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律服务市场正在经历什么?

体娱   社会   2024-03-15 18:00   浙江  

春节过后,香港法律服务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近期圈内周知的有Kirkland & Ellis中华区裁员,以及DeaconsDLA Piper等多家律所在港办公室缩减办公面积。除此之外,私下里还听说了多家在港外资律所近期也搞了裁员,只是没被正式曝出来。如果算上春节前发生的一些情况,类似的事情就更多了,例如,1月份四大之一的安永关闭香港法律分支,以及去年12月美资律所Winston & Strawn宣布关闭香港办公室,诸如此类

就事论事地说,上述情况看起来都不是什么积极信号,而且目前来看,春节后这方面的节奏似乎有加速的征兆。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在于,过去两年间不少法律服务机构其实都在观望,希望能够撑到行情好转,因为从路径依赖的角度看,即便是2008年那回也很快就触底反弹了。但扛了两年后发现这回真不一样,于是冒着声誉受损的风险也要做出选择。有的律所过往效益好,养的律师多,成本高,就只好裁员以自保;有的律所虽然规模也不小,但律师待遇并不对标一线美所,情况还没到最差的地步,就先缩减空余的办公空间,成本上能少点是点;有的律所实在撑不住了,即便在行情好的时候也没啥竞争力和影响力,继续维持下去也是赔本生意,干脆关闭拉倒。

大部分外资律所的香港办公室还是主要从事资本市场等非诉业务,这份繁荣主要得益于前些年中国内地经济的繁荣以及内地企业争相赴港赴美上市的时代红利,但近几年则可谓是冷暖自知了。做基金和投资并购的处境目前也没好到哪里去,美元基金现在可以说是自身难保,跨境投资交易也冷了许多,而人民币基金业务,外资律所很难比中资所更有优势。于是不难预知,就单单这两大块非诉业务的低迷,就足以影响到许多人的饭碗。

那么,是不是说现在的外资所或者非诉律师就完全没有机会了呢?其实也不是,蛋糕确实变小了,但并未完全消失。像去年9月在《法律市场已死?这究竟是不是危言耸听》一文中提到的,变化中往往也伴随着机会,但需要对市场环境和监管态度有着敏锐反应并且积极转型,不能坐以待毙。但问题在于,转型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培训成本,有多少律所能够承受的住,又有多少律师能够具有面对新业务“从头干起”的勇气和激情,则是一个现实又无法逃避的问题。

闲言野语
闲谈法律圈,与你一同见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