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考试结果陆续公布,高中的孩子们明天也要上战场了,每年期末,考验的是孩子一学期的知识储备,也是考验亲子关系的时刻,马上要到来的寒假,和孩子朝夕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更是检验母子关系的的有效试纸。今天梳理几个最容易被孩子反感的妈妈类型,大家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影子,也希望我们从中改进,成为孩子受欢迎的人。
📒把未知结果上升到“道德层面”。昨下午接然妹,就听到一个妈妈一边给好大儿背着书包,一边跟着孩子屁股唠叨,你捏个语文分怎么那么低,作文我还跟你练过了,白写了吧……我观察这娃,一脸烦弃,慢走变小跑,压根没听进去,估计心思都在假期上了,这时候说啥都是废话;还有的妈妈孩子一考完就不停的追问孩子,大概能考多少分,哪一科最好,如果孩子一脸轻松,说考的挺好,当妈的就松一口气,满脸堆笑的伺候好吃好喝,给孩子手机自由,孩子若是回忆起卷子里有个粗心错,当妈的立马神色大变,认定孩子不够仔细、不够努力,总之在没出结果之前,只要孩子的反馈稍有不好,她们总会把事情上升到道德层面,而不是去想想孩子还有什么其他原因。这一时期,母亲的逼问和陈词滥调只会让孩子更加厌烦,胡乱给孩子贴道德标签也会让孩子心理受伤。
📒期待付出的努力会立刻生效。有的母亲陪伴孩子复习,总是急于想看到效果,而对孩子的心理、性格塑造过程及长期学习的主动性处于忽视状态。如果因为考试结果和孩子发生冲突,就要立刻分出胜负,不接受求同存异;孩子为什么考不好、为什么没达到预期目标,他即便有负面情绪也不想跟你说,而你还要不停追问;逼孩子越发反感你。这样的母亲一般都是比较强势的,她们或许是职场的精英、或许也是出色的骨干教师,说一不二,雷厉风行,一定要求立竿见影的收益效果。而这种性格放在养育孩子身上,却未必见效,青春期的孩子出现任何状况都需要我们深入探讨,耐心沟通。要给孩子消化情绪的时间,任何的努力不可能按我们成人的预期立竿见影出结果的,若忽略这种规律非要和孩子硬碰硬,那只会导致两败俱伤。
📒不卷自己专门卷孩子。据我所知,很多的高中生母亲,都会纠结要不要放弃自己的工作来专门陪读,但实际上陪伴孩子和提升自己并不冲突。教育的传承是通过行动做榜样,陪伴孩子最重要的不是说教、不是监督,而是引领和示范。记得网上有对父母经常以这句话告诫孩子:"你爸妈这辈子就这样了,咱老*家以后就靠你出人头地了",说这话的家长,看起来正值壮年,却要把家庭逆袭的重担压在一个十几岁孩子的身上,换了你是孩子,你会怎么想呢?凭什么呢?全职带娃、辞职陪读,不意味着要我们放弃自己的人生和追求,给孩子最好的动力就让孩子看到优秀的你,和孩子一起面对压力、攻坚克难。别只允许自己浑浑噩噩摆烂躺平,却以苛刻的标准卷自己的孩子努力上进。孩子能做到的地方,我们或许也可以。
📒过度参与孩子的生活。昨晚的家长会上,老师提出二年级部分小朋友的书包还需要妈妈给整理,早晨到校落了书还埋怨母亲没给他带上。这是目前育儿的一大特点:就是把孩子照顾得太好了。小时候,吃喝拉撒、出行上学,事无巨细,进入青春期,她们仍然沉浸于把孩子当成幼儿一样呵护,宝宝长宝宝短,导致孩子高中时期生活不能自理,住校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这种自理能力的短板不言而喻。他们看到同龄孩子在这方面都做的游刃有余,反过来还会埋怨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在小的时候不教会自己这些能力。
📒以成人的心智衡量贬低孩子。对二年级的孩子而言,成人的心智是高不可攀的,父母很容易在看似民主的教育中,用自己的心智优势形成一种权威去衡量甚至贬低孩子的不足。尽管我们经常标榜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但日常中很多对话还会流露出我们大人看似带有光环的大道理,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吃的饭比孩子吃的盐多,什么都是最正确,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智和我们不同,理解不了孩子在这个时期的能力有限、也理解不了孩子间歇性的孤独和烦恼。所以“共情”这个词告诉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说话。别忘了,我们自己也曾是孩子。
蝴蝶兰的花苞越来越大,估计刚好正月就绽放了。春在路上,花在枝上,或许所有的美都会出现,不疾不徐的等待就好。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