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的时候,最看不起的职业是老师。觉得这些人啥用没有,只会跟学生瞎白话。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在政坛、商界闯出一番事业。
上了大学之后,加入了学生会。对装腔作势、趋炎附势的那套把戏很看不惯。那时候,就有同学会说,学生会某某干部把大家带出来办活动,全为了积累政治资本。那时的我只能装作义愤填膺地随声附和,实际上根本未解其中奥妙。
何况当时的经济形势与现在不同,考编考公热还没有掀起惊涛骇浪。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普通公务员的一天是一份报纸一杯茶的生活。这种悠闲的工作被广大年轻人视为事业上的“老实人退路”,等在社会上实在混不下去了,再找个老实单位躺平。
作者本科毕业于一所充满黑料的国内“名校”。用现在的话来说,有黑料总比没流量好。研究生更进一步,去了一所QS排名很靠前的世界级名校,你也不需要管排名是不是花钱买的。
毕业那年的行情是,海龟已经褪去了金灿灿的外壳,最多还保留一丝余温,但还不至于是如今水硕、留子的大帽。仅凭the third degree honor的成绩,也成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offer收割机。
这在当时还算是一项成就,不像现在已经成为了牛马的标签。
本以为自己在商界,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和知识占据一席之地。能够保持傲骨,不曲意逢迎,不随波逐流,咱也可以站着把钱挣了。没想到职场需要的不是低效的专业,而是高产的劳力。财会类产业已经从知识密集型发展到劳动力密集型,强壮的体魄、视死如归的精神,比之所谓的专业技能,是紧迫得多的约束条件。
此时的我,算是彻底打破了所谓“西装革履出入CBD”的童年滤镜,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不是擂鼓台上的公平竞技,而是尸山血海中的生死搏杀。抬头一看,是“才通数人”的上升通道;环顾四周,是私生子之战中堆积如山的人群。只有拼尽全力挣扎,站在所有人的上面,才能呼吸上一口新鲜的空气。
渐渐地,我开始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你想成为什么,而你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的问题。休说站在把钱挣了,就是想躺都躺不平。
有道是:前人田土后人收,而现实却更像是,后人韭菜前人割。也许我所处的年代还未全是时代黑损,大门缓缓关闭的同时,还漏下了一把狗粮。
这不过是因为,后续还有一波又一波疯涨的韭菜。而这类击鼓传花的游戏,也已经越来越玩不转了。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的群体,开启了集体性的自我阉割。
而在音乐停止之前,我已在一次次失败和跌倒中,所有的愤世嫉俗饱经风霜的洗礼,全部的棱角和锋芒遭受挫折的打磨,开始学会留下转圜余地,对人先礼敬三分,对事先躬身入局。
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
想象有一天,自己对孩子说教这些的时候,也会遭到一番白眼吧。就像我曾经对长辈时的那样。
世道轮转,却终究循环往复着屠龙少年成为恶龙的故事,资本与权势对人性的异化和吞噬总让人触目惊心。
不久前,我成为了一位答疑老师,这个我年少时最厌恶的职业。经历了六科归一的试题考试,千奇百怪的试岗问题,当同事和学生们叫我“花落老师”的时候,兀自觉得一丝惊异和别扭。
我自知才疏学浅,所谓“一次过六门,一人教六科”的宣传口号式的成就,在考生时代有着天渊之隔,在成为老师的路上意外达成,总有一种无巧不成书之感。
曾经一起备考的小伙伴说我:“你不应该来考试,应该去当老师。你长得就像老师。”
也不知是否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指引我走向自己原先完全背离的地方。而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中,一定有那段前往偏远地区支教的痕迹。
也许沉浸在学生时代的生活中,才能让我一直回味青春的美好。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人生中历经波折,或许每个人都终将成为自己原来讨厌的模样。但如今的我,在和光同尘中展现出圆滑世故、唯唯诺诺和装傻充愣的同时,还有笔下的文字,隐隐之间还透出些少年意气吧。
90后的你们,还会给曾经的自己留下一个隐秘的角落吗?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