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消防工作,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础,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末端治理体系是打通安全生产监管堵点、推动主体责任落实的重要举措。江苏省镇江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景荣平等10名代表提出“关于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末端治理体系的建议”被大会主席团确定为重要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对此重要建议认真督办,市政府有关承办部门市应急管理局(市安委办)积极作为,围绕建议内容,研究制定办理方案,明确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节点,有序办理推进。
加强实操性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坚持基层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全覆盖培训,分层分级组织基层主要领导、应急办主任、专(兼)职副主任、监管执法人员和消防专管员的业务培训,不断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
强化领导责任意识。会同市委组织部将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纳入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纳入市委党校主体班次,对镇、街道主要领导进行以落实党政领导安全生产责任为重点的专题培训。
提升监管工作能力。组织全市66个基层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能力提升培训,以推进基层应急办长效运行为重点,集中组织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年度安全生产重点工作任务解读、重点领域消防监管和重点行业部门监督检查等与基层工作切身相关的内容学习。分两批组织588名镇(街道、园区)应急办监管执法人员集中业务培训。公安部门和消防部门分别组织应急办公安派出所兼职副主任、消防兼职副主任以及派驻民警、消防专管员业务培训,实现基层应急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全覆盖。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两张清单”宣贯指导工作,不断强化企业尤其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认真落实“逢查必考”工作,督促企业注重员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
构建“1+3+N”责任体系,改革创新基层治理格局
全面推广应用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系统工作,通过基层网格化治理、信息化管理等方式,有力有效抓好社会面小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指导帮助社会面小场所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面广量大的社会面小场所本质安全水平。
建立“1+3+N”责任体系。制定《关于加强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工作的通知》,召开动员部署会,组建了技术服务团队,在省安委办选择句容市开展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试点基础上,在每个板块选择1—2个镇(街道、园区)先行先试,探索建立“1+3+N”基层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责任体系,“1个组长”(由镇长担任),“3个副组长”(分别由分管副镇长、派出所所长或教导员、消防专员担任),“N个成员”〔由行政执法局、应急办及乡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片区民警、社区(村)书记、网格长等担任〕,通过N个成员参与分片包干,全面负责辖区内社会面小场所的安全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各镇街已全面建立“1+3+N”小场所安全治理责任体系。
全面排查摸清底数。通过集中培训、专家现场指导采集社会面小场所信息、信息系统录入及使用等,各地开展社会面小场所安全信息摸底普查和监管责任划分,探索信息采集的办法路径,培养业务骨干。各镇(街道、园区)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开展拉网式、起底式走访摸排,全面摸清辖区范围内餐饮、旅馆、商超等12大类90小类场所的基本信息。利用省安委办开发的信息系统建立完善“一场所一档”,强化跟踪调度,及时组织现场检查验收,确保小场所信息采集全覆盖、无盲区。
落实社会面小场所治理责任。细化小场所“1+3+N”监管责任,整合镇街、村(社区)力量以及应急、消防和公安力量压实监管责任。各地根据安全生产与消防网格划分情况,领导小组成员分片包干,每月开展检查,推动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按排查风险隐患大小实行分级监管制度,突出监管重点,合理配置监管力量,提升小场所监管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夯实综合防灾减灾基础
镇江市属于低山丘陵地形地貌,主城区分布有26座山体,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在连续强降雨的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且多处临近风景区、居民小区、学校等人员密集区域,存在较大的现实风险。
加强监测预警。经排查,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96处,都实行包保责任,并认真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的地质灾害“三查制度”。分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在线监管工作,2024年对市区9座山体15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立灾情报送体系。根据《镇江市自然灾害工作管理四项制度》要求,完成1615人涵盖市、区、镇、村四级AB角灾害信息员队伍更新,建立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全面准确”的灾情报送体系。落实分级培训制度,确保每名灾害信息员都接受过培训,都能报灾、会报灾、报好灾。
加大宣传演练。联合省应急管理厅共同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通过防灾减灾“五进”宣传,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和避险技能。修订《镇江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响应启动条件,组织开展各级救灾救助演练。
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新行业、新业态、新经济模式,持续关注基层应急管理末端治理工作,推动政府部门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建强工作体系、提升保障能力,为书写“镇江很有前途”时代答卷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文/章丽莱 郑代轩 马彦如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