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绩好的孩子反而缺乏自信?

文摘   2025-01-21 11:34   山东  

     

昨晚接了个电话,一位高中生母亲打给我的,她的女儿从小成绩很好,就是从高二开始,不知竞争压力过大还是课业难度增加,考前考后表现出缺乏自信,这次大考回家之后哭的梨花带雨,给她说作文跑题了,数学考砸了,一副自己不原谅自己的模样,这位母亲听后方寸大乱,但还是装作若无其事的安慰闺女,考完就别去想了,说不定结果没那么糟糕,但安慰好像并不起作用,孩子依然会郁闷,分数出来后,结果并没有孩子想象的那么差,总分比日常低了10分左右,名次也在正常范围内。我说这个情况我家睿哥其实也有,考前就表现出很丧了,对一些不确定的结果莫名的悲观认怂,经常会说自己考砸、原地爆炸这样的晦气话,相对于成绩平平自信满满中等生的心态,不知道这是不是成绩稍微好点的孩子的“通病”,早晨我思考了这个问题,除了目前大环境给孩子的压力,大概还有以下两个原因导致了他们缺乏自信?

📒认知能力成长的体现。初中时期我了解到部分成绩偏下的孩子,每次考完都是自信乐观,我记得当时有一位母亲跟我说她娃一考完就一副放飞自我、六亲不认的模样,从来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心态不是一般的过硬,而且还会经常感叹,这次题太简单了吧,结果好景不长,成绩一出来就原形毕露、挨批挨训。以前看过的心理学书上,把这种心态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成绩差的孩子和成绩优异的孩子相比,除了课本知识的差距,还有认知能力上的差距。前者一般不会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缺乏正确认知结果的能力,甚至缺乏分辨对错和优劣的能力,我们成年人也是同样,越是认知能力不足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因为他们缺乏正确认知事物的能力,常常高估自己甚至低估别人。如果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上开始怀疑自我、谨小慎微,恰恰说明她们的认知能力已经向前迈进一大步了,也就是说进入了所谓的“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自信低谷。或许经过自我怀疑、自我调整和自我升华这几个过程之后,她们又会重新进入“我知道自己行”的自洽状态。所以,面对孩子考后的不自信,我们不必太过焦虑,当孩子认为自己不行的时候,在某一方面其实是好事,说明她们在竞争的大环境里想要成长、想要提高自己的标准变得更好。

📒越是坡上的孩子自我要求越高。虽然学霸已经考过很多次第一名了,但是再考试的时候,他还是觉得自己会发挥失常,会考砸,对于结果的期望低于实际,就比如某个成功的球员,虽然已经赢得过很多次比赛,但每次比赛之前,他依然会悲观、焦虑、紧张,总担心自己会因为种种原因失利。他们清楚自己的短板、预想每个可能出错的地方,精确估计到每种可能失利的结局。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之后,只要一想到即将到来的考试或其他新挑战,他们还是会害怕失败,并且伴随紧张、焦虑、悲观、烦躁的情绪。这些从心理学上来看是一种防御性悲观主义,它和真正的悲观是不同的,虽然看起来具有消极色彩,但却能产生积极促进的效果。对于高中备考的孩子来说,他们有这种语言或者行动,家长应该理性的接纳,或许这是孩子回家后一种情绪的释放、或者说是为了克服焦虑,获得更多对当前问题的掌控感,这种所谓的悲观能让孩子化压力为动力,当然,它应该是适度的,可调节的,长久过度的悲观会造成孩子抑郁,久而久之他们也会感到精疲力竭,也会影响其后期发展。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孩子们马上放假啦,明天小零食、啵啵奶茶🥤备上接娃出笼,不管这半学期结果如何,实验部的娃们、老师们,能齐心协力的熬下来,已经很棒了,我们家长呢,理解万岁吧,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盯着问题,打败孩子。午安~


睿哥然妹的麻麻
中年有用妇女一枚,儿女一双。十年传统媒体打工人、三年育儿心理学研究者。爱生活、爱美食、爱碎碎念。通过读书、思考、码字来刷新自己的三观,提升育儿的理念;鸡娃鸡己路上,我们相互成就,坚持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