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村民挖出多个汽油桶,里面装满军人尸骸,平均年龄只有20岁

文摘   2025-01-18 21:00   福建  

树林葱郁,群山环绕中的云南边境有个偏远的山村,乌木村。自然的恩赐让村民不仅四季皆可播种以耕种为业之外,在闲暇之余村民还可以进山采药补贴家用,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不过这次村民们就因为上山采药遇到了麻烦。

在这天,连绵的雨水造成收获远超预期,想着多采些蘑菇药物的村民结伴往树林深处走去。也许是巧合吧,这次他们要走得相比往常采药的地方更深入一点,而雨水的冲刷也把地表的泥土冲掉了一层。于是来到以前并没有去过的山坡的一行人,发现从地下挖出的除了采药还有锈迹斑斑的铁桶。

挖到铁桶的当当声很快吸引着村民们围拢过来,虽然因为锈迹一时打不开铁桶,但这不妨碍以为挖到宝藏众人的兴奋劲,他们立刻集中开掘这片土地,随着村民越挖范围越大,越挖越深,更多的铁桶也暴露在众人的视野中。


一个对铁桶里装的东西很好奇的村民在众人的围观下打开了一个铁桶,而看清里面的东西的众人立刻被吓得倒退了好几步,本以为装的是金银财宝的铁桶里竟然是累累白骨,而现场发现的十几个油桶也都装的是尸骸,收到村民报警的警察很快到达现场进行调察。那么为什么要把遗骸装进铁桶里?他们因为什么失去了生命?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尸骨可以告诉我们。

一,英灵铸就的路上生命线—滇缅公路

白骨不会说话,但是我们可以在上面发现很多线索。虽然这些尸骨已经经过70多年,但是专家仍能从中挖掘出真相,这些人并不是因为凶杀,他们是为了一场战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他们是中国远征军,队友将牺牲的战士放在铁桶里埋葬于此。直到几十年后他们重见天日,才向世人揭露一件罕为人知的往事。

这些战士经历的战争是印缅保卫战,他们要镇守一条战火纷飞的国际通道连接中缅的滇缅公路,这条公路是中国能够长期抗战的生命线。

《滇缅公路24道拐》

时间回溯到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军民虽上下一心与日寇誓死拼杀,但是因为战力悬殊。在抗战初期,中国海军空军的舰艇飞机基本上就已经损失殆尽,丧失制海权和制空权的中国被日军封锁。在中国的出海口被日军占领后,这时候国际社会支援的物资与外界的联系就全系于陆地上的公路了,日本试图更进一步把中国完全围困起来,借此消磨中国军民的抗日决心。

面对这种情况,1937年龙云向民国政府提议修建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以备不测。身为云南主席的龙云当时拿出的计划书中,十分详细地记录了修建方法和修建意义,他建议修建的道路从昆明出发、经由云南西部到达当时由英国实控的缅甸北部、然后再连接印度洋港口的一条铁路和一条公路。龙云的这个计划在日本还未向英国宣战的时候,还是比较安全的。一旦修建完成滇缅国际交通线的打通能够输送大量军需物资,同时还可以吸引日军一部分注意力,分散正面战场的压力。

《蒋介石和龙云》

在经过对相关事务的详细讨论后,对于铁路的修建国民政府认为负担太过沉重而否决掉,国民政府只考虑了滇缅公路的建设,与会高层在商议后也赞同了修建滇缅公路的重要性。同时民国政府因为严峻的国内局势,追加预算200万元,希望龙云在一年内就将公路修建完成。

时间紧迫,滇缅公路的修建由龙云亲自负责,从1937年11月2日,这条公路全长1146.1公里开始,这条道路丛林密布、江河纵横的大山里开始一点点地延伸,从云南昆明开始跨过水流湍急的怒江和澜沧江直到缅甸腊戍结束,1146.1公里除了原来就有的昆明至下关的400公里可以进行维护升级之外,其他道路全部是重新修筑。

滇缅公路的修建进度超过预期,1938年从1月到8月,短短9个月中没有任何机器设备,浩大的工程凭借各族20万民工的重大牺牲和不懈努力让滇缅公路成功实现通车,这是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做到的奇迹。

《修建滇缅公路》

而几个月后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证明了巨大的牺牲是值得的。在1939年不仅海路被封,连接越南的铁路公路也被切断。1940年,苏联也因为《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断绝了给予中国的军备物资和苏联教官。整个抗战期间有50万吨军用物资和27万吨民用物资运进中国,桐油、马鬃等偿还物资的主要出口全靠仅存的滇缅公路。这条道路战略意义极大,自然它也是日本人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尤其是此时世界大战已经全面开始,英法联军在欧洲战场上狼狈逃窜的糟糕表现,让整个世界都意想不到,所有国家都意识到英法这种老牌殖民帝国已经日落西山了。日本人没有错过这次可以浑水摸鱼的机会,在1940年的7月7日,日军威胁英国如果有一车物资是通过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就会攻打英国南亚殖民地。

而英国人在日本威胁下的反应并不让人意外,他们立刻屈服在日军战车下,不知羞耻地宣称“英国的举动是为了远东的和平”。这是何其熟悉的一幕,英国并没有吸收绥靖政策带来的教训,英国在欧洲出卖了盟友的利益后,又跑来亚洲出卖盟友的利益。

《丘吉尔》

英国人甚至没有尝试过把日期拖延一下,于17日准时和日本签署封锁滇缅公路的协议。英国的背信弃义遭到正义国家的强烈谴责,虽然丘吉尔对民国政府的反对熟视无睹,但是同时发表反对声明的还有美国。

珍珠港事件在此时还没有发生,但是日本在当年7月武装进入南越后,想要再进一步选择进攻美国殖民地菲律宾,从而再进一步吞并整个东南亚。此举引起美军的警惕,罗斯福通过法案对日本实行战争制裁,切断日本的原料能源供应,增加对中援助。英国对滇缅公路的议案在这个时间点签署,无疑是在和美国对着干,在美国对丘吉尔重新开放的要求发出后,英国又怂了一次。

封闭三个月的滇缅公路恢复通行,当年就有6万吨物资进入中国,次年又增加到13万吨,因为按照日军参谋部的计划,现在还不能对英国动手。恨得牙痒痒的日军选择通过轰炸机日夜不停地飞到滇缅公路云南路段上空投下炸弹,但是因为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大都地势复杂加上航程限制。在轰炸几个月后毫无成效的日军,无可奈何地停止行动。

《运载军需物资的卡车》

1941年12月9日,在日本对美宣战之后两天,英国也对日宣战。日军立刻集结30万人之众迫不及待地冲向缅甸,誓要一战解决滇缅公路这个心头大患。

二,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中国最著名的援外部队莫过于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这场战争同时也被当成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意义非凡。但是在10年前的1942年同样一群英雄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为了身后的祖国献出生命,而比他们更早的可能就是追溯到一百多年的甲午战争了。

在英国重新开放滇缅公路后,为了预防英国政府背信弃义中英也签订了条约。不过英国签订协议更多的是因为美国的要求,英国看不起民国政府,对于中国的支援部队进入缅甸的申请一直视而不见,协议中原定入缅的远征军被英国阻拦在边境前。

《第一批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

直到1942年中日战场进入战略对峙阶段,急于打破僵局的日军同时对太平洋,东南亚动手。不可一世的英军连同缅甸仆从军一路溃败。英国如同大梦初醒,求援的电报接连不断地发往中国的远征军指挥部,明白救急如救火的远征军部分部队,在2月英军请求救援前就已经进入缅甸,在收到求援后其他停留的总计10万人部队随后也开赴缅甸战场,开始了驱逐日寇和保卫滇缅公路的漫漫长路。

第一次远征从1942年2月底中国远征军入缅开始到8月结束,转战1500余公里的远征军在各个战场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比如在仁安羌解围战使英印第17师7000多人免于灭顶之灾。但是由于英军溃退得太快,远征军来不及重新组织防线,只能尽量掩护残余的英军撤退。实际上英国根本没想保卫缅甸,对他们来说欧洲战场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因为双方已经宣战,恐怕此时英国早就选择牺牲中国保存自己的利益了。

4月29日,缅北战略要地腊戍失守,导致远征军后路被切断。撤离的中国远征军部分掩护英军从茂密的森林中穿行,经过野人山到印度,其余大部分部队从其他缺口绕路回云南边境,严峻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让安全撤退维持建制的部队只剩下4万人。

《远征军和英军的合影》

第一次入缅作战部队损失惨重,原定的保护目标滇缅公路也被占领。缅甸失守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在失去唯一的陆上通道后,盟军的物资都是从驼峰航线送到中国,这条空中航线不仅运载量少,并且因为要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航线极度危险。不过远征军入缅也不是全无收获,中英联军撤退印度后,有能力重新组织防线保护印度。中国驻印军以新22、38师为主,使用美式物资装备,让驻印军的士兵素质,战斗力大为提升。

停留在印度的部队牵制让中日两国军队得以重新以怒江为线相持,粉碎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计划。

远征军开始等待机会准备反攻缅甸,1943年10月,日本开始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主力军又深陷中国战场。机会来了,印度的驻军为了保障开辟到昆明的中印公路兵分两路再度出击,中英联军首战就攻占重镇孟拱。

《中国驻印军挺近缅北》

5月11日,在中国境内重新休整的滇西远征军策应驻印军强渡怒江,拉开滇西反攻序幕与,他们会与在孟拱战役结束后的驻印军新38师,一起进军日军战略据点密支那。

战争持续了三个月,激烈反抗的日军被我军全歼,密支那重归盟军控制。同时,中缅线路也被打通,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可以重新恢复运行。日军怎么也想不到本来被打散的中国军队,明明是败军之将,现在被压着猛打的反而是日军。

6月4日,大战在紧邻边境的腾冲附近展开。中国军队在空军的掩护下猛攻日军松山的碉堡群。7月26日,来凤山日军碉堡也在血战3日后被攻克。

松山,来凤山收复后,中国军队对腾冲城形成包围圈。因为多山丘陵导致缺少重武器的中国军队,对腾冲采用旧式的做法,搭云梯上城墙。8月2日,因为日军的疯狂攻击始终无法在城墙上立足的军队暂时撤退,在用飞机航弹强行炸出缺口后,冲进城与日军贴身进行激战。

《国军官兵血战松山》

4个整师的远征军在民房街巷前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日军利用了腾冲人口稠密道路复杂的特点,层层狙击使得军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130师在我军伤亡过于严重之后,被调到前线。9月14日,42天的战争把房屋林立的腾冲化为一片“焦土”。“腾冲城内不仅找不出几片好瓦,连青的树叶也一片无存”。

日军作战之疯狂,解放全城后一个活着的日本军人都找不到。中国也在腾冲攻城战中,远征军有9000多名将士英勇捐躯。

中国取得胜利的同时,在印度英帕尔盟军也获得胜利。盟军进入总进攻的阶段,打通道路后,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的驻印军得到来自国内的生力军,进行了扩编,兵分两路向日寇发动总进攻。归国情切的驻印军一路上所向披靡,过关斩将成功返回中国。又再度挥师南下,成功与英军在1945年月30日会师乔梅。至此,缅甸战事以盟军的胜利结束。

《远征军与驻印国军成功会师》

40万战士在3年零3个月,付出的伤亡几近过半,战场上的30余万日军被歼灭了18万5千余人。缅甸战争的胜利让中国军队阻挡日寇在中国西南大门之前,援中物资的封锁被打破,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高。日本占领东南亚甚至中国的美梦也不可能实现,只能一步步收缩,直至迎来最后的审判。

三,无名的丰碑

前文说到油桶的遗骸,经过考证后确认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0岁。因为撤退道路上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崇山峻岭行进困难,牺牲的战士实在没能力带回国内。队伍只能在情况危急的时候就地掩埋,油桶正是不得已而选择的,至少能尽量保存战友的身体。他们的遗体被发现后由当地政府移葬在当年腾冲战役中松山战场的原址,这里已经被改造成国家陵园。

《松山烈士陵园》

当年的松山战役留下的弹坑碉堡在几十年的时间冲刷过后,残破的石块与埋藏在泥土中的弹片依然在一起讲述着当年的故事。烈士陵园的不远处还有一道名为惠通桥的桥梁。这座桥已经有几十年不再使用了,但是政府并没有把这座现在看来十分狭窄的桥梁拆除,因为它属于前辈们鲜血保护的通道滇缅的公路。

滇缅公路很早之前作为交通要道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本来公路的主要作用就是处于战争需要,在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居住在云南西部的各民族没有通行需求。在几十年后就因为年久失修,路段多处坍塌损毁。

公路的作用在1994年就被320国道完全代替,之后在1998年楚大高速通行、2002年大保高速和2008年的保龙高速相继修建完成。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通车后,云南西部因为多山多导致河道路不畅的情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原来在老路要走上五六天的路程,现在在短短7个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道路通行条件大为改善,“320国道”或"昆瑞公路"的名称已经取代了当年的滇缅公路。

而在大部分道路渐渐隐于山谷的如今,还能通过这座已经单纯作为旅游景点的惠通桥,能够保存下来向人们默默地讲述当年的历史,不得不说是件幸事。

《惠通桥》

虽然滇缅公路作为通行道路,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但是它们还可以作为铭记历史的石碑。如果想要追忆往昔的话,这样的景点也不止惠通桥一处在,当年修筑滇缅公路的石碾被安置在,昆明“滇缅大道的”行道树下作为纪念,旁边则树立着滇缅公路的“0”公里纪念碑。

腾冲县为了纪念当时在攻克腾冲时牺牲的远征军将士,在1945年7.7日建成的国殇墓园,当年修建难度最大通行环境最复杂的路段晴隆“24道拐”等等,都被我们保存下来。看来至少人们还没有忘记夹杂失败与胜利、悲哀与喜悦的道路,忘记当年的战争。

我们相信在中国军民面前,一切强敌敢于阻挡中国前进的道路,只会像日本一样自取灭亡。

四,结尾

抗日战争是一曲民族团结的悲壮凯歌,修筑道路的20余万的筑路大军,40万两次踏入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团结起来共同与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抗争。中国西南战略后方的危机局势在他们的努力下也得到改观,他们的行动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增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腾冲国殇墓园》

生活在和平蓝天下的我们应该铭记在70多年前,有怎样一群人。他们毅然走出国门,用生命和鲜血打通了中国的抗战生命线。踏出国门奔赴战场的军人身影虽以渐行渐远,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悲壮和辉煌的一页,以中国人民的鲜血书写,他们在异国的土地上捍卫了中国的荣誉。他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绩永世长存。

壮哉中国军人,壮哉中国人!

老祖宗
好家庭,敬祖承德;好家风,润泽后世。 家风,不仅关系到子女的成长,也关系到家族的兴衰。 家风好,万事如意,人丁兴旺;家风差,子孙不肖,危害无穷。 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家风,虽然至今已过千年,但如今依旧适用,家中长辈必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