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制片厂 - 锦上添花

文摘   2025-01-19 09:00   陕西  





北京电影制片厂

喜剧电影《锦上添花》,北京电影制片厂1962年拍摄,谢添、陈方千执导,韩非、赵子岳、凌元、李长乐、田烈主演。影片讲述了青年段志高来小桥车站学习锻炼,由于经验不足,虽努力却常闯小祸,几番欢乐经历,恰逢车站几桩好事,最终如愿顺利接班的故事。



《锦上添花》从1962年7月正式开拍,前后历时3个多月,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第一部喜剧片。影片选择了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镇作为拍摄地,六道河儿火车站就是影片中的小桥车站。60年代的兴隆县民风淳朴、景色怡人,因刚成立人民公社而呈现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景象,而《锦上添花》所要表现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人人心中装着集体利益”的生活内容。



1950年代,国内某个偏远小火车站上有这样一群人:绰号“老解决”(赵子岳)的老站长,工作、生活经验丰富,车站与附近公社的大小事务,基本没有能难倒他的;外号“老怀表”(田烈)的老站务员,即将退休却不舍得退休,对于要来接替他工作的年轻同事,他是一百个不放心;兼管职工福利的站务员“秦广播”(陈志坚)人如其名,一天到晚播报着头条新闻;人称“小发明”(曹昌焕)的搬道员工作之余爱鼓捣小创造,他正和姐姐铁英(李长乐)计划着在小河边建个小发电站,好让车站和公社用上电,不过这事是瞒着“老解决”偷偷进行的。此外,车站附近的生产队上有一位人送外号“胖队长”(凌元)的妇女队长,她跟“老解决”已互相喜欢了很长时间,但双方都羞于表白。
要接“老怀表”班的是原铁路业余学校的青年教员段志高(韩非)。满怀一腔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时,书生气十足的段志高由于经验不足闹了许多洋相,惹得“老怀表”摇头叹气,对他颇为不满,但“老解决”很看重他这股子热心劲,认为假以时日他会有大作为。——段志高的能力,也的确如“老解决”所预言,他在筹建发电站一事上帮了“小发明”和铁英许多大忙。
不久,筹建发电站一事被“老解决”得知,众人本以为他会生气,哪想他竟大加赞叹,而发现“万事俱备,只缺一个发电机”时,如何筹到一个发电机成了他的心头大事,一旁的“老怀表”也在听过段志高的方案讲述后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夜半“老解决”自言自语,所念叨的发电机被隔墙的“秦广播”理解成“胖队长”,于是次日天不亮他就迫不及待地向“胖队长”广播这条大新闻,巧的是,“老解决”刚好准备向“胖队长”借用发电机。两人随后的碰面令人捧腹。而段志高和铁英在朝夕相处中,也不知觉互生好感。



电影传奇-锦上添花 逗你玩儿
我们
We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cctv6






谢添(1914-2003),出生于天津,原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1936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夜会》,临时顶替一位因病不能演出的演员,从此进入影坛。后相继参加拍摄《马路天使》、《生死同心》、《压岁钱》、《四千金》,并主演《母亲的秘密》、《梦里乾坤》等影片。1937年,抗战爆发,加入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并参加了著名的《保卫芦沟桥》的演出。“八・一三”后,随上海影人剧团奔赴各地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演出活动。1939年,进入西北影业公司,参加影片《风雪太行山》的拍摄。抗战胜利之前,还曾参加《重庆二十四小时》、《结婚进行曲》、《日出》、《雷雨》等话剧的演出。抗战胜利后,进入“中电”三厂,参加拍摄《圣城记》、《追》、《郎才女貌》、《十三号凶宅》、《深闺疑云》、《满庭芳》等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电影艺术创作的新时期,先后在《民主青年进行曲》《走向新中国》《新儿女英雄传》《六号门》《无穷的潜力》等影片中饰演了各式各样的角色。1958年,在中法合拍的儿童故事片《风筝》中饰演老古玩店商人,并与桑弧合作导演影片《探亲记》。1959年,在《林家铺子》中成功地完成了林老板形象的塑造。之后导演影片《锦上添花》等十余部,风格多样,感情真挚,富于幽默感。《小铃铛》于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甜蜜的事业》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七品芝麻官》于1981年获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茶馆》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此外还导演了电视连续剧《那五》,于1989年获全国电影制片厂优秀电视剧一等奖。
2003年12月13日,谢添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逝世,享年89岁。


陈方千,原名陈方骞,祖籍靖安县香田顾山,1920年7月10日出生于北京。1942年在广播电台任剪辑,1943年后在多家剧社工作,也参加演出,1947年任中电三厂演员。
1949年4月,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并在《英雄司机》等影片中担任角色。1956年陈转为导演,和导演谢添合作,先后共同编写和导演过《春暖花开》、《洪湖赤卫队》、《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花儿朵朵》、《锦上添花》、《小铃铛》等影片。《小铃铛》曾获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编导一等奖。
陈方千多才多艺,除编导、表演外,在书法、绘画、戏曲、诗词、音乐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能演奏多种乐器,特别擅长于钢琴、手风琴的即兴演凑。
1985年3月21日,陈方千与世长辞,享年65岁。


韩非(1919-1985),原名韩幼止,出生于北京,原籍浙江宁波,1932年随父迁居上海。1939年上海青年会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剧团,后相继在上海剧艺社、苦干剧团当演员。在舞台剧《家》中饰演觉慧而知名,后又演出《大明英烈传》、《雷雨》、《文天祥》、《茶花女》等数十个剧目。
1941年步入影坛,主演影片《夜深沉》。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文华、中电等电影公司演出《终身大事》、《太太万岁》、《艳阳天》等影片。1949年赴香港,在长城、龙马等影片公司摄制的《误佳期》中扮演专为别人婚丧嫁娶吹喇叭、自己却娶不上老婆的乐手;在《一板之隔》中扮演洋行小职员,与邻居常因一板之隔相互干扰而闹矛盾,在冲突中产生许多笑料;在《中秋月》中扮演一个贫穷的小职员,经济面临重重困境,却为了饭碗和面子,要在中秋节筹措点钱给上司和亲戚送礼。这三部影片,均为韩非的喜剧电影代表作,被誉为"世界喜剧电影的精品"。韩非也因主演《一板之隔》,1957年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荣誉奖。
1952年韩非回到上海,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在《斩断魔爪》、《小康人家》、《林则徐》《聂耳》、《香飘万里》、《子夜》等影片中扮演特务、地主、贪官、工人、教师等各种类型的人物。尤其是因他成功地主演了《幸福》《乔老爷上轿》《女理发师》、《锦上添花》、《魔术师的奇遇》5部喜剧影片,而被人们赞誉为“喜剧大师”。
韩非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长年影响着他心脏的健康。1985年1月4日韩非因心脏病在上海病逝,享年66岁。


李长乐(1938-2022),出生于河北。1957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调到北影厂演员剧团当演员,1985年至1991年任北影剧团副团长。在《锦上添花》、《青年鲁班》《智截玉香笼》《孔雀公主》《伤逝》《马加和凌飞》、《奇迹的再现》等影片和《古墓遗案》、《税官和他的同事们》、《正道苍桑》、《铁鹰行动》、《青春之歌》等电视剧以及《兵临城下》、《分家》、《于无声处》、《真情假意》等话剧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影片《沸腾的生活》、《冰雪之门》以及电视剧《阿信》、《挚爱》等几十部译制片配过音;导演过译制片《笑面人》、《斯特林堡的一生》等。


赵子岳(1909-1997),山西古县人,1932年肄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员。1937年起先后任安泽县牺牲救国同盟会工作团、中共太行区委会、太行山剧团、太行军区先锋剧团及军区京剧团工作,任团长等职。1949年任山西省剧协副主席,后因在影片《吕梁英雄》中饰演农民康天成崭露头角,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后曾任演员剧团副团长、团长等职。
赵子岳以擅长扮演农民角色著称,擅长喜剧风格。拍摄了《新儿女英雄传》《红旗谱》《暴风骤雨》、《锦上添花》、《停战以后》《小二黑结婚》《生财有道》《迷人的乐队》《黄土坡的婆姨们》等40余部影片。除电影外还参加拍摄了《寻找回来的世界》等十余部电视剧。
1997年3月25日,赵子岳因病去世。2005年,入选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评选的“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凌元(1917-2012),原名张敏,吉林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失学,后在长春百川医院任助产士;1937年入满洲映画协会表演训练班,同年在影片《壮志烛天》中饰演母亲一角;1946年起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1951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60年在影片《红旗谱》中饰演忠厚、善良、贤淑的中国北方农村妇女的形象;她还曾在电影《锦上添花》《平原游击队》《黑三角》《甜蜜的事业》等中担任角色;凌元从影50年,塑造了百部影片中农村中老年妇女的银幕形象,以喜剧见长。
2012年1月20日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95岁。



我们
私人体验与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