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清华艺博新展:多彩的非洲艺术

文摘   2024-11-03 19:00   北京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非洲艺术为现代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启发了现代艺术家摆脱传统的审美观念。

在野兽派、立体主义等流派中,非洲雕塑和面具的简洁几何造型与抽象表现手法为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帮助他们突破写实主义的传统。

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借鉴非洲面具的几何造型,马蒂斯通过其大胆的色彩运用打破传统美学。

非洲艺术的独特性吸引现代艺术家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助力了现代艺术从传统向创新的转型。

“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展览现场

2024年10月28日,“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由几内亚湾非洲国际艺术博物馆的支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中国-非洲领导力发展中心联合主办。

展览共分“人与神:信仰与仪式”“人与人:权力与情感”“人与万物:有灵的世界”“美的形式:现代艺术的挪用”四个单元,共展出200件(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多彩的非洲艺术。

展品以木雕为主,通过来自非洲地区的200余件展品,展出风格各异、形态夸张的非洲文化艺术。其中非洲雕像、图腾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既有配合祭祀、丧葬、庆典仪式等制作的宗教性题材,也有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动物等题材例如充满想象的三面孔面具《吉米尼面具》、表现人们美好的愿望与憧憬的《鸟的雕像》,无不体现着非洲艺术的独特魅力。展览专门设置了“美的形式:现代艺术的挪用”单元,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非洲艺术对立体主义、野兽派等20世纪现代艺术的催生与发展。

吉米尼面具 科特迪瓦 吉米尼族 木制

21cm×21cm×51cm 19世纪

人与神:信仰与仪式

第一单元侧重展示神话、宗教仪式中的面具、雕像和相关器物,力图呈现非洲艺术的信仰系统。

非洲艺术中人与神的关系贯穿于神话、宗教信仰与仪式之中。非洲的面具和雕像不仅是视觉艺术品,更是连接人与神灵的媒介,以及超自然存在的具象化表达。艺术、信仰与仪式在非洲文化中紧密相连,面具和雕像在仪式中的使用,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成为神圣力量的载体。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知自然、生命以及繁衍的力量。

祭祀顶饰 马里 班巴拉族 木制

21cm×21cm×99cm 18世纪

人型顶饰 几内亚 木制

30cm×48cm×44cm 18世纪

祭祀面具 科特迪瓦 格勒族 木制

36cm×15cm×43cm 18世纪

祭祀顶饰 尼日利亚 替吾族 木制

21cm×21cm×60cm 18世纪

皇家雕像鼓 尼日利亚 卡拉巴族 木制

30.4cm×47cm×70.6cm 18世纪

人与人:权力与情感

非洲艺术通过雕像、面具等形式,成为人与权力及社会关系的重要象征。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是部落和家庭中的权力象征和情感寄托。

例如,母子雕像是常见的主题,象征着家庭的繁荣与和谐。在此基础之上,非洲艺术在社会等级和权力结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雕像和面具常用于表现酋长、勇士等角色,通过祭祀和仪式强化他们的权威。这类艺术品不仅象征着领袖的身份和地位,还帮助巩固社会等级和部落秩序,使权力得以具象化和强化。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得以情感上与祖先和家族产生共鸣。

母后铜头像 尼日利亚 黄铜

27cm×34cm×100cm 18世纪

埃帕面具 尼日利亚 约鲁巴族 木制

36cm×17cm×78cm 18世纪

国王雕像 尼日利亚 黄铜

36cm×13cm×64cm 19世纪

女性皇宫大巫师 尼日利亚 黄铜

43cm×39cm×122cm 18世纪

人与万物:有灵的世界

非洲艺术不仅展现了自然万物的灵性,还表达了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与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相比,非洲文化认为不仅灵魂独立存在,自然现象、山川、河流等也充满生命力量,彼此交织成一个有灵的世界。

动物雕塑和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了超自然力量和智慧,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精神纽带。打击乐器则通过节奏和韵律与自然共鸣,仿佛自然的声音在人类生活中回响。这些艺术形式都展现了非洲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动物的共存和互动。

狮子像 贝宁 丰族 金属 木制

82cm×28cm×68cm 18世纪

国王豹头盒 尼日利亚 黄铜

21cm×31cm×98cm 18世纪

祭祀铜罐 尼日利亚 黄铜

26cm×26cm×36cm 18世纪

多角顶饰 尼日利亚 伊加甘族 木制

58cm×57cm×81cm 19世纪

美的形式:现代艺术的挪用

克莱夫·贝尔用“有意味的形式”来总结现代艺术,在现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中,非洲艺术常被发掘和挪用。
尤其是20世纪初,在野兽派、立体主义等流派中,非洲雕塑和面具的简洁几何造型与抽象表现手法为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帮助他们突破写实主义的传统。例如,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便借鉴了非洲面具的几何造型。
然而,西方艺术家仅将非洲艺术视为“原始”象征或异国情调的形式符号,削弱了其文化内涵。尽管如此,非洲艺术在形式与精神性上的表现,为西方艺术带来了持久的启发。它不仅激发了现代主义在抽象性和象征性上的探索,还促进了艺术家对超现实和精神领域的表现。

古诺面具 科特迪瓦 木制

20cm×15cm×51cm 20世纪早期

鲍勒面具 科特迪瓦 鲍勒族 木制

25cm×22cm×55cm 19世纪

瘦高人像 科特迪瓦 塞努福族 木制

16cm×16cm×155cm 18世纪

几内亚湾非洲国际艺术博物馆馆长谢燕申谈道:“这次展览的展品主要来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也正是毕加索、马蒂斯所喜欢的热带非洲艺术。非洲人民的艺术创作没有条框束缚,他们常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把最原始、最真挚的情感凝结在艺术作品中,这值得我们学习。此外,非洲艺术展的受众群体十分广泛,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教授、学生,又或是工友、农民,都很感兴趣。”


“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展览现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在展览现场谈及:“非洲艺术的精粹在于它非常生动、夸张的造型变化,而这种夸张并非没有道理,而是非洲人民本身的追求和信仰,例如他们对生殖崇拜,就有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此外,我们从展览中还可以看到非洲的艺术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我愿意把它理解为是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规范,规范的内核很可能是观念、信仰、神或者宗教,这是我对非洲艺术的认识。”



“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展览现场

因非洲宽广的地域和丰富的文化背景,诞生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不仅仅是广为人知的埃及艺术,中非和西非的木雕和铜器,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作为现代观者,可以通过欣赏非洲艺术,理解这些艺术作品在宗教仪式和部落结构中的意义与功能,进而领会非洲艺术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展览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号展厅展出至2024年12月15日。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核心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RCCSE核心 |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

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 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

广 告 部 010-65003278


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9号万科时代中心

F座B206

邮编 | 100020




一审:陈娟娟  

二审:刘   倩  

三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美术杂志社
1950年创刊,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AMI核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