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第65课
2019年8月20日
今天会把《法供养品》讲完。下周一是藏历二十六,没有课,因为喇荣这边要供护法。27号讲《维摩诘经》的最后一堂课——第66课。之前,《大乘经庄严论》讲了111节课,《入菩萨行论》是201节课,《大圆满前行》是 144节课——有两个“4”,但是我们都没有死(众笑)。《妙法莲华经》讲了 63节课,不知道《楞严经》会讲多少节课。
在《法供养品》当中,帝释天说:法供养的功德很大,他发愿保护做法供养者。释迦牟尼佛也讲了法供养的功德,还讲了转轮王供养药王如来的故事:宝盖转轮王在五劫当中供养药王如来,他的一千个儿子也听从父王的教诫而在五劫中供养药王如来。在转轮王的儿子中,有一位月盖菩萨,他想:“世界上有没有比我们供养药王如来功德更大的善行?”如来加持天人告诉他:“比你们所做财供养功德更大的是法供养。”月盖菩萨问:“何为法供养?”天人说:“你去问药王如来,他会告诉你的。”这是昨天的内容梗概。
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为法供养?’
这时,月盖王子前往药王如来处,稽首药王如来的双足后站在一边,陈白佛陀:“世尊!在所有供养当中,法供养是最殊胜的。那么,什么是法供养呢?”
有些人也像月盖王子一样,只知道法供养最殊胜,但不知道什么是法供养。
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药王如来说:“善男子!关于法供养,首先应当知道,三世诸佛所宣说的甚深方广经、阐明实相的大乘了义经典,一切世间人难以相信、接受,其微妙法义很难现见,是清净无染的体性,并非仅以分别思维所能获得。”
“一切世间难信”,很多人确实不相信大乘佛法。对大乘法有信心的,要么是非常笨的人,因为他们听到别人说什么就会相信什么;要么是非常有智慧的人,因为他们会以自己的甚深智慧去观察。而分别念比较重、爱寻伺观察的人,则很难对大乘法生起信心。所以说,一般世间人难以相信佛陀所说的甚深经典。
“难受”,难以接受。有些人即使相信了大乘佛法,也难以发自内心地领纳、接受。比如利他思想,很多人就难以身体力行。
“微妙难见”,即使能够受持,也难以通达其微妙之处。有些人信仰大乘佛法,也能经常行持一些善行,但是否真正了悟了甚深法义呢?很难说。比如有些人学习大乘佛法一二十年了,在利他思想、空性智慧方面还是一无所得。
“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大乘佛法超越了一般人的境界,以宣说实相为主,清净无染,并非仅以分别思维所能获得。因此,凡夫人以相似的逻辑进行推理、以分别念进行研究,确实无法得到甚深的大乘法。吉藏大师也说:甚深大乘法无法依分别念获得,要依靠禅定功夫才能得到[1]。
获得大乘法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长期修禅定,让心静下来,入于最深的禅定之中,这样有可能领悟大乘佛法的甚深微妙境界;二是依靠传承上师、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力,瞬间通达大乘教义;三是凭借特别虔诚、坚定、不被他转的信心而证悟。如《宝性论》所说,胜义谛要依靠信心而证悟[2]。除了这些途径之外,很难真正证悟大乘之义。
东西方有些学者研究如来藏、空性思想十年、二十年了,但他们的研究工具仅仅是分别念,缺少信仰、修行和加持的力量。他们写了很多书,跟不少学者、高僧大德做过探讨,但对大乘佛法究竟有没有领悟呢?非常难说。所以,甚深的大乘法确实很难以分别念得到。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
甚深大乘法是菩萨法藏所摄,以陀罗尼印而印持的。
“菩萨法藏所摄”,甚深大乘法并非声闻乘或人天乘所摄,而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大乘菩萨的境界。
“陀罗尼印印之”,甚深大乘法是以不忘陀罗尼等智慧陀罗尼所印持的。所谓“印持”,就像盖章生效后就不可违越、不可更改一样,佛经是诸佛菩萨的谛实语、金刚语,是以陀罗尼印持过的。像《心经》虽然篇幅短小,却举世闻名,因为这并非凡夫人的语言,而是诸佛菩萨以智慧陀罗尼印持的金刚语。
至不退转,
修持大乘佛法能获得不退转的果位。
获得加行道忍位不会退于恶趣,获得一地不会退于轮回。总之,大乘佛法是“闻解脱”“见解脱”,确实能令众生获得不退转的果位。
成就六度,
大乘佛法能让我们成就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之六波罗蜜多。
善分别义,
大乘佛法让我们善于分别真实义。
如果我们学的是其他学问,如经济学、金融学等,可能会增加分别念、贪欲等,而大乘佛法有能力让我们善于分别义。
顺菩提法,
大乘佛法让我们随顺三十七菩提法。
菩提法是无相法。
众经之上,
在所有经典当中,大乘经典是无上之法,超越声闻乘和共同乘。
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
大乘佛法会让我们入于大慈大悲,远离一切魔事和邪见。
学习大乘佛法会增长慈悲心,远离邪魔外道和各种邪见。比如空性思想会使智慧增长、趋于坚固,由此可以摧毁一切外魔。禅宗永嘉大师说:“正慧坚固,不被魔摄。”如果智慧已经坚固,就不会被魔和邪见所转。
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
学习大乘佛法能让我们在世俗中随顺因缘法,并认识到万法究竟而言无我、无人、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空性、无相、无作(或无愿)、无起。
在世俗当中,因缘法不坏因果法则;在胜义当中,一切相不存在。如《金刚经》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经文中的“空无相无作”为三解脱门。藏文译本中还讲了无生等道理。
按照慧远大师的观点,以上讲了大乘法的体相,以下讲大乘法的作用[3]。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
大乘法能令众生坐于道场、安住菩提而转法轮。
不同如来获得证悟后会转不同的法轮,像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证悟万法实相后,就为众生转了三乘法轮。
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
诸天龙、鬼神、乾达婆等世间各种众生都会赞叹佛陀转法轮的圣行。
即使转法轮的不是佛陀,而是普通凡夫,只要具备清净心和善心,不贪求名闻利养,也会得到人和非人的赞叹。
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
佛陀通过转法轮能令众生入于法藏,获得诸贤圣的一切智慧。
此处讲到了教法和证法。“入佛法藏”讲教法,意为令众生入于三藏十二部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讲证法,即通过转法轮让众生获得诸佛菩萨的甚深智慧。
教法和证法就是真正的佛法,教法通过闻思而获得,证法通过修行而获得。如世亲论师所说:“佛之妙法有二种,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俱舍论》的后面部分也有这个偈颂,大家应该记住。真正的受持教法就是讲经说法、听闻佛法,真正的受持证法就是通过如理修行而获得前辈大德、诸佛菩萨的智慧。而修寺院、做慈善、放生属于教法还是证法呢?很难说。现在很多人搞不清楚何为真正的佛法,而弘法者必须明白这一点,并重视教法与证法。
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
宣说六度万行等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确宣说无常、苦、空性、无我的寂灭之法。
我们所行持的是前辈大德、佛菩萨所行之道。行持此道要做什么呢?修持实相空性法门和利他法门,并依此宣说无常、苦、空、无我的寂灭之法。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
能救度一切毁坏禁戒的众生。
藏译、唐译、《龙藏》等版本中列举了六度的违品,即吝啬、毁戒、懈怠、嗔恨、散乱、恶慧[4],具足这些的人为毁禁众生。有些注释中说,毁禁者即破戒者,菩萨对这些人也会慈悲摄受、给予救护。
《宗镜录》中讲,无间罪在小乘当中无法恢复,但在大乘当中可以忏悔清净。《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讲:若声闻毁破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尼戒,及诸威仪,应当精勤读诵方等经典,思维甚深空性,令心与空慧相应,如此便可忏净罪垢[5]。因此,在小乘自宗当中,毁坏戒律是很难得以清净的,但大乘佛法能救护一切毁禁众生。
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大乘方等经典能令诸魔外道及贪欲特别强盛者心生怖畏。
一般来说,诸魔外道很难生怖畏心,欲望很强的人也不爱听别人的劝告,但大乘佛法会令其心生怖畏、厌离轮回、信仰三宝。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
从而得到诸佛菩萨的赞叹,背离生死痛苦,示现涅槃之乐。
很多众生对轮回的痛苦不知不觉而沉溺其中,还觉得特别快乐。前段时间,外面有一个人对我说,他居住的环境特别好,没有什么痛苦,那里的人都觉得世间非常快乐。我去过很多地方,觉得轮回中真正充满快乐、没有痛苦的地方也许并不存在。如果真有这样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想办法搬过去,不用往生极乐世界了。
轮回中,很多众生都是以苦为乐。《入行论》中说:“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愍!”轮回虽然很苦,但由于众生太过愚痴而不发觉,一直沉溺于痛苦之流,还觉得自己特别幸福、快乐,非常可悲。也许你今天很快乐,但当无常现前时会如何?堕入三恶趣感受痛苦时又该怎么办?轮回确实不是快乐的自性,学习大乘佛法就可以完全明白此理,进而背离生死痛苦,实现涅槃安乐。
十方三世诸佛所说。
这是十方三世诸佛所宣说,并非药王如来独自宣说。
以上讲了大乘妙法的功用,下面药王如来会正式讲何为法供养。
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维摩诘经》这样的大乘经典后生起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众生分别解说,明确开显词句、意义,就是在守护正法,这叫做法供养。
转法轮要依靠方便力,不能随心所欲、想讲就讲。有些道友刚来这里时特别热情,很想转法轮。我也能理解,因为他们以前从未遇到过佛法,好不容易遇到了佛法就很想与人分享。但那时找不到弟子,也比较痛苦。等有了一些修行境界,也能找到弟子时,他们又不想转法轮了,想自己修行——“我这样安住多舒服啊!在短暂的人生中,我要好好修行。如果到不同的城市里去传法,坚持下去也是很难的。”
在藏地,很多人对佛法有希求心,寺院也有讲经说法的传统,经常听人说这里缺堪布、那里缺法师。在其他一些地方,历来只重视烧香拜佛等活动。有些地方偶尔需要法师,但过段时间又不要了;有些地方说要供养道场,其实也不是真供养。
有的人跟法师请假说:“我要接一个道场,很快就变成大方丈了,您可不可以准我的假?五部大论没学完也不要紧,现在机遇已经来了,转法轮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法师如果不同意,他就说:“不,你不要阻止我转法轮,我还是要下去的。”
其实,接道场、转法轮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有些人供养你寺院,是因为他们实在办不下去了。你接管以后,如果各方面都有起色,他们就会说:“你回去吧,现在我自己来就可以了。”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情况。
我们这边出去的一位堪布说过:“在佛学院传法的话,一部论一部论地讲下去都没什么问题。而在外面,上几堂课都很困难。”我想,他讲的应该是自己的真实经验。
这里的堪布堪姆们可能会想:“只要我能传法,身体条件允许,外在因缘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室、眷属都很容易找到,五圆满很容易实现——包括我本师圆满。”实际上,出去以后要具足这些圆满还是有点困难的。即使你本师圆满了,处所也不圆满,因为找不到讲法的地方;即使处所圆满了,眷属也不圆满;眷属圆满了,时间又不圆满,因为很多人需要上班。事实的确如此,我出去时就有这种感觉。
《维摩诘经》我们已经讲了65堂课,还有一堂课就圆满了。如果是在外面,不要说60堂课,讲6堂课都比较难。有时是处圆满不具足,有时是法圆满不具足——比如我想传某个大乘法,但下面的人说:“这个我们接受不了,法师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点浅显易懂的法?”这样的话,即使法师的相续中有法圆满,也是用不上的。
所以说,转法轮需要方便力。而要想具足方便力,还是需要很多条件的。有些闻思修行不到十年、二十年,刚刚当法师的人,特别想转法轮——“有机会的话,我可以给你们讲讲《亲友书》,我非常想讲!”是,你很想讲,但下面的人都不想听。
“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讲闻佛法、读诵经典等都是守护佛法的行为,也是对如来、上师的法供养。
所以,我们现在听一堂课、听一次辅导、自己念诵、反复看书、背诵、令信心增上,都是真正的法供养。我之前也说了,法供养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将各种东西包在哈达里,特别恭敬地跪在地上供养上师,而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些行为。现在很多道友很早就起来背书了,这样很好。现在天气比较好,不像冬天那么冷,应该起得早一点。
大家有机会的话,要为别人宣讲佛法。当然,给别人宣讲佛法确实不是那么容易。我有时候会看上师如意宝的录像,看到当年开极乐法会人山人海的情景,深感菩萨的宏愿力不可思议。这样的情景,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少。
大家以后到各个地方弘法时,也许会对此深有感触。以前你觉得:“只要我智慧足够,有讲法意乐,外在因缘就能具足。”实际上,如果没有大菩萨那样的愿力、护法神的护持及足够的福报,很可能没有讲法因缘。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那么了不起的大德,来到藏地后也只能以放牛维生——当然,这也是由于众生缺乏福报所致。我们这里的很多班智达,以后到了各个地方,可能也会找不到弟子,无法弘扬佛法,只能投资一点股票维生,最后会不会饿死?饿死倒不至于吧?但大家也不要把未来想得太好了,有些法师觉得以后肯定会特别快乐——这么想也可以吧。
以上讲了何为法供养。闻思修行、如理护持正法等行为就是法供养,功德非常大,也很有意义。我之前引用过《地藏十轮经》的教证:“千俱胝劫中,智者勤修定,所生胜觉慧,不如护我法。”佛陀说:“智者在千百万劫精勤修习禅定而生起觉慧,功德非常大,但此功德仍不如护持我的教法功德大。何为“护我法”呢?闻思修行就是护持如来正教,这也是每个佛教徒的责任。大家不要想:“我只是个普通居士,自己修一点法就可以了,比如修个拙火定,冬天就不会冷。”还是要发大心。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另外,对于诸法如说修行,顺修十二缘起而断除一切邪见,获得无生法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不会违背世间的因缘果报、因果规律,也不会有所争论,远离一切我执、我所执著。
“无诤”,由于了知因果规律,不会对此起争论。的确,修行境界比较不错的人,什么都能接受。
通过修行十二缘起法门,会得到如上境界。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修行大乘佛法,要依靠意义而不依靠语言,依靠智慧而不依靠心识,依靠了义经典而不依靠不了义经典,依靠法而不依靠人。
此处讲到了四依、四不依。
“依于义,不依语”,意义很重要,而语言只是工具,如同指月之指,再动听、再优美也不是最究竟的。所以,修行一定要依靠意义。
“依于智,不依识”,所依之义有两种,一是智慧,一是意识。我们应该依靠诸佛菩萨无我的智慧,不能依靠世间人的分别念,因为后者并不可靠。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智慧要依靠了义经典而获得。虽然不了义经中也有智慧,但不是最究竟的。所以,一定要依止《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了义经典,而不能依止不了义经典,如宣讲某些浅显教义的声闻乘经典。
“依于法,不依人”,要依于法,不能依于人。一是因为人会经常变化,二是因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因缘持有不同观点,有些人持声闻乘观点,有些人持人天乘思想。这样看来,依于大乘佛法是最可靠的。
有些人说:“你们密宗讲依止善知识是不合理的,因为要依法不依人。”这完全是对修学次第的颠倒理解。最初听闻佛法时,要依止善知识;而最终修行时,就要依止善知识相续中的法,这很重要。也就是说,依止善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法。所以就像《解义慧剑》所讲,要依法不依人,佛陀也是依靠义而证悟的。但暂时来讲,并不是不需要依人。
前面讲了顺式十二缘起,下面讲逆式十二缘起。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
随顺诸法的规律,以摧灭阿赖耶的方式入于无有阿赖耶的法界当中。
“随顺法相”,随顺诸法的规律。有注释中将其解释为:要如理通达如来的法性。
“无所入,无所归”,唐译、藏文等译本中说“入无藏摄灭阿赖耶”,意为入于无有阿赖耶的法界当中。通过什么方式入呢?以“无所归”的方式,即摧灭凡夫相续中的阿赖耶,最后转识成智。其实,摧毁阿赖耶也是摧毁无明之根本的最好方法,所以下面说:
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
因为无明毕竟灭,所以诸行毕竟灭;因为诸行毕竟灭,则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也毕竟灭;最后生毕竟灭,则老、死毕竟灭。
总之,无明灭的缘故,最后老、死也会灭。
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见。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如果这样观,十二缘起的灭尽之相也不存在,因此不会产生空见等诸见。这叫做最上法供养。
“无有尽相”,十二缘起的无生空性也不存在。
“不复起见”,如果连尽相都没有——空都不存在,怎么会起空见呢?只要有见就不能解脱,包括空见。
“是名最上法之供养”,有见、无见都已超离的境界是最上的法供养。
《大庄严论经》中说,一位婆罗门去亲戚家借了一部《十二因缘经》,昼夜读诵。一开始没什么感觉,读了一两遍以后,就慢慢明白了十二缘起的道理。后来他依之修行,通达了人无我。这时发现自己依靠以前所持的外道见解根本无法获得解脱,如来教法中才有真正的解脱之道。于是他断除诸多恶见,并将自己领悟的道理为有缘众生宣说。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一、十二缘起法门在佛教当中非常重要;二、具有前世善缘的人,遇到一位善知识、一本书、一部经典,自己的命运也许就会发生改变。
以前我比较有时间,曾采访过125位大学生,后来编辑成书叫《没什么放不下》。那个时候的大学生还是很厉害的,我通过采访发现,很多大学生入佛门的因缘就是偶然间看了《金刚经》《心经》,或在火车上与人交谈而了解了自己以后要依止的上师。所以,很多人都是依靠上师、道友或法本而趋入佛门的。
虽然很多人学佛以后还没有证悟人无我、法无我(毕竟现在不是果法期),但他们的命运已经发生了转变,这也是一种成就。如果没有学习佛法,有些人可能已经得了抑郁症,甚至已经自杀而去往其他世界了。以后大家有机缘的话,也可以将自己的人生故事讲给有缘人听。比如坐火车时遇到一个邪见比较重的人,你就可以跟他讲讲,等火车到达目的地,他也许已经成了阿罗汉。这也是一种法供养。
我想,只要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每个人都有机会做法布施。因为转法轮不一定要安住道场,随时随地都可以。当然,我们做法布施并不是为了统治天下的其他教徒,或特意弘扬自己的宗教,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果佛教对众生没有利益,我绝对不会弘扬的。但事实上,佛教对人们的今生来世都有很大利益。尤其在当今时代,人们特别重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就显得尤为珍贵。如果精神富足,身无分文的人也会过得很快乐。
我看到很多人,越富裕越痛苦,越漂亮越痛苦。所以,当我听说有人特别富裕,我会想到他的内心不一定很快乐;当我听说一个人长得很不错,我想他的心里可能会很痛苦;当我听说一个人权力比较大,我想他的压力应该也很大。而且,美貌、权力、财富会让人自然增长傲慢、虚荣等很多烦恼,稍有特长的人也会变得更加傲慢。所以,人们很需要大乘佛法的甘露妙药。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
佛陀告诉帝释天王:“王子月盖从药王如来处听闻这样的甚深法后,获得了柔顺忍。”
古代的注释解释得比较详细,有的说柔顺忍是得地前的境界[6],有的说这是四地的境界[7]。总之,月盖王子以前可能比较刚强、傲慢,得到法以后就大不相同了,变得比较柔顺。
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
这时,月盖王子解下自己身上的宝衣和耳环、项链等装饰品,供养药王如来,并陈白佛陀:“世尊!如来灭度后,我要行持法供养,护持正法。”
作为佛弟子,不仅佛陀在世时要弘扬佛法,佛陀灭度后更要弘扬佛法。无论如来还是高僧大德,对于自己离开后的教法弘扬都很重视。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讲过:“我离开以后,对我有感恩心的弟子,也许还会住在喇荣继续弘扬佛法。”法王教言集中有这样的记录。
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萨行。’
在我守护正法过程中,愿如来以威德力加持、垂念,令我能够降服魔怨,修菩萨行。
月盖菩萨的意思是说:“如来灭度后,我要去弘法、守护您的正法,祈愿您以威神力猛厉加持我,令我能降伏魔怨。因为那个时候如来您不在,魔众又特别猖狂,我孤零零的非常可怜,所以您一定要加持我,使我能降伏弘法利生和修行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魔障、怨敌,修持菩提心。”
善知识在世时,这样发愿很重要。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我虽然不敢跟上师说,但心里确实想过:“如果有一天上师离开了,我会尽心尽力地弘扬佛法,哪怕能在喇荣待3年、5年或10年也可以。”
无垢光尊者说过:“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虽然不想离开贤善的善知识,但最终一定会别离。到了那个时候,建塔、建博物馆都不是很重要,上师的遗体如何安放也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将他的法传播到各个地方。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
如来知道月盖王子以深心所发大愿,就对他授记说:“你将来一定会守护我的正法。”
“守护法城”意为守护正法,用“城”来形容法之广大。
守护正法主要依靠法供养的方式,这很重要。《万善同归集》中说:“财施如灯,但明小室,法施若日,远照天下。” 在佛陀、上师、善知识圆寂后,做法供养、法布施的功德最为广大。相比之下,做财布施、修建佛塔等的功德就显得很小。因为后者好比一盏小小的灯,只能照亮自己的屋室;前者则像太阳,会照耀天下。
大家闻思这些道理以后,一定要学会辨别主次轻重。若想守护如来教法、守护我们的传承,一定要做法布施,或经常听闻佛法、读诵经典等。
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逮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
佛陀说:“帝释天!这时,王子月盖见到了清净法性,听到了佛陀对他的授记,就以信心出家,出家后精进修集善法。不久就获得了五神通,趋入菩萨道,获得了陀罗尼和无断辩才[8]。
佛陀在世时,月盖王子获得了这些境界,但未明说获得何种大乘果位。
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
佛陀灭度后,他按照自己的发愿,以其所获神通、总持、辩才之力,在十小劫(有些译本是“十中劫”[9])中,将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众生根基分布到各个地方。
那个时候,人的寿命非常长。前面讲,月盖王子与其他王子在五个中劫当中供养药王如来;这里又讲,他在十个中劫当中弘扬佛法。这个时间是特别长的。
我们也要发愿弘扬佛法,只是我们的寿命很短,五年、十年很快就过去了。
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
月盖比丘守护如来正法,勤行精进,即生就教化了百万亿人,令其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还有无量众生转生天上。
“十四那由他人”,藏文中是“十那由他”。“得生天上”,藏文中是“生善趣”,包括阿修罗界、天界和人间。唐译中说:“教化十四那庾多生。”
由于月盖菩萨在修行和护持正法方面非常精进,一生当中就教化了很多人。
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炎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駄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即我身是。
佛陀告诉帝释天:“当时的宝盖转轮王岂是别人?现在他已经获得了佛果,名号为宝炎如来。当时的一千位王子,就是贤劫千佛。第一位获得佛果者是迦罗鸠孙駄佛(拘留孙佛),最后一位是楼至佛(胜解佛,藏文是‘木巴’)。当时的月盖比丘,就是我(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以月盖比丘的身份得过这样的大乘法,做过这样的法供养。
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
所以,帝释天!你应该知道这个关键的道理:在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为上等,无有可与之相比者。
藏译、唐译等版本中说:“其法供养最尊最胜,最上最妙最为无上。”有几个“最”,而这里只有一个“最”。
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所以,帝释天,你应该以法之供养来供养如来。
不管是供养如来、菩萨,还是供养上师,法供养都是最好的。当然,财供养也很好。昨天有人说:“我现在忏悔,以前只是做财供养,现在才明白法供养最殊胜,我以后再也不做财供养了。”(众笑)我说:“这样也可以,法供养确实很殊胜。”
我之前讲过,藏文译本总共有十二品,汉文译本(唐译、支谦译本、鸠摩罗什译本)有十四品。因为在藏文本中,《弟子品》和《声闻品》是一品,《法供养品》和《嘱累品》也是一品;而在汉文译本中,这些都是分开的。梵文本也有十二品。当然,几个版本的内容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品数和品名不同而已。
2017年5月,我把藏文译本和汉文译本对了一遍。一开始,我看到品数不同,心想二者之间会不会有很大出入?但后来发现,二者在内容上没有多大差别。在词句上稍有差别是正常的,因为不同译者对经文有不同的解读。如果是译自不同的梵文本,差别可能会更大一些。
这一品已经圆满了,下周二讲最后一品,讲完后做个简单的会供。如果你们在各个地方集体听课,每个人可以准备一颗糖——开玩笑。我们这里的道友不用买什么东西,东西太多了不好。总之,为了感谢诸佛菩萨、护法神和所有提供助缘的人,我们要念诵《与七句祈祷文相属之会供》来酬谢。
1 维摩诘所说经
2 维摩诘所说经
3 维摩诘所说经
4 维摩诘所说经
5 维摩诘所说经
6 维摩诘所说经
7 维摩诘所说经
8 维摩诘所说经
9 维摩诘所说经
10 维摩诘所说经
11 维摩诘所说经
12 维摩诘所说经
13 维摩诘所说经
14 维摩诘所说经
15 维摩诘所说经
16 维摩诘所说经
17 维摩诘所说经
18 维摩诘所说经
19 维摩诘所说经
20 维摩诘所说经
21 维摩诘所说经
22 维摩诘所说经
23 维摩诘所说经
24 维摩诘所说经
25 维摩诘所说经
26 维摩诘所说经
27 维摩诘所说经
28 维摩诘所说经
29 维摩诘所说经
30 维摩诘所说经
31 维摩诘所说经
32 维摩诘所说经
33 维摩诘所说经
34 维摩诘所说经
35 维摩诘所说经
36 维摩诘所说经
37 维摩诘所说经
38 维摩诘所说经
39维摩诘所说经
40 维摩诘所说经
41 维摩诘所说经
42 维摩诘所说经
43 维摩诘所说经
44 维摩诘所说经
45 维摩诘所说经
46 维摩诘所说经
47 维摩诘所说经
48 维摩诘所说经
49 维摩诘所说经
50 维摩诘所说经
51 维摩诘所说经
52 维摩诘所说经
53 维摩诘所说经
54 维摩诘所说经
55 维摩诘所说经
56 维摩诘所说经
57 维摩诘所说经
58 维摩诘所说经
59 维摩诘所说经
60 维摩诘所说经
61 维摩诘所说经
62 维摩诘所说经
63 维摩诘所说经
64 维摩诘所说经
6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