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谢意|现实性表达的语汇与图式——“北回归线”油画群体的探索实践
文摘
文化
2024-10-30 19:01
北京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美术》杂志社微店订阅
现实性表达的语汇与图式
——“北回归线”油画群体的探索实践
摘 要:现实主义艺术如何适应当前社会文化需求?“北回归线”油画群体以独特的在地化语汇和鲜明的艺术图式,强调真实生活与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一种“陌生感”的审美视角。他们的作品为中国油画本土化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北回归线”群体自2019年在广西成立,立足于地域特色,结合当代视角,探索现实主义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新特点和表现方式,其探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北回归线”油画群体的创作活动在美术界备受瞩目。广西,作为中国最具亚热带特色的地区之一,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在这片热土上,广西美术家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审美风格,被学术界称为 “广西现象”。2019年,广西“北回归线”油画群体成立,它是由广西艺术家谢森、谢麟引领,以青年油画家为核心的学术群体。多年来,他们立足红土地,致力于对广西亚热带自然环境和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作。艺术家以本土地域和文化背景为创作源泉,以长期深入生活的创作追求和创作观念、以自己真切的情感体验为创作取向,以新的视角和现实主义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对时代的认知和体悟,这在当下油画创作中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当代油画的生力军”。2020年12月12日,“北回归线油画群体作品展2020”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展出,是“北回归线”油画群体第一次在学术界的集中展示。两年之后,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油画创作面临的问题——现实主义在当代语境及审美观念下的呈现方式”,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协民族美术艺委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学术支持,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北回归线油画群体作品展2022”于2022年11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启幕。此次展览共展出“北回归线”油画群体画家谢森、谢麟、吕峰、柳风、吴以彩、潘新权、蒋文洁、苏雪薇、韩克伟、刘瑞森、梁群峰、韦明思、覃泽佳、罗连、陈瑶、韦骍16位画家创作的48幅作品。这是“北回归线”油画群体介入当代中国油画创作的进程与思考。如果说“北回归线油画群体作品展2020”是以当代的视角回望地域,那么“北回归线油画群体作品展2022”则是对现实主义油画当代意义的研判。吕峰《在热辣的阳光下生活NO.7》
布上油画 160cm×180cm 2021年
柳风《钢铁战士北部湾NO.13》
布上油画 150cm×150cm 2022年
广西“北回归线”油画群体2020年和2022年两次进京展示创作、研究成果,并鲜明地提出其学术主张,这在近年来的中国油画界并不多见,特别是对当代中国油画创作面临新时期如何确定自身文化和审美价值,寻找现实主义在当下文化语境下新的突破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北回归线”油画群体既立足传统又展望当代,既传承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又探索当下的表达语汇,把自己的创作与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紧密关联。谢森、谢麟等艺术家之所以提出表现现实主义的艺术理念,是从广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深刻感悟,展现了非理性的艺术价值。正是北回归线的天然地理特征,孕育了该地区独特的多民族共生的人文环境。在经济和文化相对封闭的亚热带地区,民俗文化始终遗存着有关生命本原最基本、最原始的认知。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这些“原生态”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侵蚀。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呈现的鲜明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对这些生命本原的民俗意识的充分表现。他们对阳光色系的发掘,更深刻地体现在其光色中蕴藏的民俗生命意识。“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在光色的表达上获得了印象派绘画语言的滋养,并在印象派的经典作品里得到光色运用的启示。然而,他们并不满足于此,面对北回归线地区的大海、阳光、山川以及充满民族特色的现实生活,他们不断拓展创作的边界,突破传统经典的束缚,对这些北回归线特有的地理和光影特征进行了强化与简化。具体而言,“强化”意味着他们提升了这些阳光色的饱和度,并去除了大面积的间色过渡。正是这种对中间过渡色的不断削减,形成了他们普遍采用的形象“简化”手法。换言之,他们倾向于使用几个大的色块来增强阳光色彩的互补性和对比性,使画面显得更加明快,富有抽象的趣味。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阳光色谱的探索并不仅限于对油画光色语言的挖掘,只有当这种光色融合了艺术家的浪漫特质与民俗文化的神秘感时,才能真正赋予其光色以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力量,这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突破。潘新权《西大公共课楼前的自行车》
布上油画 160cm×180cm 2012年
韩克伟《前沿2》
布上油画 170cm×190cm 2021年
刘瑞森《人间烟火系列之鱼摊》
布上丙烯 190cm×190cm 2022年
“他们把红土文化对于生命的崇拜都通过表现性语言而获得某种复活。这些画作虽也具有焦点透视的空间再现,却并不完全以再现写实为其画面的审美呈现,而往往体现为时空错置的效果与心理真实揭示”。美术评论家尚辉指出了该群体的创作在色彩性、地域性上的突出特点,“他们提出油画中的‘北回归线’概念,探索北回归线在广西形成的独特艺术人文风貌。他们抓住了直射阳光、绿色植被、民族风情和现代城市生活等这些具有地标性的人文景观,并以表现现实主义作为这个群体的艺术表现方法,使这个群体的80后、90后画家逐步形成了各具个性又相对统一的艺术风貌”。他们对地域色彩的深入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国油画在色彩表现方面的力度,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
油画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中国画家在创作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本土化问题,首要挑战便是确立自己独特的文化立场。北回归线区域地理位置接近赤道,享有充足的阳光和较长的日照时间,这是该地区气候特征之一。在这些地方,太阳的直射时间较长,几乎每天都有充足的阳光,特别是在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导致白昼时间进一步延长。因此,艺术家对光影效果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和表达。他们倾向于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描绘阳光下的色彩变化和光影交织的景象,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氛围。在绘画艺术中,光的呈现不仅彰显了艺术家对光影的深刻洞察和精湛技艺,而且超越了对物体表面明暗、色彩和形态的简单描绘,深入探索了光线对心理层面的影响。光线不止是物理现象,还承载着影响人心理的力量。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人们会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和感受。艺术家通过捕捉光线的明暗、色彩和氛围等元素,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光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象征着希望、阳光和生命等。艺术家通过巧妙运用光线,传递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赋予作品更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苏雪薇《甘蔗丰收的圩日》
布上油画 180cm×200cm 2022年
梁群峰《新农村之养鱼场》
布上丙烯 190cm×180cm 2022年
罗连《静物—绿植1》
布上油画 100cm×75cm 2022年
覃泽佳《淘书记忆·夏系列六》
布上油画 160cm×180cm 2020年
光与色的运用是绘画艺术中传达主观情感的关键技巧之一。艺术家们能够借助对光影的巧妙处理,创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感效果。“北回归线”油画群体对南方地区的描绘并不仅仅满足于对外在光与色彩的直观再现,而是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切身感受和深思熟虑。例如,在谢森的《红土·甘蔗》、谢麟的《圣地·白裤瑶歌圩》、吕峰的《在热辣的阳光下生活NO.7》、刘瑞森的《人间烟火系列之鱼摊》以及韦骍的《仲夏夜·之三》等作品中,光与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呈现,更是对地域文化特质和群体创作理念的共同理解与表达。美术评论家郑工指出,“北回归线”油画群体的作品,在视觉上的不同意义在于,一是对“光”的另类阐释,二是对“色”的另类阐释,他讲道,“我没有在‘北回归线’的生活经验,难有深切的体会。可具有文化包容性又强调自身存在意义的概念,对既成的相关性概念会有脱离或清空的倾向,即我说的不是那么一回事。我的‘光’不是你认为的那种‘光’,色亦如此。我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油画不过是媒介而已。在材料与技法的关系问题上,保留或吸收来自不同文化系统的知识,在光色理论上,亦采取似是而非的态度,不做定性处理,一切自我主张”。“北回归线”上的油画家可贵在于,他们有着文化自觉精神,并努力实现自由的表达,能不断突破各种叙事框架,以自我的光去照亮眼前的路。从强调现实主义和文化集体创作表达的视角来看,以广西知名画家为引导,以青年油画家为核心的“北回归线”油画群体扎根红土地,以本土的地理和文化作为创作的灵感之源,并以个人真挚的情感体验作为艺术创作的导向。这种对绘画现实性的重视以及对画面多重表达的探索,在当前美术创作背景下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蒋文洁《生命·远处》布上油画
145cm×170cm 2010年
韦骍《仲夏夜·之三》布上丙烯
110cm×150cm 2022年
陈瑶《林源其境七》布上油画
180cm×420cm 2022年
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导致现实主义审美属性发生显著差异。传统现实主义油画的功能已无法满足新的审美需求,这些需求受到教育背景和时代特征的影响,导致大众审美多样化。现代观众期待现实主义油画以新的内涵和形式展现艺术魅力。年轻艺术家的知识结构和世界观影响了他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他们更注重情感体验和当代表达语言,强调“表现”和“表达”而非传统的“再现”和“叙事”,为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带来新的生命力。在潘新权的《天桥下的自行车》、蒋文洁的《家园建设十》、柳风的《钢铁战士NO.7》、苏雪薇的《丰收归来NO.2》、韩克伟的《前沿》、梁群峰的《音情悠悠》、覃泽佳的《淘书记忆·夏系列六》、韦明思的《行歌坐月》等作品中,都显现出画家们对现实生活观察的独到视角和表现语言的“陌生感”,正是这种手法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绘画体验,为现实主义油画注入了新的审美维度和生命力。同时,地域文化的特色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他们将“表现现实主义”视为对当代现实主义油画的解读和界定。艺术家们从个人的视角审视当下,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基因,结合我们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验,运用相应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对他们而言,“表现现实”既是艺术创作的目标也是追求。这里的“表现”指的是他们对现实感受的主观表达,“现实”则是他们对生活理解后的真实再现。在“表现现实主义”中,对现实生活的主观表现被强化,创作者的个人体验得到了突出。传统现实主义的客观叙述方式转变为当代艺术中对“现实”主观感受的精神景象描绘。这种审美观念所形成的“意象”图式,是“表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由于每个艺术家的个体感受不同,其艺术语言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源于对不同现实生活体验的自然流露,因此显得新颖、生动、感人,并且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同时展现出艺术面貌的多样性。韦明思《花桥邂逅》
布上油画 250cm×175cm 2022年
吴以彩《海的那边》
布上油画 180cm×120cm 2022年
“北回归线”油画群体的主要领衔艺术家、广西美协原主席谢麟表达了该群体的核心创作诉求——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文化语境的变化。自21世纪初,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促使人们对中华文化进行了新的审视,从而催生了文化自信的意识。这种意识激发了以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结合现代观念的社会和人生体验。文化结构的多元化、多维度、多方向性以及碎片化,已经取代了过去单一的价值认知,展现出时代多彩的特征。同时,这种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叙事性表达,而是产生了对新的现实主义油画审美呈现的需求。这正是现实主义油画语汇在当代文化特征中的体现。近年来,“北回归线”油画群体的艺术实践在多个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影响力。在“北回归线油画群体作品展2020”和“北回归线油画群体作品展2022”中,展出的作品涵盖了乡土、都市、工业、风景、疫情等当代生活和自然景观主题,呈现出与传统现实主义油画截然不同的图式和表达方式。该群体以一种新颖的表达手法,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使他们得以领略到现实主义的另一种叙述方式和艺术魅力。“北回归线”油画群体的创作探索,不仅深入参与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进程,而且为这一领域的多元繁荣做出了显著且意义深远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和成果,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提供了具有深远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范例。(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施 晓 琴(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靳 浩(个案研究)
artmsy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
artmsyj@163.com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核心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RCCSE核心 |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
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 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
广 告 部 010-65003278
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9号万科时代中心
F座B206
邮编 | 1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