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的冬天不寒冷。”12月12日上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旺基独完小操场,应和镇江8名志愿者,300多名孩子童音嘹亮,穿透清冷的空气,在怒江边的山谷回荡。
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峡谷,2020年11月13日退出贫困县序列。2021年8月,福贡县入选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镇江志愿者走进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旺基独完小)“衣+1”励志助学项目已经举办到第十届。当天,志愿者组织圌山公益牵头捐赠,向旺基独完小363名学生每人送上一套崭新校服(冲锋衣+裤子),给学校安装了两台可以提供热水的直饮机。
镇江市丁卯中心小学副校长谭秀文在捐赠现场进行直播。作为志愿者之一,她还带去了丁卯中心小学师生家长的一片心意——给旺基独完小的孩子们捐赠冬衣近2000件。这些冬衣很多是全新的,每件外包装的醒目位置上贴有纸条,上面不仅有衣服尺码,还有捐赠者姓名及他们亲笔写的寄语。
在旺基独完小老师的要求下,谭秀文大声读了一条寄语:“愿你们像种子勇敢地冲破泥沙,将嫩芽伸向天空,绽放属于你们自己独特的光芒,加油!”
在之前操场的集体捐赠仪式上,丁卯中心小学家委会成员唐飞也帮四年级的女儿给云南的孩子们带了句话:“希望大家勇敢地追赶光、成为光,闪耀自己!”
一次邂逅 开启跨省公益行动
“江苏好人”戴小斌是“衣+1”励志助学项目的创始人。2011年年初,戴小斌关注到一个特别的博客账号——“山村小溪淌过的青春”。博主张晓东是一名“80后”共产党员,他的父亲是傈僳族,10岁时成了孤儿,是马吉米村民的接济让父亲成长起来,最终成为国家干部。父亲经常带张晓东回马吉米村看望和帮助乡亲们。
这段经历给张晓东留下深刻印象:“忘不了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为了生活,拄着拐杖步履蹒跚,背着和自己体重一样的柴火四处叫卖;忘不了本该在父母怀里天真活泼的孩子,为了读书光着脚丫走山路,还要命悬一线来往于危险的溜索上。”
马吉米村下设10个自然村,是云南省最贫困县福贡县最落后的一个山村,也是典型的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村寨,境内99%地域为陡峭高山。和父亲走遍马吉米村的山寨,张晓东感觉有责任为村民做点什么。
2007年,当时在福贡县财政局工作的张晓东,主动申请去马吉米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他白天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晚上把收集的当地贫困状况发表到博客上,让更多的人为村子的发展出谋划策。几年时间,张晓东的博客点击量达到20万人次,很多人与当地村民展开了“一对一”帮扶活动。
2011年12月,戴小斌与张晓东取得联系,向马吉米村寄去善款1000元,为村里的孩子购买烟花及学习用品。“6个孩子下山通过溜索穿过怒江大峡谷,驮上物品再折返上山,他们大概和我8岁的女儿差不多大。”看到张晓东发来的图片,戴小斌心里五味杂陈,“我当时就想走进大山,直接与他们建立‘链接’,哪怕帮助一个孩子也好。”
2012年和2013年,戴小斌陆续通过张晓东汇去善款共计4500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赡养老人。而这段时间,张晓东也荣获2011年五四青年奖章以及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岭楷模称号;2012年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2013年荣获第八届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和云南省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
2015年,为集聚更多人参与公益活动,戴小斌联合小微企业家、医生、律师、大学教师等,创立了江苏大道之行服务队。巧合的是,11月30日,江苏大道之行服务队成立当天,戴小斌收到了来自福贡县文明办寄来的感谢信:“你捐赠的新棉被,能让孤寡老人冬季不再寒冷;你捐赠的红花油,让他们减轻了风湿疼痛,你的关心一点一滴改善着贫困群众的生活,希望您有一天能来大峡谷看看,这里有纯净的空气、柔润的山泉,还有质朴的农民……”
戴小斌的脑海闪现出当年孩子们背捐赠物品的画面,“是时候去看看了!”
一个拥抱 是什么让我们泪流满面
2016年12月中旬,戴小斌和其他5名江苏大道之行服务队成员从南京坐飞机到达昆明,再坐支线飞机到保山市,接着包车辗转4个小时到达六库市。到达六库时已经是晚上7时,一行人吃了点东西后迅速赶路,两个小时后到达福贡县马吉乡。在当地联系人的带领下,他们带着通过物流运输前期送达的物资,又经过3个小时最终到达马吉米村村委会。
山路旁边是悬崖峭壁,下面就是怒江大峡谷,不时有山石滚下。感觉没走几步路,但微信运动显示运动步数是2万余步。戴小斌后来想明白了:“这个步数都是在缓慢前行的车上颠出来的,8个多小时的泥巴山路,肠子都快要颠出来了。”
到达村委会时,戴小斌见到早在此等候的张晓东。网友奔现,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顾不上一身疲累,立即开始清点次日要发放的物资,最后围在布满铁锈的水吊子旁,吃上热饭——大白菜炖豆腐和米饭。饭后,大家就在一个储藏间休息。戴小斌一夜未眠:“躺在床上,耳边奔流不息的怒江水流声像雷声滚滚,迷迷糊糊中公鸡就此起彼伏打鸣了。”
第二天早上6时许,天还未亮,大家就来到张晓东推荐的马吉乡乔底村。在农户家吃了米线后,开始了当天的行程——前往必扒娃自然村和阿嘎达自然村送衣物等物资。
3匹马驮着物资走在前面,6名志愿者沿着盘旋的山路跟在后面。走了1个多小时,大家都以为“曙光在前”时,乔底村村委会主任却催大家加快速度:“到必扒娃还要再走上2000多米山路呢。”
要在天黑前赶回,为不耽误行程,大家决定分成两组,体能相对较好的2人前往必扒娃自然村,戴小斌和另外3名志愿者前往近一点的阿嘎达自然村。
说是近一点,戴小斌和同伴也走了将近3个小时。他们第一站走进了村里最年长的老奶奶家——一座破旧的吊脚楼。一进门,戴小斌和同行的志愿者就眼泪不受控制地往下流。房子的“墙壁”是四周到处有缝隙、难阻风雨的竹席,因烤火熏得灰黑的灯泡发出微弱的光。老奶奶光着脚坐着烤火,里面房间摆放着一张简易木床,床上几件宽大的衣服权当被子。
平复情绪后,乔底村村委会主任当翻译,志愿者握着老奶奶的手聊家常。把慰问衣物送给老奶奶后,戴小斌还给了她100元现金。离开老奶奶家,戴小斌就联系镇江公益志愿者,让后者尽快寄些被子过来。“本来还想寄点鞋子,村长说一些村民长年不穿鞋,脚已经和鸭掌一样,穿鞋子不习惯。”他说。
出老奶奶家时,志愿者看到一对光着腿脚、上身穿棉毛衫、下身包尿不湿的姐弟。志愿者林士娜下意识地掏出身上唯一一颗巧克力递给姐姐。下山后,她按照村委会主任提供的地址,在淘宝上下单2盒巧克力。一个星期后,棉被和巧克力送到了老奶奶和姐弟手上。
第三天一大早,戴小斌一行来到旺基独完小。学校300多名学生,绝大部分住宿。
“孩子们见到我们就像见到外星人一样,他们听到有志愿者过来时根本舍不得吃早上发的煮鸡蛋,等我们到时就立即将鸡蛋塞给我们,还向我们敬礼。”
孩子们收到衣服袋时,第一时间就打开,喜悦溢于言表。志愿者还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打篮球,一个上午时间大家已成了“熟人”了。
下午要离开时,孩子们一脸不舍。上车的时候,注意到孩子们在车身上写下“好人一生平安”“什么时候再来”“一定要再来”……志愿者们眼含泪水和孩子们约定“明年一定来”!
一场相遇 爱与被爱的具象化
2017年,云南省开始大力推行乡村公路升级改造。长期工作在保山至福贡县路段的一位施工负责人也是志愿者,得知镇江志愿者的义举,他主动加入。当年12月中旬,他在保山机场与镇江5名志愿者会合,装上代表镇江爱心的1200余套衣物和50余套羽绒服,将志愿者们安全送到旺基独完小。
2018年,戴小斌联合与他同样有着军旅生涯与创业经历的退伍老兵创立了圌山公益服务中心。这一年,圌山公益与常州市新北区两所学校合作,号召全校师生向旺基独完小和周边村民捐赠衣物。很快,全校师生捐赠了5000余套衣物。
也是在这一年,戴小斌意识到仅仅为孩子们送物资是行不通的,要引导孩子们坚持刻苦学习,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从这一年开始,公益团队为孩子们放映励志电影,让孩子们将感悟说出来或者写在本子上,引导梦想的种子不断发芽。
2019年,泥泞山路经过改造变成“最美乡村公路”,从保山到马吉米村只需要4个多小时,较之前缩短了一半时间。这一年,圌山公益摄影志愿者席福建与其他8名志愿者一起踏上了去往马吉米村的路。看到孩子们和村民们收到衣物时的欣喜,席福建说,一切都值得。
2020年至2022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圌山公益连续3年通过物流的方式给马吉米村及乔底村的孩子们寄去物资。
自2023年开始,在镇江经开区关工委和社发局的支持下,每年都会有1名教师与圌山公益的志愿者一起走进旺基独完小。银山小学副校长张玉振是第一位教师代表。除了送去银山小学的师生捐赠的6000余件衣物,张玉振给旺基独完小的孩子们上了一节体育课。
“那里没有器材,我们就把自己当作器材,教孩子们学跳山羊(分腿腾跃)。中午休息时间,我们还和孩子们一起打篮球,篮球是他们唯一的运动爱好,尽管场地简陋,但他们打得很出色。”
2024年12月的这次福贡之行,谭秀文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一节带有音乐元素的思政课。通过讲述少先队队史、少先队员的故事及学唱少先队队歌,让孩子们深入了解少先队、争做优秀少先队员。
在谭秀文看来,教育是双向的:“山区孩子在艰苦环境里的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咱们的孩子何尝不是一种启迪。”回来后,她制作的小视频《一场跨越2000公里的相遇,爱与被爱的具象化》,在学校引发强烈反响——
“小朋友看完视频后觉得能在父母身边长大是一种幸福,云南山区的孩子们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衣食住行方面都没有自己幸福,孩子说不能总挑吃挑穿,要珍惜现在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孩子想去体验一下云南山区孩子们的环境和生活,他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保持乐观和坚强,值得我们学习”……
文/张琼霞 李明明 怀悦
图/戴小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