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史话丨爱国老人马相伯

政务   2024-12-28 08:00   江苏  

马相伯先生,原名志德,又名钦善,谱名建常,后改名良,字相伯,晚号华封老人,祖籍江苏丹阳。他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跋涉了整整100年,生于忧患,也死于忧患。



学贯中西


马相伯自幼聪慧勤奋,十二岁时报考了圣依纳爵公学(今徐汇中学)。到18岁时,他对法文和拉丁文的运用能力达到“与汉字无异”的程度,20岁后还学会了希腊文,从而成为圣伊纳爵公学中最出色的外语人才。法国驻上海领事高伯尔高薪礼聘他到领事馆当翻译,他却毅然回绝说:“我学法语,是为中国用的。”


1862年,马相伯被选送到上海天主教会创办的耶稣会初学院深造,于31岁时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授职司铎(神甫)。1872年教会任命他为圣伊纳爵公学校长,但他却极为重视对学生的中国文史教育,并在次年招收了62名经科举童子试的学生,引起了教会不满。教会将他调离学校“坐冷板凳”的行为使他下定决心脱离教会,不再做神甫。


毁家办学


马相伯曾游历英、法、日、美、意等国,期间注意到他们的发展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关系密切,回国后萌生了“教育兴国”的想法。于是,他将松江、青浦良田3000亩、现金四万元和价值十万元的上海租界内地产八处捐献给教会,作为办学基金。1903年,马相伯创办了震旦学院。震旦,意为中国曙光。


1905年,法国神甫南从周借他生病不能理事之机干涉校政,引起学生不满。132名学生除一人外,全部愤然离校。学生们的行为令马相伯甚为感动,很快,马相伯便在报上刊登告白,宣布创建新校,这就是后来的复旦公学。


1905年9月“复旦公学”在上海吴淞成立,马相伯被公推为校长。复旦二字,出自《尚书》,其原文为:“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既寓于脱胎震旦又含有复兴中华的意义。1917年,复旦公学升为复旦大学。


国家之光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马相伯已经92岁高龄。他深感国难深重,为救亡呼号奔走,发表了《为日祸告国人书》,号召国人“群策群力,共赴国难”。人民群众以马相伯为救亡的导师,每日来访者络绎不绝。为了要把“中国叫醒”,他曾连续十二次上广播台演说,怒斥日本侵略者,呼吁团结抗日。


1936年,沈钧儒等“七君子”入狱,马相伯多方营救,次年释放后,众人纷纷看望马相伯并合影留念,沈钧儒在照片上书题“惟公马首是瞻”。



1939年4月6日,马相伯百岁寿辰,全国人民纷纷发电报为之庆贺,国内各大城市举行遥祝典礼。国民政府对其颁发褒奖令,中共中央电贺,尊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马相伯把各方赠予的寿仪全部捐出作犒慰伤兵之用。


同年十月,马相伯病重。当胡适来时,他十分感慨又沉痛地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这是他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11月4日,百岁老人马相伯溘然长逝。


“一老南天身是史”,马相伯的一生,是中华民族备受外辱的痛苦缩影,更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谋求祖国振兴的奋斗诗篇。他的光辉业绩和高风亮节,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和敬仰。

文/陆为中

延伸阅读


市委书记马明龙深情推介:锅盖面里的镇江味

市委书记马明龙深情推介:镇江醋里见风骨

市委书记马明龙深情推介:美好镇江有佳“肴”

马明龙寄语《创新》:建功新时代 《创新》再出发

创新镇江
决策参考 学习园地 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