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年:艺术的情义

文摘   2024-11-11 19:01   北京  


编者按:2024年时值版画家赵延年先生(1924-2014)一百周年诞辰,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美术馆共同主办的“木刻青年:一个世纪中的赵延年”展览在浙江美术馆举办,展览展出木刻作品共230件/组,包括赵延年作品165件。

赵延年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的黑白木刻将中国写意精神与现代版画语言紧密结合,承载着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深刻表达了中国各阶层的内在精神与情绪。

“木刻青年:一个世纪中的赵延年”展览现场

艺术的情义

赵延年先生从艺70年时,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去看他,问:“赵先生干了一辈子木刻,您图什么?”先生答:“为了每一刀下去,都能够做到有情有义。”

先生让人铭记于心始终难以忘怀的,不仅是那些已为印记般存在的“画”,更是画面背后那个浩瀚又具体的生命史。本质而言,那些鲜活的恩怨与寂寞、奈何与悲悯、超脱与羁绊,都与你我有关。

赵延年《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黑白木刻 1961

赵延年《野草》插图 套色木刻 1978

相较其他艺术品类,版画在中国有着极为特殊的时代属性,这其中又以创作型木刻版画尤为特别。特殊的时代、特定的使命、特产的作品,以及特别的群体,一批“青年”将最大热情投入,在缝合历史缝隙的过程中同步成就自己,个体命运宿命般与国运大潮同步翻涌,造就了一批无法复制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人物。

所以,“情”“义”二字不仅是看懂“赵延年”的法门,更是后继者突破时空限制,抵达真相的利器。尤其是“急功近利”和“茫然无措”的当下,这份“情义”没有过时且永不过时。因为这类“长期思维”人生观不仅能在特殊时期护住我们,更能驱动我们朝着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前进。

赵延年《阿Q正传》插图 黑白木刻 1980

赵延年《狂人日记》插图 黑白木刻 1985

黑白木刻

从艺术类型看,版画是大项,技艺繁复,品类繁多,其中的木刻可算表现力尤为直接的一类,不仅视觉魅力独到,更因和社会变迁关联紧密而具备独特的中国力量,某些特殊阶段,甚至能化身利器,有效介入重大事件中。

正因为任何选择都是基于当下的优解,所以先生对木刻的专宠值得深思。“我爱木刻艺术,我最爱木刻艺术。”这份偏爱,很好地说明了先生对“情义”二字的珍视,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花,只有对民族和家国的大爱,才能支撑个体矢志不渝的终生努力。

1939年,上海美专时期合影,左3为赵延年

1962年,赵延年在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

“我是1939年开始学刻木刻。”那年,先生偶然看到一本杂志,上面刊有反映抗日现实生活的木刻作品,他觉得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有生命力,便一头扎入了这个小世界,“从我第一次刻木刻开始,我对用钢刀刻木就产生了一种特殊地感情。时间愈长,这种感情愈深。因为,我感到它有任何其他绘画工具所无法获取的奇妙的艺术效果。只有用刀才更能表达出我的情趣。”

这是先生性格中果敢执拗的一面。手起刀落,平刀雄放,因对纯粹力量的推崇而更喜黑白对比的直接,用最简洁的元素直击人心,能一刀说清楚的,绝不浪费第二刀。构图擅用强烈对比和突破常规的图示再添第二把火,加上首创的“透印法”,再经岁月洗礼,对刀性的体认和驾驭逐步如火纯青,刀痕挥洒更显纯粹,黑白运筹更为开阔,生机流转,逐步沉淀出近百年来艺术界少见的霸悍之气。

1978年,赵延年创作工作照

1983年,赵延年与李桦先生在黄山

这份动人心魄的视觉记忆下,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平民视角,是捏刀向木的“真感受、真感情”,是“放刀直干”的沉着与快意。个体的珍贵和时代的局限,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现实世界的丰富与复杂。先生始终站在大众一边,以普通人的心去感受、观察和创作,因此作品才能真切表达人民的心声,受到人民的欢迎。

先生认为人的艺术思想绝不会凭空而来,“艺术观实质上也就是世界观在艺术里的体现。我们难道可以设想,没有人文主义的兴起,会有文艺复兴?没有文艺复兴,会产生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等美术大师?…而我国的新兴木刻也只能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革命形势蓬勃发展、革命斗争尖锐的时期。不然鲁迅先生又何尝会想得到要提倡一个崭新的画种来为革命服务呢?”

2006年,赵延年在北京

2009年的赵延年先生

2011年,赵延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新木刻讲习班

(应金飞摄)

知行合一,方能互相成就。纵观一生,先生陆续创作了《抢米》《弃婴》《放大镜下的法西斯》等作品,20岁时创作的《负木者》入选“抗战八年木刻展”,被称为“木刻界最年轻的奇才”。新中国成立后,先在《华东画报》社任艺术编辑,1952年调入新成立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创作组副组长。次年华东美术家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理事,后调任协会专职画家。1957年被调入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不仅培养了一批新生的版画人才,还与张漾兮、张怀江、赵宗藻合称为浙江版画界的“二张二赵”,共同引领了浙江现代版画艺术的基本风貌,影响深远。

中国美术学院书记金一斌评价,先生最具标志性的艺术创作是在浙江、在中国美院酝酿并创作成功的,这里也因此成为中国版画创作和教学的重镇,“对于国美的学术家族谱系来说,先生是学校真真切切的 ‘大先生’”。

无论创作,亦或为师,再或为人,先生均做到了“无愧”。

赵延年《负木者》黑白木刻 1944

鲁迅与阿Q

当代人“看见”鲁迅,可能很多都是通过赵先生创作的肖像画。这一形象在多数国人心中得到了“这就是鲁迅”的认同,因此评论家李允经视其为“钻研鲁迅作品最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也最为突出的一家”。

但这份视觉印记的锻造,并不是偶然结果。艺术家只有关乎情义,作品才能有情有义。对此,先生非常清醒:“从一个画家来说,他爱怎么画、画什么,是他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这当然是可以的。但若成为一种思潮,那就值得商榷了。”

那,他所处时代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我们民族的魂魄,社会的脊梁,顶天立地;无数英雄的壮烈业绩,浩气长存;各式各样被迫害、受侮辱、遭奴役的人们,苦难深重,这一切,都使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颤;我看到人怎样战胜自我,也看到人造的神怎样从祭坛上消失。茫茫人海,都在社会的熔炉中熬炼,有的上升,有的沉沦。所有这些,都激起我的创作冲动。”

赵延年先生抓住了鲁迅作品的复杂与深邃,虽然没有见过鲁迅,却抵达了鲁迅的内心。恢复教学工作后,他几乎为鲁迅所有的小说都作了插图,共计150余幅。特别是《阿Q正传》,从1972年开始酝酿到1978年启动,历时2年时间完成了58幅插图木刻,后再经调整,终成60图,本身成为完整独立的作品。

赵延年《阿Q正传》系列 黑白木刻

24cm×17cm(每件) 1978-1980

强烈的知识分子使命感让先生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这条路,与中国国情紧密关联,自发带有浓郁的“中国味”,凝重且璀璨,如同一把方刀,黑白快意,于人世琐碎中体味百感交集,更刀刀有质,于常情常理中别开生面。那些仿佛是一气呵成的刀痕中始终饱含着充沛的力量和遒劲的生命气息,既是观照现实的有效手段,也显现出现代与乡土间的内在张力。新型知识分子的激进气质融汇着中国传统文化品性,在具体时代情境中不断调适、转型与反思。

方刀塑形,雄强博大。木刻人心,凌然正气。先生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虽仍参酌西方的版画技艺,但根本上是走中国的路。他在刀木中融入了中国独有的写意韵味,所以下刀时不是一昧强悍,而是增加了温良与柔情,它们藏在过渡的灰色空间里,匿于眼角的皱纹或嘴边的微表情中,在黑白世界的干脆与爽利中奇妙地获得了某种平衡。所谓谦谦如玉,铮铮若铁,先生立世一尘不染,对人一片冰心,迎难而上的勇气和直面问题不回避的态度,不苟且,不油滑,不世故。艺术学徒的热诚与现代社会的魂魄合二为一,是一把在二十世纪颤抖的历史长空上横亘着的造像之刀,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风华无尽,浩然又快哉。

赵延年《狂人日记》系列 26cm×17cm(每件) 1985

关于作品的最后归属,先生想的是“捐掉”。

2006年、2010年、2012年,先生先后完成了向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湖州市博物馆的作品整体捐赠,其中又以浙江美术馆的内容最为丰富。向浙江美术馆捐献的作品及相关文献共1037件:作品部分含版画、漫画、速写、创作手稿、木刻原版等原件855件;相关文献部分则收有早年作品资料、艺术评论、出版物、照片、影音资料等182件;构成当时浙美所接收到的数量最大的一宗捐赠。

2024年,是先生(1924-2014)一百周年诞辰。重要时间节点的再忆与刷新会不断生产新内容,又持续与旧时光相辉映。是年11月,“木刻青年——一个世纪中的赵延年”纪念特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叠加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建系七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华诞的双重喜运,以“木刻青年”为名,打开了艺术生命与国族叙事水乳交融并历久弥新的新篇章。 

文|邹萍

图片资料由浙江美术馆提供

赵延年《华苓像》木刻写生 1980年 艺术家自存

赵延年《沧桑》 木刻写生 20cm×14.5cm 1981

赵延年《陈奶奶》 木刻写生  26cm×18cm 1982

赵延年《海》 黑白木刻  37.5cm×57cm 1982

赵延年《地火》黑白木刻  39.2×59.3cm 1996

赵延年《孺子牛》黑白木刻 59cm×57cm 1986

赵延年《我的太阳》黑白木刻 42cm×53cm 2006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核心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RCCSE核心 |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

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 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

广 告 部 010-65003278


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9号万科时代中心

F座B206

邮编 | 100020




一审:陈娟娟  

二审:刘   倩  

三审:张   瞳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美术杂志社
1950年创刊,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AMI核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