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聂伯河战役:苏联红军伤亡155万,德军伤亡近120万

文摘   2025-01-18 21:00   福建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场发生在乌克兰境内的战役不能不提。经此一战,苏联不仅完全收复了德军控制的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还解放了其最重要的经济地区——基辅,更是为收复白俄罗斯、右岸乌克兰,以及最终将德军逐出苏联的军事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场战役就是二战中规模最大,苏德双方损失最为惨烈的第聂伯河战役。


在这场交战双方总兵力达到400万人的超级战役中,在全长1,400公里的超长战线里,共有近155万苏联红军伤亡,而德国国防军也有近120万的伤亡,是当之无愧的二战绞肉机。

而苏联为了表彰在第聂伯河战役中前仆后继的红军战士,共授予了2,438人“苏联英雄”的称号,占整个苏德战争总数的21%。从数量上来说,这次战役造就的“苏联英雄”是空前绝后的。

担任此战苏联红军的最高指挥官朱可夫,曾在回忆录中悲怆地写道:

强渡第聂伯河的部队显示出了最为勇猛、顽强和坚强不屈的作风。他们在抵达河边时,没有等待部队利用重型设备架桥,而是用他们能找到的任何工具和各种方法强渡第聂伯河,其中包括木筏、临时渡船、渔舟和摩托艇。为了争夺对桥头堡的控制权,战士们甚至没有时间加固阵地,就立即与不惜一切代价反扑的德军展开了混战。


从朱可夫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苏联在第聂伯河战役中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是战争之初的准备略显仓促,苏军在面对对岸重型防御设施的密集炮火的威胁下,连设桥的时间都没有。那么,苏联为什么要打这一场“临阵磨枪”的硬仗呢?

01 进攻的黄金时机就在眼前

首先,经过此前的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对苏联的攻势出现了明显的疲软,苏德在东欧大地上的对峙态势逐渐明朗起来。当然,这也意味着苏联的反击窗口出现。

于是,苏德双方争夺的焦点,来到如今的乌克兰。

乌克兰境内有一条大河,这条河将其国土分为东西两岸。而越过这条河,东岸的乌克兰就暴露在一览无遗的草原地带。广阔的平原,是战争中防御方绝对不愿产生交战的地区。

因此,希特勒要求德军依托这条乌克兰的母亲河建造一系列防御工事,并下令德军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阵地,这条被德国人称为“东方长城”的防线,就是沿第聂伯河两岸展开的。


另外,因为乌克兰富饶的经济区集中在第聂伯河右岸,且右岸地势要高于左岸,德军也在右岸实行重兵把守。

当时德军总共部署了 93 个师、2 个摩托化旅、3 个虎式坦克重型装甲营和几个反坦克营,以及大量的炮兵、建筑、工程等单位。

这些兵力占到东线德军总兵力的40% ,此外还有近72%的装甲师也驻扎于此。

面对德军日益完善的防御战线,苏军的进攻日程就迫在眉睫。

1943年,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决心在乌克兰对德军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以继续收复被占领的领土,从而为苏军提供宝贵的战略资源。那么,人口密集、煤矿资源丰富的乌克兰右岸工业区,就成为了首选。


当时摆在苏军面前的进攻计划有两种。

一,寻找一至两处德军防线上的弱点(甚至可以避开第聂伯河),进行一次突破并包围德国守军,从而让防线形同虚设(类似于1940年德军坦克突破马奇诺防线)。

然而这一计划有一个缺陷,就是会给德军更多的时间来储备物资,还会让苏军陷入被机械化部队侧翼包抄的危险。

第二则是立即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将第聂伯河变为一个宽阔的战场,让德方守军无暇休整,但这会导致苏军更大的人员伤亡。

经过权衡利弊,苏军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在1943年8月26日,265万苏联红军,与51,000门火炮、2,400辆坦克和2,850架飞机开向了第聂伯河。

02 被血染红的降落伞

尽管苏军在军队数量上,以及前期的作战地形上有巨大优势,然而战争的第一阶段,他们还是受到了德军强有力的反击。

德国国防军广泛利用后卫部队,并在每座城市、每个山头上都设置了小股军队,有效地减缓了苏军的进攻。


对于苏军来说,在波尔塔瓦的战役特别痛苦。

这个城市不仅有重兵把守,且驻军准备充分。经过数天的战斗苏军的进攻仍然没有起色,于是指挥官科涅夫元帅决定绕过城市,冲向第聂伯河。

在攻势发起三周后,希特勒才下令南方集团军群撤退到第聂伯河防线附近。

1943年9月底,苏军到达第聂伯河下游,然而,这场战役最艰难的部分还在后面。

在乌克兰这座巨型绞肉机面前,苏联空降军首当其冲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当时,苏联方面认为战争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决不能拖拉,下令苏军乘胜追击德军,防止德军有时间进行焦土政策或组织反击。

9月21日,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的第1、第3和第5近卫空降旅接到紧急命令实行空降行动,以在德军防线稳固下来前建立起具战略意义的桥头堡。


从当晚开始到22日上午,德军闻声而动,将第3坦克集团军开到第聂伯河沿岸。

紧接着,苏军步兵部队通过游泳和临时筏渡河,虽然在23日建立了一些规模很小且非常脆弱的桥头堡,但是德军只派出一些士官学院的学生,加上当时物资已经捉襟见肘的第19装甲师侦察营,就阻止了苏军的重型武器渡河和桥头堡的扩大计划。

配合德军猛烈的空中火力,第聂伯河之易守难攻的程度达到空前。为了保障桥头堡的作用,苏联准备了一场空降行动。

然而事与愿违,这场行动从现在来看完全是一场灾难。

首先,空降部队接到的命令非常仓促,且组织信息混乱。

这导致空降行动从23日延期到24日。等命令送到连指挥官手中,留给空降兵备战到登机的时间只有15分钟了。除了基本的武器,他们仅置备了铁锹、反坦克地雷以及御寒的大衣,就匆匆出发。

其次,由于天气问题,许多飞机无法按时抵达机场,运输能力远远不如预期。

此外,为了追求速度或避免物资损失,指挥官禁止飞机按最高负载量承重。因此许多无线电和物资被扔了下来,甚至连飞机的燃油都被严格限制。

最后,局面成了这样:苏联只能用有限的飞机数量一波一波地小规模运输空降兵,而不是联成一线并进。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这波“空降部队”中,有一半的士兵都没有实际跳伞经验,他们只是接受了高塔训练,被简单地告知投放区、集结区和目标区后,就进入了战场。

如此仓促的空降行动,在准备充分的德军面前不堪一击。

当时德军还提前掌握了苏军的空降情报,他们有条不紊地将一个个白色降落伞作为自己的指示灯,如猎人般捕杀着脚步混乱的苏联伞兵,苏联的空投物资也都被他们轻易地收集或者当场销毁了。

经过13多天的艰难战斗,损失惨重的空降部队终被解散。

据德军的数据,他们在头24小时内,就俘获并杀死了901名苏联伞兵,大约共有1,500到2,000名苏联伞兵被投放在第聂伯河战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战死沙场。

03 除非第聂伯河水倒流

在空降行动后,苏军并没有放弃强渡第聂伯河的计划。

但要渡过第聂伯河,就意味着更多更惨烈的牺牲。

第聂伯河是欧洲的第3大河,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在其主战区——下游,河面度约有3公里,而在几个有堤坝的地方,河面会变得更宽。此外,其右岸的高度及深度都比左岸要大得多,这令苏联下一步的进攻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形势。

更何况,河对岸已被德国国防军变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防御和要塞系统。

在希特勒心里,第聂伯河是德军的一根救命稻草。法西斯将军们认为,这道强大的天然江河障碍和在河上构筑的工事,能阻止所有人强渡第聂伯河的念头。


“第聂伯河是一道700—900米宽的巨大江河障碍,右岸是连绵不断的永备发射点,攻不破的天然堡垒。除非第聂伯河水倒流,否则俄国人是克服不了它的。”

希特勒在丢失哈尔科夫后如是说道。

因此,德军对第聂伯河的作战地区施行了焦土政策,摧毁了所有船只和可用于造船的材料,没有渡河工具,进攻中最重要的重型装备,就无法被发挥应有的威力,苏军的桥头堡也就无法立足。

无奈之下,苏联只能启用最为惨烈的人海战术。

苏联红军们顶着枪林弹雨,在猛烈的德军炮火中无畏冲锋。他们拿起身边一切可以浮起来的东西过河,甚至是自己的血肉之躯。

前文提到,第1个在第聂伯河右岸的桥头堡,是在1943年9月22日建立在战线北部、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的河流合流处的小型桥头堡。

随后,苏联士兵源源不断地冲向第聂伯河,于9月24日在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附近建立了另外一座桥头堡。接下来,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


德军的反应也很快,他们几乎对每一个桥头堡都实施了猛烈反击,希望在重型装备可以运过河前把他们消灭。

然而到9月底,23个桥头堡已经屹立在第聂伯河右岸,战壕也赫然呈现在岸上。

科涅夫元帅在他的回忆录提到,苏军一直承受着德国装甲部队和密集的空袭,轰炸机几乎攻击了所有的苏联桥头堡和过河的增援部队,损失惨重。据资料显示,到10月左右,大部分苏军师团都只剩下了名义上25%至50%的兵力。

元帅曾向司令部抱怨部队缺乏苏联空军支持。在他的建议下,苏军迅速成立了空中巡逻队以防止轰炸机接近桥头堡,并向前线提供了更多火炮,以对付来自对岸的坦克。

当苏联航空兵变得更有组织有规划,以及数以百计“喀秋莎”到达战场后,战局开始扭转。

到10月中旬,集结在第聂伯河下游的苏联部队已强大至足够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并有十足的把握攻占战线南部的第聂伯河右岸。


于是,苏军马不停蹄地在克列缅丘格—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战线上发动了进攻。与此同时,德军在天险第聂伯河失守后,逐渐溃不成军,向第聂伯河下游和基辅撤退。

在渡河攻势结束时,苏联军队已经控制了有300公里宽、80公里纵深的桥头堡,切断了德军与南部克里米亚的联系。德军已经没有任何希望能从第聂伯河左岸,来阻止苏军的前进了。

拿下第聂伯河后,勃列日涅夫将军和他的两个部下指挥了收复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战役。

04 来自法西斯将军们的叹息

至此,希特勒不得不承认,第聂伯河沿岸阵地的崩溃,将使德国失去乌克兰的粮食、克里沃罗热的铁矿、扎波罗热和尼科波尔的锰和有色金属。

对于德国人及轴心国来说,丢掉第聂伯河,丢掉乌克兰,也就丢掉了东线战场。

虽然苏军在这场战役损失惨重,但德国的军事力量则受到程度更深的重创。德军有超过 20 个师要么被摧毁、解散,要么需要进行重大重建,而另外 60 个师被缩减至其编制兵力的 50%。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坦克、突击炮、火炮和卡车丢失。


根据德军自身的说法,这是自斯大林格勒战役以来国防军最大的失败。

而在第聂伯河战役进行的同时,1943年9月至10月进行的“铁路战争”行动严重打击了德军的后勤供应,迫使德军的进攻与防御都变得迟缓不堪。

第聂伯河战役胜利的意义不仅仅彰显了苏联红军的作战实力,战争进行至此,意味着反法西斯力量已经逐渐掌握了二战的主动权。而对于苏联及其盟友来说,更为社会主义阵营争取了更为强大的国际发言权。

在1943年11月28日和12月1日,温斯顿·丘吉尔、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和斯大林进行了德黑兰会议。由于第聂伯河战役以及在1943年进行的其他重大攻势,让苏联和盟友们得以在谈判上取得领导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苏联伤亡数字这一问题上,至今史学界在存在诸多争议。历史学家尼古拉·施多夫在他的《俄罗斯战斗》中认为,苏联在第聂伯河战役中总伤亡数字共超过1,500,000人。

而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埃里克森,在他的《巴巴罗萨:轴心国和同盟国》中则提出,从1943年9月26日到12月20日苏联共有173,201人阵亡。另外,关于德军的损失数字更加难以精确评估。如今各种战争史研究中所沿用的伤亡数字,均无统一的法。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第聂伯河战役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之一,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值得人们深思。

老祖宗
好家庭,敬祖承德;好家风,润泽后世。 家风,不仅关系到子女的成长,也关系到家族的兴衰。 家风好,万事如意,人丁兴旺;家风差,子孙不肖,危害无穷。 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家风,虽然至今已过千年,但如今依旧适用,家中长辈必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