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摇滚考北大---高中同学专访

文摘   2025-01-11 06:39   山东  

     

今天想写写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当年她以**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成为我们高中同学圈的风云人物。北大毕业之后,她先后赴德国、英国深造翻译学,现今定居美国,成为了一名资深译者,译著有《友谊的辩证法:阿多诺、本雅明通信集 19281940》、《哈耶克的维特根斯坦传:文本及其历史》、《维特根斯坦私人笔记 19141916》等。多年未见,前段时间她回国给父母庆祝生日,从同学群的照片中我发现她一点都没变,高挑白净,沉稳内敛,还有着上学那会儿安静低调的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高中课堂上,她起来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而且回答的过程中她总是眯着眼睛面带微笑、不急不躁。在班里,她很少出风头,学习上也看似毫不费力,却一直是我们同学们羡慕的仙女学霸。这次借着她回国的机会,我以老同学的身份采访了她,想让她回忆一下高中时期的学习生活,给如今的高中生们也给高中生的家长们一些启发。以下是老同学对我采访主题的原文回复,希望看到的你们能有所收获:


现在回想,高中于我而言是美好的,值得回忆的。我记忆里的高中没有很苦,就是骑着单车上学、放学、回家吃饭、晚自习、课间跟同学聊聊天、打打闹。也许现在的高中不一样,但我们那个时代好像一点都不卷,我记得只是完成学校的作业而已,晚自习回家以后,吃了夜宵,就睡了,没有额外的学习负担。那个时候的我们好像压力也没有那么大,至少我的记忆里是这样的。我还记得,从高一到高三,我都是听着摇滚乐写作业的。当时有个电台节目叫《新音乐杂志》(New Rock Magazin),是北京的某台(具体是哪个电台我忘了),主持人叫张有待,声音很好听,介绍国内外的摇滚乐。只要有节目,我就边听边用卡带录音(没错,当时是收音机、卡带、录音机一体的),然后没有节目的时候,我就一边听之前录下来的音乐,一边写作业。所以在我的印象里,写作业也是愉快的。

说到这儿,我就一定要感谢一下我的父母。他们从来没有给过我学习上的压力,但是在生活上却无微不至。比如他们知道我喜欢摇滚乐,那个年代摇滚乐是“不学无术”不着调的人听的,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干涉过我,即使看见我一边听音乐一边学习,也没有阻止过。我妈甚至还帮我写过假请假条,因为有天晚上电视上播放一个音乐节目,全是国外的摇滚乐队。我现在还记得节目的名字,是青岛电视台的《好望角》。那是一个周日的晚上,有晚自习,我跟我妈说,我想看。我妈二话没问,就给我写了张请假条,谎称我病了,并陪我在家里一起看了这个节目。虽然我们没有聊过这些事,但我觉得,他们是因为信任我,所以才支持我的一切。我对高中的另外一个温馨回忆,是我爸陪我吃夜宵。当时下了晚自习,回到家,差不多每天都到10点了。我爸只要在家,就一定会等着我,为我准备一份夜宵,然后陪我一起吃。有时只是一碗简单的阳春面,我们就站在厨房里吃,都不坐下。但是我爸陪我吃阳春面的这个画面,一直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所以我的高中记忆是温馨的、温暖的。

如果一定要把这些回忆上升成经验,那么,我想,应该就是,高中生不要给自己/家长不要给孩子压力。保持一颗充满好奇和上进的心,有一个自己的passion,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不知道,那至少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这也很重要。要记住,学习应该是不带功利性的。掌握了这一点,世界将会向你敞开。

                                                                                                                                                                              

                                      2025.1.7刘** 普林斯顿


下面,我将她的回忆梳理出几个观点:

📒关于高中生的兴趣爱好。我的这位同学高中时期是听着摇滚写作业的,或许这种行为在当下不被家长所接受,反对的理由一是认为会分散孩子的专注力、干扰思考,学习效率也会大打折扣;二是摇滚乐是当时小众的新兴事物,摇头晃脑、声嘶力竭,听起来有些叛逆也有点张扬,就算放到现在也可能很难被多数人理解接纳。据自己观察,我身边也有很多高中生喜欢边听音乐边做数学题,而且都是数学成绩很6的那种孩子。自己的看法是,三心二意、一心多用要因人而异,小部分智商高、专注力好的孩子可以拥有这种学习自由,大部分普娃还是需要一心一意的专注某事。这种情况类似于睿哥这批爱打游戏、爱看b站的高中生,或许他们在学习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的当下,学习之外的某个热爱会提高大脑的兴奋度释放他们的多巴胺,起到能量供给的作用。玩归玩,也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果没有影响到学习质量,我们可以视而不见、装聋作哑,学习本身就是因人而异,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那如果因为听歌、看视频影响到学习效率,我还是建议家长进行适当的干预,与孩子一起找出合适的方法。毕竟高中时期,试错的成本太高,背道而驰的时间谁也耽误不起。

📒关于父母的信任和支持。从老同学对母亲信任她听摇滚乐、帮她撒谎写假条、父亲陪她吃夜宵的切身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父母是了不起的父母,给了她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她们尊重她的兴趣喜好,不给她增添额外的压力,但生活中却把她照顾的无微不至。这个观点也是自己在努力学习的方面,高中三年,我们家长要努力化身为一个解决问题者的身份,帮孩子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做好衣食住行等后勤保障,目的是助孩子一臂之力,让他们学习上感受轻松些,而不是让他们更累更苦。如果我们都是普通的父母,学识早已不及孩子,那就好好的做饭,准点的接送,就像一句话:我们都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厨房与爱。不管孩子这三年的结果如何,多年以后,他们会像我的这位同学一样回忆、感恩爸爸给她煮的这碗阳春面,面条很软、汤很香,家里的灯很亮,很暖,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最大的成功。

📒关于高中学习的非功利性。功利性的学习,是为了谋求利益的一种学习。就像如今孩子学钢琴,为了考级拿证而练琴一样,往往会让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投资的目的就是等着回报变现,孩子不好好学就是对不起自己的钞票,但是自己绝不会思考孩子为什么学不好、学习过程完全不参与、或者也没有能力参与进去。不可否认,高考就是典型的功利化学习,身在其中的滋味大家都很清楚。我们会听到各种高考高于一切的说辞,所以才有了以上岸为终点的“小镇做题家”,他们不断去寻找高考会带来什么好处,985和211的命运有何不同,大多数人卷在其中陷入了这种漩涡,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内耗和痛苦,还有些人(包括我自己)工作后还会梦回考场,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自己的孩子就不会再过分纠结他成绩拔尖不拔尖哪些习惯还没纠正,多培养他们的爱好,呵护他们珍贵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才是他们未来生活的底气。而学习,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坚持的事,懂得持续学习、终身成长的孩子,才会走的更远,站的更高。

🔚写完稿,起身望去窗外,雪,大概就告一段落了吧,天边出现一道红霞,马路上的车辆渐渐多了起来,又是周末啦,小学生这周也成了单休,明日送走兄妹俩,我畅想给自己放个大假,那就得把所有的忙碌都安排到今天,打扫整理、采购做饭、接送上课,满满当当又嘻嘻哈哈,努力在生活细节里寻找一丝幸福感,在忙碌的周末找一份内心的从容。周末愉快~📖

中年有用妇女一枚,儿女一双。十年传统媒体打工人、三年育儿心理学研究者。爱生活、爱美食、爱碎碎念。通过读书、思考、码字来刷新自己的三观,提升育儿的理念;鸡娃鸡己路上,我们相互成就,坚持前行。





睿哥然妹的麻麻
中年有用妇女一枚,儿女一双。十年传统媒体打工人、三年育儿心理学研究者。爱生活、爱美食、爱碎碎念。通过读书、思考、码字来刷新自己的三观,提升育儿的理念;鸡娃鸡己路上,我们相互成就,坚持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