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俄罗斯的地图,一眼望过去,第一感觉就是大,真大,俄罗斯有多大呢?它的国土面积有1709.82万平方公里,其中欧洲部分占24%,约有407万平方公里,西伯利亚占76%,面积超过了1300万平方公里。
图1
西伯利亚虽然远离俄罗斯的城市中心,距离首都莫斯科2809公里,但却从未影响它在俄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西伯利亚地盘大,资源也多,这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的储量曾一度占到前苏联资源总量的50%。
直到今天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开发率也不过刚刚达到20%而已,但就是这么低的开发率,却已足够让今天的俄罗斯跻身大国行列。
图2
由于西伯利亚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所以俄国人一直没有停止对它的开发,二战结束后,苏联加速了对西伯利亚的开发进程,不断派遣开发团队进入西伯利亚。
但苏联的力量毕竟有限,而且二战几乎让苏联损失了一代男青年,此时苏联没有足够的人手接管西伯利亚的垦荒工作,再加上西伯利亚自然条件太过恶劣,因此赫鲁晓夫上任后就有意请中国出手相助。
图3
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期间向我国领导人提出建议,希望能从中国征调100万名工人,让他们加入到西伯利亚的开发项目中去。
当时新中国经济刚刚起步,刚刚打完朝鲜战争,国家百废待兴,能从苏联承接这么多的工作岗位对我国来说其实也是一件好事,但最终这件事还是不了了之,没了下文,这又是为什么呢?
图4
赫鲁晓夫的想法朴实无华,之所以会找上中国,一是因为当时中苏正处于蜜月期,赫鲁晓夫判断此时苏联提出100万中国工人远赴西伯利亚开荒的请求,成功率非常高,毕竟之前苏联也对中国进行过援助,让中国的工业体系实现从无到有的奇迹,这份人情还在。
二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也非常需要这些劳动岗位,1954年的中国人口已经超过5亿,但当时中国的经济还非常落后,工作岗位十分稀缺,再加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五十年代中国仍有很多失业的工人。
赫鲁晓夫觉得,让中国工人进入西伯利亚不仅能解决苏联的人手短缺问题,还能帮助我国解决就业问题,可谓是双赢。
图5
只不过赫鲁晓夫提出这个建议后,我国领导人并没有同意,主席认为,当时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我国人口过剩,所以将中国当做廉价劳动力的来源,这是非常侮辱人的,考虑到这种看法对国人的中伤,我国最后委婉的拒绝了赫鲁晓夫的请求。
图6
我国的直接拒绝让赫鲁晓夫有些意外,他原本只是单纯地想到垦荒西伯利亚会给两国带来的好处,并没有深入考虑到这会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被拒绝后一时有些恍惚,会议也在不久后草草结束。
不过赫鲁晓夫并没有放弃接纳100万中国劳动力的建议,回到住所后,赫鲁晓夫又与随行的代表团举行了一次临时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讨论如何让中国同意送100万劳动力进入西伯利亚。
图7
然而,当赫鲁晓夫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得到的却是代表团的成员却全盘否定,尤其是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更是大力反对。
作为苏联三朝元老,米高扬深知苏联虽然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骨子里的大国沙文主义尤在,如果让100万中国人进入俄国人的地盘长期生活,即使是他们得利,大多数俄罗斯人的心里还是会非常反感,甚至还会因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图8
除此之外,米高扬还非常担心中国人进入西伯利亚后,会潜移默化地将库页岛到贝加尔湖的约5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国化”。
毕竟从汉朝开始,这部分领土就是中原王朝的固有领土,如今西伯利亚虽然全部被俄国人划入版图,但米高扬仍担心中国会借此收复失地。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北击匈奴行军图
甚至,米高扬还危言耸听地提到了这100万中国人进入西伯利亚后,会给西伯利亚未来的人口比例带来的影响。
他说,100万中国工人进入西伯利亚后,难免会与当地的苏联姑娘结为连理,长期以往,中苏混血会越来越多,西伯利亚的苏联痕迹会在这种人口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下逐渐消失的无影无踪,到那个时候,西伯利亚又会是谁的西伯利亚呢?
图9
由于米高扬说得有鼻子有眼,赫鲁晓夫也开始动摇了,在随后访华期间,赫鲁晓夫不再提派遣100万中国工人前往西伯利亚垦荒一事,仿佛已经忘掉了这件事,只不过赫鲁晓夫“忘了”,我们可没忘。
虽然赫鲁晓夫的建议在提出后就被我国拒绝,但随后中共中央仔细讨论之后,却觉得有必要接受赫鲁晓夫的建议。
图10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中国想“收复失地”,而是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基本国情制定的最后决定,因为当时我国确实很需要这样的工作岗位。
赫鲁晓夫显然没想到时隔几天后中国会突然答应,在米高扬等人的劝说下,已经做好了不招中国工人进入西伯利亚准备的赫鲁晓夫有些为难。
为了不打自己的脸,最后赫鲁晓夫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以后勤保障工作未准备充分为由,先与中国签订20万中国工人进入西伯利亚的协约。
图11
苏联已无意让中国人进入西伯利亚,我国在随后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遣送中国工人进入西伯利亚的时候,我国也只是以河北一个县作为试点,先派了七千多人进入西伯利亚,以后便没有了下文,与苏联的协约最后就这样不了了之,原本可以惠及两国的福利政策也就此夭折,未能真正得以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