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制片厂三驾马车

文摘   2025-01-01 09:02   陕西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军管委员会文艺处接管了国民政府下属的中电一厂、中电二厂、中制、上海实验电影工场、中华电影工业制片厂等官方电影机构,在此基础上于同年11月16日成立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由于伶、钟敬之任正副厂长。


与此同时,上海还保留了一些解放前创办的私营电影公司,这其中唯有文华和昆仑两家公司仍具有生产能力,1950年,文华拍出了《我这一辈子》,昆仑则将原中制未完成的《武训传》继续拍完。


1951年,昆仑的《武训传》《我们夫妇之间》和文华的《关连长》先后受到批判,对私营厂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上议事日程。


1952年2月,包括文华、大同、国泰等在内的八家私营和公私合营企业合并组成了国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又过了一年,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沿用上海电影制片厂厂名,属文化部和上海市委双重领导。


1956年,随着双百方针的提出,全国电影工作者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总结建国七年来电影成绩的同时,以争鸣的形式提出了很多改进意见。长影厂率先制定了准备施行的体制改革方案,史称“四自方案”,即艺术家们可以“自由结合”,但必须“文责自负”、“自负盈亏”,实行“创作自由”,《上甘岭》导演沙蒙、《董存瑞》导演郭维、《六号门》导演吕班等纷纷扯旗成立“创作集团”,这一时期的长影也因此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仿照长影的做法,上影厂的导演也自发组合起来,形成了四个志趣相投的创作集体,其中有石挥、白沉、徐昌霖、谢晋和沈寂的五花社,孙瑜、吴永刚、杨小仲、应云卫和蒋君超的五老社,沈浮、郑君里、徐韬、赵丹等的沈记社,还有一个组合是顾而已、高衡、黄祖模等。五花社抢先开拍了《情长谊深》,虽然署名为徐昌霖编导,但其他导演和编剧都给剧本贡献了力量,石挥还主动要求在片中饰演配角。

1957年4月1日,酝酿已久的上海电影制片公司正式成立,在上海美琪电影院举行了成立大会。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亲自到会,宣布了改组决定。原上海电影制片厂改为上海电影制片公司,原有制片部分实行分厂管理,故事片部分分为三个制片厂。宣布当天,分厂的厂名还没有出炉,只是叫做第一、第二和第三制片厂,后来才分别起名为江南、海燕和天马。

江南一哥一姐:金焰和白杨
江南作为第一制片厂实力最强,由曾执导过《塞上风云》的
应云卫担任厂长,导演有孙瑜、吴永刚、汤晓丹、赵明、徐苏灵、陶金、顾而已等16人,演员有白杨、金焰、卫禹平、吴茵、陈天国、孙景璐、关宏达等。

海燕一哥一姐:赵丹和张瑞芳
海燕厂由
沈浮任厂长,导演有瞿白音、郑君里、徐韬、赵丹、刘琼等10人,演员包括了魏鹤龄、孙道临、张瑞芳、秦怡、黄宗英、韩非等。

天马一哥一姐:冯喆和王丹凤
天马厂厂长是
陈鲤庭,导演有桑弧、王为一、石挥、白沉、徐昌霖、杨小仲等,演员包括了舒绣文、上官云珠、张伐、冯喆、项堃、程之、王丹凤等。




后来各厂的演员剧团分别选出了正副团长,江南厂是白杨、李明,海燕厂是张瑞芳、孙道临,天马厂是白穆、铁牛。


按照规定,演员原则上为本厂优先使用,但可以相互借用,所以在改革后的第一年,冯喆就主演了海燕厂的《羊城暗哨》,秦怡主演了天马厂的《女篮5号》,江南厂虽然有白杨、金焰坐镇,但演员年纪偏大,而且身体又都不好,所以开厂大戏《凤凰之歌》、《护士日记》和《不夜城》的主演只能分别借来了张瑞芳、王丹凤和孙道临。

然而,这一轮的改革成为反右斗争的导火索,积极发表意见、主动献计献策的人纷纷被打成右派,三家电影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江南厂的吴永刚因执导《秋翁遇仙记》成为第一个被揪出的大右派,天马厂《雾海夜航》导演石挥最后一个被批斗,他最终冤沉海底,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三家电影厂中,江南厂寿命最短。1958年底,上海市委根据文化部意见从该厂抽调9个摄制组支援江苏、浙江、福建等8省新建电影厂,江南厂人去楼空,被迫撤销。


上海江南电影制片厂先后摄制了《护士日记》、《乘风破浪》、《不夜城》、《鲁班的传说》、《罗汉钱》(沪剧)等24部故事片和戏曲片。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先后摄制了《林则徐》、《聂耳》、《绿洲凯歌》、《老兵新传》、《枯木逢春》、《李双双》、《碧玉簪》、《白求恩大夫》、《洞箫横吹》等74部故事片和戏曲片。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先后摄制了《铁窗烈火》、《钢铁世家》、《春满人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色娘子军》、《小刀会》、《燎原》、《红日》、《舞台姐妹》,以及中国第一部立体影片《魔术师的奇遇》等68部故事片和戏曲片。


(其中1960年的《六十年代第一春》《风流人物数今朝》是天马和海燕联合摄制的,就各算一部吧。应该还会有遗漏,希望有心人能提供,以后补充)


文革中,整个上影系统瘫痪,天马被改名为东方红电影制片厂,海燕被改名为红旗电影制片厂,最终于1977年12月合并,恢复为上海电影制片厂。一个曾经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时代正式宣告结束。

我们
We
下列影片蓝色的
可点击观看欣赏


江南电影制片厂电影目录


拜月记(1957)

不夜城(1957)
乘风破浪(1957)
凤凰之歌(1957)
护士日记(1957)
阿福寻宝记(1957)
罗汉钱(沪剧)(1957)
情探(越剧)(1958)
两个巡逻兵(1958)
林冲(1958)
鲁班的传说(1958)
苗家儿女(1958)

爱厂如家(1958)

第一列快车(1958)

穆桂英挂帅(豫剧)(1958)
长虹号起义(又名《无名英雄》)(1958)
铁树花开(1958)

钢城虎将(1958)

卧龙湖(1958)

三八河边(1958)

消防之歌(1958)
热浪奔腾(1958)

安徽戏曲集锦(安徽电影厂摄制,江南厂协助)(1959)
不老松(1959)



海燕电影制片厂电影目录


牧童投军(1957)
球场风波(1957)
洞箫横吹(1957)
海魂(1957)
羊城暗哨(1957)
夜走骆驼岭(1958)
战斗的山村(1958)
红色的种子(与江苏电影厂合拍)(1958)
聪明的人(1958)
翠谷钟声(1958)
小康人家(1958)
深山里的菊花(1958)
谁是被抛弃的人(1958)
常青树(1958)

钢人铁马(1958)
典型报告(1958)
巨浪(1958)

望江亭(京剧)(1958)

平凡的事业(1958)

第三次试验(1958)
油船火焰(1958)
下乡与赶脚(1958)
躲灯(1959)
绿洲凯歌(1959)

百岁挂帅(1959)

聂耳(1959)
黄浦江故事(1959)
今天我休息(1959)
三个母亲(1959)
乔老爷上轿(1959)
好孩子(1959)
老兵新传(1959)
林则徐(1959)
万紫千红总是春(1959)
向海洋(1959)

生死牌(湘剧)(1959)

女驸马(黄梅戏,与安徽电影厂合拍)(1959)
马兰花(1960)

摩雅傣(1960)

缅甸文化代表团访华演出(1960)

六十年代第一春(与天马合拍)(1960)

风流人物数今朝(与天马合拍)(1960)

激流(1960)

女审(淮剧)(1960)

秦娘美(黔剧)(1960)

蔓萝花(舞剧)(1961)

关汉卿(粤剧,与珠江电影厂合拍)(1961)

枯木逢春(1961)
春催桃李(1961)
51号兵站(1961)
孙安动本(柳子戏)(1962)
红楼梦(越剧)(1962)
碧玉簪(越剧,与香港大鹏影业合拍)(1962)
李双双(1962)
兄妹探宝(1963)
如此爹娘(1963)
飞刀华(1963)
北国江南(1963)
牛郎织女(黄梅戏,与香港大鹏影业合拍)(1963)
尤三姐(京剧)(1963)
水手长的故事(1963)
丰收之后(1964)
阿诗玛(1964)
青山恋(1964)
白求恩大夫(与八一电影厂合拍)(1964)
黄沙绿浪(1965)
李善子(1965)

这是我应该做的(1965)
小足球队(1965)
红花曲(锡剧)(1965)
农家宝(锡剧)(1965)
两垅地(吕剧)(1965)
姑嫂练武(锡剧)(1965)
他们在成长(1966)



天马电影制片厂电影目录


女篮五号(1957)
情长谊深(1957)
雾海夜航(1957)
幸福(1957)
椰林曲(1957)

陈三五娘(闽南戏)(1957)

布谷鸟又叫了(1958)
兰兰和冬冬(1958)
铁窗烈火(1958)
千女闹海(1958)
前方来信(1958)
三毛学生意(1958)

刘介梅(楚剧)(1958)

珍珠记(赣剧)(1958)

英雄赶派克(1958)
钢花遍地开(1958)
你追我赶(1958)

黄宝妹(1958)
重要的一课(1958)
两个营业员(1958)
海上红旗(1958)
新安江上(1958)

大跃进中的小主人(1958)
大风浪里的小故事(1958)

二十天革个命(1958)

星星之火(沪剧)(1959)
追鱼(越剧)(1959)
沙漠追匪记(1959)
香飘万里(1959)
钢铁世家(1959)

节日歌舞(艺术片)(1959)

宝莲灯(舞剧)(1959)

在血防战线上(又名《送瘟神》《春风杨柳》)(1959)

地下航线(1959)
地下少先队(1959)
春满人间(1959)

斗诗亭(越剧)(1960)

她们的心愿(1960)

六十年代第一春(与海燕合拍)(1960)

风流人物数今朝(与海燕合拍)(1960)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1960)
向阳花开(1960)

红色娘子军(1961)
英雄小八路(1961)
小刀会(舞剧)(1961)
周信芳的舞台艺术(京剧)(1961)

鸡毛飞上天(江苏、天马电影厂合拍)(1961)

女理发师(1962)
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
魔术师的奇遇(1962)
燎原(1962)

球迷(1962)

金沙江畔(1963)
红日(1963)
宝葫芦的秘密(1963)
蚕花姑娘(1963)
双珠凤(锡剧,与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合拍)(1963)
天仙配(又名《槐荫记》)(黄梅戏,与香港繁华影业合拍)(1963)

武松(京剧)(1963)

血碑(1964)
家庭问题(1964)
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
舞台姐妹(1964)
柜台(1965)
年青的一代(1965)
怎么谈不拢(赣南采茶戏)(1965)
小保管上任(高安采茶戏)(1965)
上海之春(音乐舞蹈)(1965)






电影欣赏



江南电影制片厂-越剧《情探》,1958年摄制,导演黄祖模,演员傅全香。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傅全香代表作之一,出自明传奇《焚香记》:落第举人王魁与名妓敫桂英相遇,结为夫妻,王魁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忘恩负义,桂英接到休书后到海神庙哭诉王魁罪状,自缢自死,最后判官司小鬼活捉王魁。


海燕电影制片厂-京剧《尤三姐》,1963年摄制,导演吴永刚,演员童芷苓。故事取材名著《红楼梦》,讲述了性格刚烈的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故事。


天马电影制片厂-滑稽剧《三毛学生意》,1958年摄制,黄佐临执导,文彬彬、俞祥明、马秋影、刘侠声、夏静、嫩娘、范哈哈出演。影片讲述了生长在旧社会的穷孩子三毛,到上海找远亲谋职业发生的故事。



电影「万紫千红总是春」给我们讲述的,其实就是“家庭妇女走出去,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样的一个故事。影片为我们呈现了当时很珍贵的上海日常生活场景,比如外滩和南京西路的画面。当年看这部电影时,给我最大的感触是50年代后期,上海女人竟然还格外精致地穿着旗袍和烫头,而不是清一色地穿着蓝色工作装,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
演员方面更让人意外的是孙道临。此前,他刚刚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烈士李侠一角。而紧接着,他便在「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部女人戏中,出演了郑宝卿这个不讨喜的中间人物,反差好大。孙道临演得真好,把郑宝卿的心态拿捏得非常到位,从郑宝卿的身上,根本看不到李侠的任何影子。
扮演蔡桂贞的沙莉也演得好,而且她在片中穿旗袍的样子真的很美,为这个角色增色不少。
扮演阿福大伯的高博是我很喜欢的演员,他长相帅气,不过不知为啥却时常饰演一些老年角色。
还有那个片中扮演郑华(郑宝卿姪女)的女演员王苏江,长得挺漂亮,但遗憾的是后来没有参演过太多电影。
1959年,这部电影上映后,并没引起太大的轰动。但60多年之后,大家却对它念念不忘。它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一些东西,包括女性意识的觉醒,很多细节都很美好。
如今,再次重温这部电影,那些创作者们,大多都已经离世了,如导演沈浮,主演张瑞芳、沙莉、范雪朋、孙道临、高博、陈立中、温锡莹等。王苏江当年出演《万紫千红总是春》时,是26岁,现在,她已是90岁了。
(Winter's bone ༽)



《绿洲凯歌》,海燕电影制片厂、新疆电影制片厂1959年联合摄制,赵明,陈岗执导,阿衣夏木、托乎地·艾则孜、斯拉基丁、托呼地·毛拉塔吉、努尔·买买提、热娜主演。


电影《巨浪》,海燕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刘琼、强明执导,高博、邓楠主演。影片讲述了大跃进时期江南造船厂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和变故,仅用70天时间就造好了当时吨位最大的(5000吨)大海轮的故事。


楚剧电影《刘介梅》,根据真人事迹改编,天马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由俞仲英执导,高少楼、姜翠兰、张漪主演。解放前受苦的刘介梅翻身得解放,现在分了田,入了党,刘介梅思想发生变化,一心想发家致富,与党对立的情绪也更加严重。群众批判了刘介梅的错误思想,认为他翻了身忘了本,扛着白旗向资本主义投降。刘介梅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认识到自己替资本主义扛了大旗,区委苏部长也对刘介梅进行了帮助,要他认清错误,挺起腰来,过社会主义这一关。


江南电影厂1958年拍摄的《三八河边》,黄祖模执导,张瑞芳、张子良、师伟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安徽宿县某农村妇女陈淑贞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农业互助组的故事。




我们
私人体验与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