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艳阳天》,长春电影制片厂1973年摄制,林农执导,张连文、严飞、张明子、邵万林、郭振清、浦克等出演。本片根据浩然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号称“文革第一小说”的故事讲述的是在遭受自然灾害后,广大贫下中农在共产党员、民兵排长肖长春的带领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经过艰苦奋斗,通过生产自救,战胜了灾荒。同时,他们还依靠党的领导,识破并揭露了阶级敌人利用整风运动进行的种种阴谋,最后取得了阶级斗争的胜利。受到当时形势的影响,影片在阶级斗争的表现上,有强烈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1956年秋天,冀东平原的东山坞农业合作社遭受了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民兵排长萧长春(张连文 饰)从县里集训回来,碰上马之悦(浦克 饰)带领马连福等人赶着大车拉着行李外出跑买卖,韩百仲(郭振清 饰)、焦淑红(张明子 饰)等人怎么也拦不住。萧长春对这种放弃生产自救,盲目外流的做法非常气愤,硬是把人和大车截了回来,带领广大群众生产自救。通过整党整社,萧长春取代马之悦当了党支部书记兼社主任。整风运动开始后,马之悦借大鸣大放之机,煽动生产队长马连福在干部会上嚷嚷说“农业社搞糟了”, 此言一出,遭到广大社员群众一致谴责。与此同时,村里的贫下中农和部分落后的富俗中农形成了两个鲜明的阶级阵营,暗藏的阶级敌人及反动地主马小辫也蠢蠢欲动......
浪下三吴起白烟
林农(1919-2002),四川省南充县人。1938年9月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考入鲁迅艺术学院学戏剧。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鲁艺毕业后,在鲁迅艺术学校文工团当演员,曾参加《钦差大臣》、《日出》及歌剧《白毛女》的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东北干部团奔赴解放区东北文工团,后来调到沈阳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讲师。
解放后,先后在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创作工作。在《卫国保家》、《上饶集中营》、《丰收》中任副导演。先后拍摄了《小姑贤》、《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党的女儿》、《甲午风云》、《兵临城下》、《艳阳天》、《金光大道》、《闯王旗》、《大渡河》等多部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林农的导演手法简练、结构严谨,刻画人物精细,并善于发掘演员。李默然、王晓棠、达奇等演员都是通过他的作品第一次登上银幕。除导演作外,林农还编写了电影文学剧本《西安事变》等。
2002年7月21日,林农因病在北京逝世。
1999年,面向全球华人世界的香港《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1949年至1976年的中国大陆小说,只有浩然的《艳阳天》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榜上有名。
浩然创作的长篇小说《艳阳天》,1964年9月、1966年3月、5月先后出版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在全国文学界和农村引起强烈反响,1973年改编成同名电影。
《艳阳天》是最能展示浩然五、六十年代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它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生活画卷,精细地刻画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热情地歌颂了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小说的情节曲折丰富,结构完整紧凑,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语言朴素晓畅,显示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小说自然带有不可避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色彩,60年代初期“左倾“思潮的影响显而易见。可贵的是《艳阳天》里塑造了众多可信可爱的贫苦农民的形象和真实生动的落后农民的形象,浩然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强信念。不论是描写、叙事还是抒情,对社会主义的赞美都由衷地流诸笔端,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因此,人们将《艳阳天》与柳青的《创业史》相提并论,认为两者“共同的特征是描写出了建国初期农村的阶级形态以及各形态在时代大潮前的消长关系”,它们都是“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壮阔历程,揭示运动过程中纷繁复杂的阶级关系的长篇巨著”。
2019年9月23日,《艳阳天》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连环画: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