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一个初中生妈妈是我的忠实粉丝,体制内呆久了,和我一样养成了总结梳理的习惯。她说明年也计划开个号来记录一下孩子和自己的生活,写倒是能写出点儿什么,但很难做到每日更新,她好奇我坚持日更的写作频率,以及每天的选题素材。今年是自己开号的第四年,也是坚持日更的第一年,不断更是年初那会儿给自己定的一个小目标,磕磕绊绊也坚持了下来,虽然没有火爆的流量、也没有上万的粉丝,但自己更在乎一路走来的过程感。今早梳理一下关于自己做公号的几点体会,不一定成熟,但或许会给开号的你们一点启发:
📒选题集中,表达真诚。自从尝试了公众号写文,我会更留意身边的小事,在生活点滴中寻找素材、挖掘亮点,学习如何编辑排版,如何用手机拍下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我觉得更文和孩子的写作一样,首先需要确定好选题,选题是文章的核心,从我的多数文章来看,记录孩子成长是自己写作的初衷,基于这个核心,我会把每天陪伴孩子过程中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都与这个核心联系起来,选题更像自己的一个IP定位,所有的内容都围绕它来延展的,比如家庭教育中的反思复盘、学习方法的采访整理、育儿习惯的培养等等,只有自己每天反复经历的真实小事,才能带给我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自己的记录方式是自话自说、琐琐碎碎的家长里短,文字也通常是随心所欲,只是碰巧说出了一些读者感同身受的体验,于是才会触动很多个类似我的存在,得到很多母亲的共鸣和共情。其实公号写文不需要作者有多深厚的文字功底,只要保持真诚实在的写作原则,它的力量往往会大于那些华而不实的虚构故事。
📒母亲角度,抱团取暖。目前自己的粉丝群体大都是中年父母,尤其是高中生父母,当然也有睿哥的同学、老师、从实验部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全职主妇,大家关注我,很多是因为育儿,或许大家认为我家的高中生从小成绩好,是父母教导有方,所以这里的文字得到了很多信任,但说来惭愧,自己建号的起因是思考怎么面对青春期的熊孩子、怎么安慰焦虑不堪的自己、又怎么能完成情绪的闭环保持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因为不想给孩子顶上写他是因为他优秀的压力,我更多的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去选题,很多类文章其实都是在整理内心、告诫抚摸自己,和大多数母亲一样,自己也有过育儿的低谷,有时我会为自己的释然而鼓掌,有时我会为自己的迷茫而落泪,早晨的更文好像自己与自己的一种对话,安慰育儿路上疲惫焦躁的自己。与此同时,我也遇到了喜爱我的粉丝,一些与我同频共振的父母,你们的感同身受、真挚留言,常常让我肺腑自问、何德何能、无以为报。文字的缘分让我们相识,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忠诚陪伴、抱团取暖。
📒坚持、松弛中更文。四年的公众号,虽然完成了从0到1的进阶,但自己在求粉方面一直不太用力,不会花太多的心思去寻找更好的标题、表述方式以及爆款热点来博得大家的认可,也不会因为大家的偏爱和流量的攀升而放下自己的生活增加更新频率,有的粉丝建议我不要总用碎碎念的标题,时间久了会视觉疲劳,可自己絮絮叨叨、索然无味的文章真的不适合用太正经的标题,可能正是这种不受拘束的松弛感才让自己有动力去完成更多的复盘与思考、推动着我锲而不舍的更文。当然,有一说一,自己也做不到完全不关心大数据,你们的热切关注、中肯且正能量的评论是我早间写作的动力和源泉。我想,或许自己断更几日,也不会有多少粉丝取关、或许也会因为之前的那些真实记录而吸引着新的粉丝诞生,理性宽松、沉浸式的写出一些真实的文字,是自己的初衷,也一定是粉丝喜欢我的理由。
📒热爱、尝试中精进。和然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真诚努力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当自己敢于在公众层面上记录生活之后,我才发现媒体的流量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只要发布的内容含有正能量、能即刻引起共鸣,随笔的一篇短文分享,大数据都会把你的文字推进一个更大的流量池,所以迈出这一步需要自己定夺,既然是网络,那就允许别人了解你、评价你、甚至批判你。迈出了第一步,那就坚持的走下去,只有真正参与了过程,才会了解里面的游戏规则,才有资格走近自己想去的方向,就算是每篇文章只有几百的阅读量,那又如何呢?坚持自己的热爱、分享感兴趣的内容,哪怕仅仅是记录,自己也觉得充实有趣。在热爱中开始,在尝试中精进,用文字输出鞭策学习和思考,鞭策人到中年的自律,这才是自己更文最大的收获。
最后,再次感谢与我素昧平生的读者们,我想对大家说的是:这里仅仅是自己记录生活的一方净土,也是结识和我同频共振朋友的平台。如果你也有开号的想法,也就不必徘徊、勇敢往前,做自己想做的事,热爱它、坚持它就好。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