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智取华山》,北京电影制片厂1953年摄制,郭维执导,郭允泰、李雨农、方化等主演。影片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大西北的战役中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解放军侦察小分队机智、勇敢地攻取华山的故事。
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的强大攻势下,胡宗南率部南逃,国民党部队旅长方子乔率残部逃上华山,在山口要道设下重兵,企图凭借天险负隅顽抗。解放军某团侦察参谋刘明基率领小分队潜入山区,打听到当地药农常生林曾从山后险径上北峰采药,急忙赶往常家。此时,一伙国民党士兵正在常家抢粮,常生林用斧头砍伤一士兵后逃走。恰巧小分队赶到,夺回粮食,救下常母性命。是夜忽起暴风雨,常家茅草房顶被狂风掀起。侦察员们冒着大雨,用自己的被子盖在屋顶上,又帮助常家修好房子。常母深受感动,遂找回常生林为小分队带路。常生林带领小分队从后山上山,一路上攀悬崖、登峭壁,飞渡天桥险境,趁夜色摸上北峰,突袭守敌。随即展开政治攻势,促使华山咽喉要道千尺幢上的守敌投降。尔后又控制了北峰与西峰之间的通道苍龙岭。方子乔急忙组织西峰部队反扑。侦察队员面对强敌,沉着应战,坚守阵地。正在危急时刻,回团部送信的常生林带大部队赶到,与小分队合力攻上西峰,全歼守山之敌。
郭维(1922-2014),出生于天津,1938年参加陕北公学流动剧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戏剧组组长,冀中军区火线剧社戏剧队队长,群众剧社社长,河北省文工团团长兼导演、编剧。建国后,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
1951年,协助史东山执导了《新儿女英雄传》。1953年,独立执导个人首部电影《智取华山》,获得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和平奖。1954年,执导《董存瑞》,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1958年,自编自导《花好月圆》。1964年,担任戏曲电影《铡美案》的导演。1979 年,执导《柳暗花明》。1984年,执导戏曲电影《三全其美》。1987年,执导的《笨人王老大》上映 。2005年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郭维被中国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授予“优秀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4年11月10日,郭维逝世,享年92岁。
新中国诞生不久,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彭德怀到华山视察,回忆起解放西北的战役,提议拍摄一部攻克华山的电影。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组长兼文艺科副科长的王宗元,亲自组织实施,和任萍以一篇描写刘吉尧事迹的报告文学为基础,执笔改写了《奇取华山》电影剧本。
由于符合中宣部力主的“抓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题材”的制片方针,所以《奇取华山》得到了中央电影局的高度重视。经电影指导委员会的审查认可,按照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蔡楚生所提意见,编剧进行了修改完善,1951年8月,电影局责成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剧本搬上银幕,指定由郭维担任导演。因剧本颇为简单,限于单一战斗过程,加之胶片供给不足等因素,确定拍成片长四千尺、约可放映近一小时的小型故事片。
八一厂选择郭维执导该片,是因其为部队“文艺兵”出身,曾长期在陕北、冀中从事戏剧工作,熟悉军旅生活。当时郭维仅仅给《新儿女英雄传》担任过副导演,对于独立执导影片信心不足,时任电影局长的袁牧之鼓励他不必担心,只当成一练习即可,艺委会主任蔡楚生也专门约谈他给予指导。
郭维率领摄制组,实地察看了华山的山势,与主要人物刘参谋的原型“全国特等战斗英雄”刘吉尧 会面后,深受解放军依靠人民、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染,同时也对剧本产生了新想法。他认为原剧本容量过小,不能充分阐释主题。但是,他没有权力擅自改动剧本,只好在限定范围内尽量“抠戏”。就这样仓促拍了一个月外景戏后,把样片报送电影局听取意见。电影局相关领导审看后认为片子存在诸多问题,对真实情况把握不够,连华山地形都交代不清,演员表演更是失真。有的人甚至提出影片水平太低,题材不值得拍成故事片。经过重审,电影局决定修改剧本,重新拍摄,并安排曾亲自参加多次重要战役的编剧纪叶协助导演郭维重修剧本。
在剧本修改过程中,他们另辟蹊径,采取把战斗缩小到一个小分队侦察活动中,从侧面反映革命战争的胜利规律。为此,他们再次采访刘吉尧,深入了解战斗过程,在刘的带领下重走战士们走过的山路。再度进行改编时,编导们便利用敌人扼守天险、解放军想方设法攻山这一冲突设置悬念。
在着手修改剧本的同时,郭维重新组建剧组,在保留少数主要演员的基础上大幅度调整了演员班底,由来自部队文艺团体、有长期从军历史的演员来扮演侦察战士们。比如主演郭允泰11岁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参拍该片前刚赴朝鲜战场体验生活,这些为他塑造角色提供了生活基础。
影片以华山为外景地,郭维亲率六十多人的摄制组和一营的部队上山拍戏。因为华山地势险峻,不仅器材装备携带运输不易,人员行动也不方便,常常是几十人甚至几百人拥挤在一起工作,稍有不慎就有失足丧命的危险。另外,华山天气多变,经常十几天不见太阳,或者刚刚是阳光明媚,开拍时却天昏地暗。例如,拍摄解放军冲上千尺幢的场景时,事先测当天阳光照射天险隘口的时间只有中午11时后的半小时。摄制组提前进入现场,等阳光一到,正准备开机时,天边忽然飘来浮云把阳光遮住,类似的变故连续有六次之多,每次都令摄制人员和协拍的战士白跑三十余里地。
该片原名为《奇取华山》,1953年8月摄制完成后送中央审查时,经朱德总司令提议改片名“奇取”为“智取” 。
电影传奇-智取华山 天险
自 古 华 山 一 条 路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中华之“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华山是中国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为“第四洞天”,也是中国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岳华山君神。共有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1982年,华山被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华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11年,华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登华山 1987年7月