遇客婚”的习俗。

那里地域广大、人口稀少,直到现在很多大学生为了逃避补考、请老师高抬贵手,理由往往是我家是牧民,回家返校极为耗时,您就让我好好过个年吧!

游牧民族古代最大的社团基本是部落,但部落内的通婚基本是近亲,后代健康没法保障,所以渐渐形成了部落内不通婚的规定,男婚女嫁必须要和外部落进行。这是古代朴素的优生优育。

当然了这只是正式婚姻的规定,有正式的就有非正式的……姑且叫民俗吧,目的是尽量提高基因多样性,避免遗传疾病。比如说游牧民族长期流传着一种民俗叫做“遇客婚”。

设想一下尊贵的你穿越回古代,经过某个游牧民族部落借宿,因为你读了师老师的文章变得健康睿智、一身正气、儒雅体面。主人一看你是师老师的粉丝,非常激动,好酒好菜地招待你。如果相谈甚欢的话,酒足饭饱后主人会热情邀请你和自家未婚的女儿或者姐妹同睡!

对,和你想的一样,就是那种睡!

如果你胆敢拒绝,那就是不懂礼貌、不会做人、粗鲁无礼,搞不好还是违背妇女意愿,要倒霉的!    

主人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我看得上你才会喜欢你这条祖传的DNA,再说免费给你食宿了,请你帮点小忙、干点小活、出点小力总可以吧,难道你想吃霸王餐吗?信不信我请师老师拉黑你?

这些事情可能第一次听会觉得很炸裂,但这是客观的事实。其实还有更炸裂的:很多民族曾经有过杀掉头胎祭祖的习俗!这是因为两性关系混乱,头胎可能不是自己的,那就以祭祖之名杀掉,保证家族血脉。

这些做法可能要吓死那些整天摸猫玩狗的小仙女之流。没办法,有点文化和姿色的话谁会当女拳、动保、殖人、公知啊。

这些都是躺倒的废人、时代的贱畜、家族的耻辱,价值观和常人不一样——

总之遇客婚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优生优育的办法。毕竟古代一个人要是能在游牧民族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生活,长途跋涉、蚊蝇肆虐、野兽环伺、苦寒缺水还不死,对身体素质、免疫能力、消化效率、脑子反应都有很高的要求,否则部落早就消亡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游牧民族南下劫掠时,虽然整体落后于中原导致最后失败,但具体的战斗中往往轻易获胜——这些马背上的人都是大自然残酷筛选的结果啊。    

回过头我们再看,发现主人热情招待、大吃大喝,其实相当于这份短暂姻缘的面试和相亲:能吃能喝说明你身体健康、融洽攀谈说明你智商情商都在线、能粉师老师更说明你品德高尚、情绪高雅。

那小伙子,我们家要定你的DNA了,就在今晚!

哇哈哈哈——

这种习俗其实是世界性的,比如更为苦寒的爱斯基摩人也是如此,原因类似。同时由于爱斯基摩人生存环境更恶劣,所以他们的遇客婚的参与者并不局限于未婚的女儿和姐妹,有时连老婆也可以!

遇客婚在游牧民族如此普遍,以至于成吉思汗也有这样的经历。

成吉思汗众多皇后(同中原不同,地位高的嫔妃都叫皇后)中有一位叫合答安的,她是奴隶的女儿、出身低贱且毫无背景,但成吉思汗却追求她、哪怕当时她是个四十岁的寡妇——    

传说合答安九岁就结识了成吉思汗(那时叫铁木真),当时十六岁的铁木真被人追杀,追杀的就是合答安所在部落的首领,但合答安的父亲敬仰铁木真的父亲,冒险将铁木真塞入羊毛中,搪塞追兵救下了铁木真。铁木真因此许下诺言,以后自己出人头地,一定要娶合答安为妃,让他们家享受荣华富贵。

后来合答安嫁了人,她四十岁时丈夫被杀,杀人者带着她当战利品去见首领,首领竟然是已经成为成吉思汗的铁木真,于是成吉思汗娶了她。

这在我们看来是个知恩图报的美好故事,很多营销号甚至身临其境、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的细节,说是合答安镇定地劝说追兵不要用长矛捅羊毛堆,理由是“天这么热,人怎么能在羊毛中呆得住”——    

但是当我们知道了游牧民族的遇客婚习俗,这个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可能会有更多的解读。

成吉思汗出身蒙古乞颜部,可是他有记载的所有嫔妃没有一个是乞颜部的,多一个也无所谓,还能有个报恩光环的加持。

成吉思汗家族也是类似——成吉思汗的家族被称为黄金家族,一听就是光芒四射、高贵异常。其实故事和中原先贤差不多,类似吞鸟蛋怀孕(这个方式生了商的始祖契、生了秦的始祖大业)、踩大脚印怀孕(这个方式生了伏羲、后稷)、洗澡时遇到龙怀孕(这个方式生了刘邦)之类。

开创黄金家族的祖先名叫孛端察儿,他是父亲死了才出生的——他的母亲和丈夫生了两个儿子、在守寡状态生了三个儿子。母亲解释这三个儿子都是梦到小金人钻入自己腹中后怀孕的(也有说法是金黄色的阳光照到肚子而怀孕),你们和你们后代就叫黄金家族吧。

母亲生前对儿子们进行了“五箭训子”的教育(就是一支轻易折断、五支无法折断),但她去世后孛端察儿还是被另外四个兄弟赶出家门,孛端察儿很有毅力,终于团结了四位兄弟一起努力,自己也成了成吉思汗的十世祖。    

其实孛端察儿无非是家里男仆之子或遇客婚的结果,这在那个年代很常见。

明代土木堡之变(1449年)导致明英宗被俘,瓦剌首领也先把自己妹妹嫁给了明英宗,很多人以为明英宗得到了驸马待遇,但其实更有可能是遇客婚——抓个俘虏本来是要要挟明朝的,但人家另立新君、摆明了不要明英宗了,那你白吃白喝可不合适,积极加入交公粮换食宿的队伍吧!

当然,正是由于地广人稀,遇客婚虽然普遍存在但发生概率并不高,人类社会毕竟在向文明演变。

到了清朝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清朝统治者口头上讲什么满蒙一家,也身体力行地搞满蒙上层通婚,但那本质上是稳定游牧民族上层的手段,对下层可谓釜底抽薪乃至亡族灭种,毕竟游牧民族最了解游牧民族、手段最为到位。

清朝统治者的做法是对游牧民族大力传播藏传佛教,鼓励甚至强制当地男子出家,一度达到了每家仅可有一名儿子豁免出家的程度,这导致适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催生出大量一夫多妻。

牛少地多就会出问题,到了清朝后期,随着北京经张家口到俄罗斯的商路的蓬勃发展,来往客商促进了遇客婚的滋长,游牧民族女子的性观念不如中原一般禁锢,所以外地官员赴任或进进出出的客商可以轻易得到很多临时妻子,他们一旦离开,这些临时妻子随即另外找人,逐渐演变为娼妓,靠服务来往客商和官员赚钱。    

所以解放前地广人稀的游牧民族地区竟然性病横行,冯玉祥等军阀对此多有描述,他和当地人交流得知,当时蒙古青年大部分患花柳病,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这样下去当地人口会濒临消亡!我老家在陕北,小时候听老人讲北上谋生时的各种奇怪见闻,当时听不懂,现在回忆一下应该很多事情和这方面是有关系的。

新中国成立时曾有医学工作者做过统计,当时的内蒙古仅梅毒一项患病率就高达35%,牧区更是接近一半,许多儿童出生便患有梅毒。

这是1950年的调查数据——

当年北京大学医学院派遣63名师生组成暑期抗梅队,前往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考察。他们工作了26天,对1480名蒙人和793名汉人做了测试梅毒的康氏反应,发现蒙人有阳性率高达56%,而汉人也达到了33%!

性别维度:乌盟女子为68%、男子为51%;伊盟女子为65%、男子为46%。汉人女子为50%、男子为27%。

职业维度:伊盟喇嘛阳性率最高,达到55%,地方军队则与普通蒙民相似,而政府干部阳性率最低。

此外调查发现淋病的感染率也相当高。而在普通疾病方面,蒙汉之间无明显区别。

为什么在内蒙地区性病如此流行呢?

首先,性关系混乱。

男丁太少使得妇女性关系复杂,导致性病传播。由于解放前喇嘛除了不能结婚外可以不服役,不交税,不劳动,因此许多蒙人男丁都去做了喇嘛,而没做喇嘛的又必须给王爷当兵服役,所以女子结婚对象减少,于是产生了许多不合理、畸形的婚姻。比如二十来岁的女人嫁给十来岁的小孩或五六十的老头,或者临时入赘一个丈夫,同居一年半载后再分开。    

许多女人因无法找到对象,只能选择跟男人的名字结婚,甚至和自己家庭生活用具结婚,譬如马鞭、烧火棍、斧子等等。这些名义上结了婚的女人便可与别的男人发生关系。而不能结婚的喇嘛、奴隶以及士兵们也要找女人,因此造成了性关系混乱,导致性病长期猖獗。后来日本入侵、国民党拉夫抓兵,导致男丁更少,从而加重了性关系的混乱和性病蔓延。

喇嘛患病率高的原因主要是异性乱交,此外还有同性性行为。

其次,缺医少药。

由于反动阶级的长期统治,当地发展极端落后,缺乏现代的医疗设施、医生及药品。因此病人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只能求神拜佛请喇嘛念经。在调查的1710蒙民中,仅三分之一接受过治疗,其中绝大多数是找喇嘛医和江湖大夫,结果可想而知。

由于梅毒等性病肆虐,许多人不孕不育,一些患病尚能生育的又把梅毒遗传给了下一代,许多儿童未成年便夭折了。因此,当地儿童较少,人口也逐年下降。伊盟在清乾隆年代有四十万蒙人,而到1950年竟不到八万人,足足减少了八成。

看看触目惊心的统计数据——    

看看不忍卒视的病例——    

幸运的是,我们是由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建国后中央政府高度关注各族人民的健康,对于旧社会遗留的娼妓、性病、大烟等毒瘤一个不放过。

在内地,所有妓女都在轰轰烈烈地接受改造;在草原,无数医疗工作者也为了蒙古族人民的健康奔波。乃至在抗美援朝缺医少药的情况困难下,都能从牙缝里挤出钱购买盘尼西林为患者治疗,并大力推广孕前和孕期检查,杜绝新生儿患病。同时在自治区推行移风易俗。    

连马海德这样国宝级的专家也用上了——

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为了减轻内地的负担,同时也为了缓解内蒙古牧区人口稀少的问题,中央还曾从南方地区的上海、安徽、江苏等地区护送了大约两千多名孤儿进入内蒙。

这场艰难的梅毒抗击战打了接近二十年,到了1965年内蒙古梅毒患者比例已经从35%降低至3%,1977年后再无新患梅毒和先天梅毒儿,再往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仅仅是零星小股,总体上不成气候、当事人脸上无光。  

人口充实了、医疗提高了、社会稳定了、经济发展了、文明进步了,遇客婚这个传统习俗只能逐渐绝迹。

毕竟换了天地、移风易俗了!

一个民族的命运,也因此扭转,当年冯玉祥担忧的人口灭绝并没有发生——

牧民一个个财大气粗,小家和国家一起发展,蒙古包都开始换成房车了——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真的!

毛主席万岁!    

历史浩瀚长河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分享公众平台。为您献上古今中外历史、民间野史等。如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