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故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更在家乡报纸的字里行间

政务   2025-01-03 11:30   江苏  


 编者按:


从镇江走出去的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的一代宗师。他主持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及参与审订的《新华字典》,都是我国现代辞书的传世之作,为中国语言学研究和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


对这位家乡的杰出人才,《镇江日报》《京江晚报》不同时间,刊发了多篇有关他的新闻报道及其友人与之交往的文章。在吕叔湘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这些文字,既是为了缅怀先生的史诗性贡献,更是传承和弘扬先生高尚的品格操守,并从中汲取热爱语言文字和热爱家乡的无限能量。

吕叔湘三次赠款家乡办学

     - 郭青-     


1984年11月27日《镇江市报》(《镇江日报》前称)3版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出生于丹阳城内,与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吕凤子先生是堂弟兄。


吕叔湘先生读书之际,正值辛亥革命爆发,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发愤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丹阳县第一高等小学堂,考入苏州中学,1926年毕业于前国立东南大学。


吕叔湘先生在丹阳县中、正则艺专、苏州中学执教的同时,潜心研究汉语言学,发表了很多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为我国早期白话语法、汉语历史语法作出了贡献。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识,吕叔湘先生1936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留学,1938年回国。1942年,他花了两年时间,写出了《中国文法要略》。但是,吕叔湘先生的才华在当时是得不到重视和充分发挥的。这部书和其他专著的命运一样,只能在周围的人中间传阅,这使他十分痛心。


1947年,他的堂兄吕凤子先生创办的正则女校从四川璧山迁回丹阳时,面临经费严重不足之际,吕叔湘先生闻讯后,毅然将自己家中的全部田产捐赠给正则女校,解决了该校的部分困难。


新中国诞生后,吕叔湘先生的才华得以尽情地发挥。作为我国语言学界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担负着大量的组织工作,同时还孜孜不倦地进行语文研究,积极普及语文知识。他写的大量专著和论文,丰富了祖国语言学的宝库,在语文教育、词典编纂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他编写的《语法修辞讲话》通俗读物,他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为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欣慰之余,吕叔湘先生想到自己在旧中国个人奋斗的艰辛,决心要尽自己微薄之力,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又毅然将留在丹阳的全部家产赠送给丹阳师范学校。此后,丹阳师范学校还多次收到吕叔湘先生从北京寄来的图书、资料,满足和丰富了该校教学的需要。


“文化大革命”后期,在一次与家中通信时,吕叔湘先生得悉家乡经济建设遭受严重破坏,教育事业几乎停顿,他又以借款名义寄1万元人民币给当时的丹阳县城镇党委,支持地方重振教育。


粉碎“四人帮”以后,百废待兴。吕叔湘先生从别人那儿得悉家乡兴建图书馆大楼,十分高兴,立即写信给丹阳家中亲友询问情况,并表示要赠款资助,聊补在外游子的赤诚心愿。1979年,吕叔湘先生再次将8000元汇给丹阳县政协,由丹阳县政协转交用于在丹阳公园兴建儿童图书阅览室。吕叔湘先生为培养家乡新一代成为有知识,有文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又奉献上自己的一片心意。


注:这并不是吕叔湘名字第一次出现在《镇江日报》上。最早一次是在1982年11月27日新华社发布的“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名单中。数月后(1983年3月29日),在一篇介绍丹阳师范学校的短文中再次出现吕老的名字,“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三十年代担任过学校的校董……千里赠书,又亲题‘师之范’三字,表达了对母校师生的殷切期望。”同日报纸还刊发《语言学家——吕叔湘》一文,称“吕老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眷念不已。抗战胜利后,他曾献出家产办学校;前两年,他又资助丹阳公园办书画馆。”


再读这几段文字,字里行间写满了吕老的育人心、母校情、家乡意,令人感佩和敬仰。

阔别四十载  重来故地游

 ——语言学家吕叔湘在镇江

     - 艾谷 -     


 1986年5月21日《镇江日报》1版

14日上午,一代语言宗师、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名誉所长吕叔湘先生从南京乘火车来到阔别四十载的镇江。


七十年前,吕先生在丹阳县城读小学时,老师带领他们远足来过镇江招隐寺。尔后,吕先生负笈远游,走遍天涯海角。半个多世纪中,这片城市山林始终是他梦魂萦绕之地。这次抵镇的当天下午,吕老就去南郊招隐寺寻觅童年的足迹。他登曲径,攀山路,瞻仰昭明太子读书台,观赏鹿跑泉。山泉淙淙、黄鹂唧唧,使吕先生心旷神怡。他对陪同游览的人说,南郊是镇江的一大胜景。他希望招隐寺的开发要保留城市山林的特色,不能搞得大红大绿,俗不可耐。


尽管吕先生关照在江苏工学院的亲友不要张扬他的行踪,还是有人听到了风声。镇江师专邀请他为师生们讲学。盛情难却,吕先生应允了。


吕先生从二十年代中国语言的发展说起,谈到当今语言文字的使用现状;从中小学教师的光荣使命,谈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所需师资问题。他深刻的见解,精妙的语言,不时引起听众会心的笑声。阶梯教室里挤满了人。吕先生从事多年语言研究,著作等身。成书于三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国文法要略》,为建立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初期出版的《语法修辞讲话》,对汉语语法知识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镇江师专请吕先生题词留念。他欣然命笔,为学校书写了“乐育人才”四个大字。吕先生还为中文科的一位老师题写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勉励大家乐于教育事业。


吕先生今年已八十二岁,仍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沈括故居,游览了金焦二山。17日上午临行前,吕先生又为江苏工学院百余研究生讲学,和他们谈如何学外语。研究生们递条子,提问题,气氛分外活跃。耄耋老人与当代青年,一代学者与莘莘学子欢聚一堂。融洽与理解,使这位鹤发老人开怀大笑。



注:这是镇江日报社记者的公开报道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采访吕老,弥足珍贵。而有幸全程采访吕老的记者孙爱国(笔名艾谷),也在多年前因病离世。



丹阳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病逝

     - 京文 -     


1998年4月20日《京江晚报》6版

京江晚报消息 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因病医治无效,本月9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4岁。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早年曾在丹阳县立中学、苏州中学任教,后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生,先后在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习,回国后历任云南大学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研究员、金陵大学研究员兼开明书店编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六、七届代表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语文》杂志主编。吕叔湘7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直接主持和参与了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作出过杰出贡献,可以说是中国语言学界的泰斗。


他在现代汉语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等。此外,他也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前任主编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吕叔湘生前共出版专著和译著20余种,发表论文和其他文章60多篇,现有《吕叔湘文集》6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将有16卷本的《吕叔湘全集》出版,内容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领域。


注:时隔多年,吕叔湘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家乡报纸上,竟然是以这样的方式,委实令人惊愕,叫人感伤。但他的杰出贡献,已经永远载入史册,并且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忆叔湘先生

     - 朱亮 -     


1998年4月23日《京江晚报》8版

惊悉94岁的吕叔湘先生近日仙逝,哀思良多。我虽与吕老未谋一面,但与先生有过多次书信往来。吕老学识渊博,平易近人,提携奖掖后进,令人钦佩。


1987年夏,我写的《吕凤子》收入《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四卷后,便想为叔湘先生作传。但一时吃不准是否有人为他写过此传及吕老本人是否愿意。我斗胆向吕老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希望他提供一些线索。很快,我得到吕老一纸复函,无客套寒暄之语,提供了有关资料线索。


写作中,我就有关疑问写信给吕老,他很快回复。当我先后将近两万字的《吕叔湘重要年表》和传记《吕叔湘》寄吕老后,吕老用钢笔、水彩笔、毛笔、红铅笔、圆珠笔,逐段逐句,逐字逐标点修改,治学之严谨,了然可见。


吕老在信中写道:“费了两整天的工夫把你的稿子改完,对于一个80多岁的老人可算是一件苦差事,然而我又不能不改。因为写的对象是我,我不能让里面存在许多错误和不恰当的东西。”我根据吕老的意见又补充修改,后该文被收入丛书第八卷。


1989年9月,《镇江名人辞典》编者约请我写信给吕老,请先生自撰本人辞条。10天后,收到吕老女儿吕霞回信,得知先生已住院两个月,近期没力气写东西。我仍不死心,写了吕老的题条,寄给先生祈请修改。病中的吕老极认真,对三张稿纸用三种笔修改。他又在“教育家”前谦虚地加上“语文”两字。




文/石溪声

来源:镇江日报

延伸阅读


市委书记马明龙深情推介:锅盖面里的镇江味

市委书记马明龙深情推介:镇江醋里见风骨

市委书记马明龙深情推介:美好镇江有佳“肴”

马明龙寄语《创新》:建功新时代 《创新》再出发

创新镇江
决策参考 学习园地 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